《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3.47 叔本華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47、叔本華(公元1788—1860年)
? 德國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出身于資產(chǎn)階級家庭,起初在學校學商和學醫(yī),后來改學哲學,曾聽過費希特講課。黑格爾在柏林大學任教時,他也在那里任哲學講師,對黑格爾哲學十分敵視。他政治上極端反動,是最早鼓吹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思想家之一。
? 叔本華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大雜燴,既有康德哲學中的糟粕,又有貝克萊、費希特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他的基本觀點是,否認客觀世界的獨立性,斷言“世界是我的表象”[1]。他認為人的周圍世界只是作為人的表象而存在的,沒有表象,便沒有世界。但表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樣產(chǎn)生和存在的呢?叔本華說,這是感性主體搞不清的一個混亂問題,它只是被幻想的夢;連感性主體本身也是夢,人生乃是一場大夢??梢娛灞救A哲學既是主觀唯心主義又是非理性主義的。
? 他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fā)走向極端唯我論。他認為意志雖是神秘不可知的,但它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和本質(zhì);人的認識和活動是意志的表現(xiàn),人身體的各種器官是意志的顯露,可見的世界只不過是意志的鏡子。總之,在叔本華看來,是先有意志后有思想,先有意志后有人本身,先有意志后有客觀世界,意志支配一切,意志創(chuàng)造一切,意志是萬能的。
? 他仇視革命,否認歷史進步,因而瘋狂地反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罵黑格爾宣傳辯證法是“無恥的江湖騙子”。他認為歷史并非辯證地發(fā)展,而是簡單地重復(fù),甚至武斷地認為,歷史在每一頁上所告訴我們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罷了。這說明他對歷史辯證法一竅不通。他還宣揚悲觀主義,說人生是一場災(zāi)難,他把人生比作一條由熾熱的煤炭鋪成的環(huán)形跑道,人們必須在這條跑道上不停地奔跑。在他看來,意志不但產(chǎn)生萬物,而且是痛苦的根源。他認為幸福是消極的,所謂幸福就是愿望的滿足,但愿望也即是欠缺,是難以忍受的無聊的生存的沉重負擔,一當愿望滿足,愿望和幸福便同時完結(jié)。因此,人心里產(chǎn)生了厭惡自己存在的那個本質(zhì),即厭惡“生存意志”。既然如此,人們應(yīng)該力求在內(nèi)心中對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漠然態(tài)度”。顯然這是極端荒謬和反動的。
? 主要著作有《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注:
[1] 《西方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哲學論著選輯》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