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記43 | 《催化》: 讓改變加速(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改變的事情。
營銷人員想要改變客戶的購買決定,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創(chuàng)業(yè)公司想要改變所在的行業(yè)...
但是,改變很難。
我們都在中學(xué)時期學(xué)過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孤立質(zhì)點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fàn)顟B(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這個定律不僅適用于物理學(xué),也適用于社會中,因為我們都傾向于按照以往的方式行事。這時候有人想改變我們的行為或者想法時,往往不是那么容易。
不過凡事總是有方法的,喬納·伯杰的第三本暢銷書——《催化》,其中給了5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去說服或者改變別人。它們分別是:化解心理抗拒(Reactance),減輕稟賦效應(yīng)(Endowment),縮短距離(Distance),削弱不確定性(Uncertainty),并尋找補強證據(jù)(Corroborating Evidence)。這五個方式的英文首字母組成單詞「REDUCE」,中文意思是減少。作者喬納·伯杰把這些方法稱為「催化劑」。
像喬納·伯杰之前的兩本暢銷書《瘋傳》和《傳染》一樣,這本書寫的結(jié)構(gòu)清晰,通俗易懂,推薦給各位。

1.心理抗拒
我們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開車時不能玩兒手機,垃圾食品不利于身體健康。
那為什么依舊有那么多人吸煙,開車時操作手機,肯德基麥當(dāng)勞依舊受歡迎呢?
原因在于,人們喜歡把選擇權(quán)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當(dāng)人們自由選擇的能力被剝奪或者被限制時,會激發(fā)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心理抗拒。
「心理抗拒是指,當(dāng)人們感到失去自由或自由受到威脅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不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strong>
一旦人們收到警告不要做某事的時候,會引發(fā)心理抗拒。不僅如此,有時候讓人們做某事也會引發(fā)心理抗拒。因為「讓人做某事」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侵犯人們的自由,讓人覺得受到了限制。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尤為明顯,學(xué)校規(guī)定學(xué)生禁止談戀愛,禁止吸煙??墒菍W(xué)校越是明令禁止,學(xué)生們越想反抗。因為反抗規(guī)定就代表自主選擇權(quán)掌握在自己手里。
「當(dāng)人們自由選擇的能力被剝奪甚至受到威脅時,這種失去控制權(quán)的可能性會讓他們做出回應(yīng)。要想重申控制權(quán),重新獲得自主權(quán),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做被禁止做的事。這是重新確立控制權(quán)和自主權(quán)的一種簡便方法?!?/p>
比如開車時發(fā)短信,本來可能沒那么多人想做,但是威脅人們和加以限制反而增加了它的吸引力。為了化解這種心理抗拒,喬納·伯杰提出了四個關(guān)鍵方法:
1)提供菜單
2)提問而非告訴
3)凸顯差異
4)從理解開始
這些方法不會告訴人們做什么,而是作為催化劑去引導(dǎo)人們的行為。
1)提供菜單
這個方法已經(jīng)在很多書中說明了,提供菜單的意思是給人們一些選項。比如聰明的父母不會強迫孩子必須吃某種食物,因為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他們不會強迫孩子,而是會給孩子一個選擇:你想先吃西蘭花還是先吃雞肉?
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掌握著控制權(quán),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聽父母的,是我自己在選我想吃的東西。(最終孩子還是吃了父母要求的食物,只不過順序不同而已)。再或者,讓孩子上床睡覺的時候,問TA想現(xiàn)在就洗澡,還是刷完牙再洗?類似的引導(dǎo)性選擇可以讓孩子擁有自由感和控制感,同時還能幫助父母達到期望的結(jié)果。
但是注意不要提供太多的選項,比如廣告公司通常不會給客戶5個10個方案,而是只給兩三個方案,這樣客戶就會開始思考哪個選項更好,而不是某個建議哪里不好。

2)提問而非告訴
像「垃圾食品讓人長胖」或「酒駕等于謀殺」這種警示語給人的感覺是嚴肅且?guī)в姓f教的意味,會讓人產(chǎn)生心理抗拒,并激發(fā)防御反應(yīng):
“我認識的很多人總吃漢堡薯條,他們就沒胖過。”或者“我酒駕過很多次都沒出事故,因為我能控制我自己!”
如果用提問的方式來表述呢?
“你覺得垃圾食品對身體有益嗎?”
如果對方承認垃圾食品對身體沒有好處,那么人們就會避免吃垃圾食品。因為人們傾向于讓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

