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古代文論--楊寧】4.孟子文藝批評觀 2(逐字稿)

2023-03-12 07:00 作者:狷狷細流  | 我要投稿

??????? 剛才我們說了,知人論世的它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如果你把握的得當,知人論世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一種文學批評方式。我們接下來就舉幾個例子,這可以是知人論世研究的一個典型的有名的范本。我們舉幾個知名的范本。第一個,采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批評方法?就是作家主體的批評方法,代表的一個著作就是王國維的。王國維曾經(jīng)寫過,在1906年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屈子文學之精神》。在這篇文章當中,他就從南北地域的區(qū)別開始,就中國南方跟北方有區(qū)別,來去說明中國文學風貌的一個成因。那么顯然,他之所以文學有不同風貌,是源自于作家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的分別導致了文學風格的這種區(qū)別。這樣的話呢,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就提出了,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學派,文學分為南北兩派,而屈原是南北派的一個復合,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這種觀點就是從作家本身入手來去探討他的文學作品。我們再舉個例子,李長之有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做《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在這篇文章當中,李長之非常的獨出心裁,探尋李白的浪漫豪放背景之下的有那種超人的痛苦,這種痛苦所體現(xiàn)出了這種生命的欲求與他這種豪氣風格之間的關系。大家有空去看這些文章,這些文章都可以看作是從作家本身入手來去考察文學作品的一個典范。

?????? 接下來我們再去看,第二種知人論世研究范式,我們管它叫做文學研究的歷史考證方法。重要的代表,當然重要代表我們首先要舉的是胡適。胡適在他的著名的《紅樓夢》考證當中,尖銳地批判了索引派的說法,他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序傳。當然這個觀點我們在這兒不再多說了。關于紅學研究專家背后,包括胡適的觀點,也有很多人進行批判,認為胡適的考證當中也有很多的錯誤,確實。而且胡適當中的《紅樓夢》的考證,于是就引出了關于紅學研究的兩大著名派別,一個是索引派,一個是考證派,好幾百年的恩怨。大家有空自己去了解。但是《紅樓夢》的考證派,他把《紅樓夢》看作是曹雪芹的自傳性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知人論世的研究方法,但是他是把文學的研究與歷史考證方法相結合。還有一個重要代表,我們在后面幾節(jié)課會把它作為重要的一篇文章來講。魯迅的有一篇文章,著名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這篇文章當中,當然是魯迅的一篇演講,這篇演講,魯迅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提到了。他說,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和著作。這可以看出來魯迅的一個基本的研究方法。然后魯迅的,大家如果去看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等研究小說史論的著作當中,魯迅總是聯(lián)系著政治、宗教、社會風氣等等來去分析小說發(fā)展的社會條件。這可以也是一種知人論世,將文學研究的歷史考證方法,運用出來的一種很重要的研究方法。當然我們第二種還要再舉一個例子。陳寅恪先生詩史互證研究方法,就是將詩歌作品當作史料,或者是史料的一個補充,然后相互印證,或者以詩釋史,以史釋詩,來去解通詩意。這個也可以說是一個詩史互證的一種文學研究的考證方法,也是一種知人論世的研究模式。

?????? 最后一種我們叫做社會歷史的批評方法,特別強調(diào)的是什么呢?我們之前在講文學理論課的時候特別提出來,他特別強調(diào)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然后一定的社會文學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由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特別強調(diào)社會經(jīng)濟基礎的決定作用。這三種方法都可以被看作是知人論世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模式。關于知人論世,我們就講這么多。

?????? 接下來我們來講孟子的第二個文藝批評觀,以意逆志。第二個孟子的文藝批評觀,以意逆志,這也是重點,作為重要的一個名詞解釋,期末考試可能會有的。大家要知道“以意逆志”是什么?以意逆志,如果從文學理論上講,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闡釋學的方法論,而且是中國古典闡釋學的一個非常核心的范疇,一個非常基礎的命題,非常之重要。首先我們再來看,以意逆志,我們首先講它的理論背景。

?????? 我們首先看“以意逆志”的理論內(nèi)涵。“以意逆志”,這句話出自于《孟子·萬章上》這篇,所謂的“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這里邊就涉及到幾個概念,我們稍微解讀一下。首先,“不以文害辭”,文有兩方面解釋,一種解釋就是文字,另外解釋就是文采?!安灰晕暮o”,這個里邊“辭”指的是什么?要么指的是詞句,或者指的是原義。這里邊我們簡單說來,什么叫做“不以文害辭”,就是不要因為一個字,或者是不要因為文采妨害了對辭意,或者叫做原意的理解?!安灰赞o害志”是什么意思?不以辭害志,不要因為這個辭意而妨害了作者,“志”你可以解釋為思想感情,不要因為辭意而妨害了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那應該怎么辦?叫做以意逆志。

?????? 在探討“以意逆志”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有這樣一個認識,“以意逆志”,它是有針