3)凸顯差異
凸顯差異是指想法和行為的脫節(jié),或者是人們給他人的建議與自己的行為之間的差異。
一位不到十歲的小朋友,在兜里掏出香煙,然后禮貌地向旁邊吸煙的成年人問:“能借個火嗎?”
幾乎所有吸煙的成年人都會拒絕或訓(xùn)斥孩子,孩子會轉(zhuǎn)身走開,但是他走開之前會給吸煙的成年人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你擔(dān)心我,但為什么不擔(dān)心你自己呢?」同時紙條下方還有一個尋求戒煙幫助的電話。
暫時無法在文檔外展示此內(nèi)容
泰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從2012年開始意識到,要想幫助吸煙者戒煙,最有說服力的不是名人的宣傳,而是吸煙者自己。于是他們發(fā)起了這個預(yù)算只有5000美元的「吸煙兒童運動」。那些接過紙條的吸煙者幾乎都會停下來,扔掉手中的香煙,但他們并沒有扔掉小紙條。
吸煙者給孩子的建議與自己的行為之間脫節(jié),但是人們都希望做到言行一致。因此當(dāng)這種沖突出現(xiàn)時,人們會感到不自在,為了減少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人們會想辦法讓一切回到正軌。
4)從理解開始
下圖是談判專家會使用的一個簡單模型,在試圖說服歹徒放開人質(zhì)的時候,只要遵循這幾個步驟,就會見到成效。

談判專家一開始不會讓歹徒放開人質(zhì),而是會從對方的角度,嘗試去理解對方為什么走到了這一步,試圖去理解他的處境、感受和動機,并讓他看到是有人理解他的。如果歹徒感覺到對方真的在關(guān)心自己時,才會產(chǎn)生信任感,進而做出改變。
當(dāng)然我們一般不會面臨這種情況,但是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有效。不要一開始就試圖說服別人,先從理解開始。當(dāng)人們感到被理解和關(guān)心時,就會產(chǎn)生信任。而信任是改變的前提。否則人們會產(chǎn)生心理抗拒。
如果人們覺得有人在逼迫他們,或試圖說服他們,人們往往會選擇反抗,決不妥協(xié)。因此,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我們必須停止說服,并且鼓勵他們自己說服自己。
2.稟賦效應(yīng)
下面這個灰白色的杯子,如果要買的話你愿意出多少錢呢?

被問到的一些美國人思考后給出的價格平均不到3美元。
然后實驗者又問了一些美國人,讓他們以賣家的角度,如果他們擁有一個這樣的杯子,自己愿意最低多少錢賣出。
結(jié)果人們希望賣出的價格平均是6美元,是買入價格的兩倍。
這就是「稟賦效應(yīng)」:
當(dāng)你擁有一樣?xùn)|西之后,你對這樣?xùn)|西的評價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而且,人們擁有某物或從事某事的時間越長,人們就越珍視它。
作者喬納·伯杰的iPhone用了6年,存儲空間快滿了,每當(dāng)他想拍一張新照片的時候,都必須刪除一張舊照片。但是喬納·伯杰依舊堅持用他的舊手機,即使他的舊手機沒有空間去升級新系統(tǒng),還經(jīng)常卡頓。

最后實在堅持不住了,喬納·伯杰買了一部新手機。
但是他還是沒有打開包裝,因為太過于依戀舊手機,他又過了三個多月才換成新手機。
喬納·伯杰把這一切歸結(jié)為「轉(zhuǎn)換成本」,也就是我們更換產(chǎn)品、服務(wù)、付款方式、上班路線等在財務(wù)、心理、時間、精力等方面的障礙。
所以,人們更愿意墨守成規(guī),即使當(dāng)前的選擇并不完美。
那么,要如何減輕這種稟賦效應(yīng)呢?
這里講兩種重要的方法:1)指出不行動的代價;2)不留后路。
1)指出不行動的代價
當(dāng)情況還不錯的時候,人們愿意安于現(xiàn)狀,因為改變是需要代價和努力的。只要現(xiàn)狀過得去,人們就不太想改變。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能舉無數(shù)個。最簡單的比如在手機上輸入身份證號或者地址的時候,其實手機輸入法有一個短語聯(lián)想,只要花1分鐘設(shè)置一下,以后只要簡單的按幾個字母就可以直接輸入整個號碼或者地址了。無需每次都要花幾十秒去輸入。
還有軟件上的快捷鍵,快捷鍵能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但是使用鼠標(biāo)點幾下好像也沒有費多少力氣,何必費力去記那些快捷鍵呢?
盡管這些事情看上去那么毫無成本,或者說與更好的方式相比,這種差異起初看起來很小,甚至無關(guān)緊要,但隨著時間的積累,差異會越來越大。
如果每個星期要輸入5次身份證號碼/手機號/家庭地址,一年52周就是260次,如果每次就按30秒來算的話,一年是130分鐘。這兩個多小時我們完全可以省下來。而且生活中有無數(shù)的時間都是這樣被浪費的。這就是指出「行動的代價」的一個例子。
催化劑不會強調(diào)新事物比舊事物好多少,也不會強調(diào)行動的潛在收益。相反,催化劑會強調(diào)不采取任何行動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2)不留后路
這個方式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比如成語“破釜沉舟”項羽為了鼓勵軍隊義無反顧地投入戰(zhàn)斗而斷絕了后路。還有一些成語比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這個意思。
因為慣性定律,沒有外力作用的話,靜止的物體往往會保持靜止。對于生活中的我們來說,把「安于現(xiàn)狀」這一選項取消,我們就不再會思考新事物是否比原來的好,也就不再糾結(jié)了。
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談?wù)勈O碌?個方法。
感謝你花時間讀到這里。
注: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涉及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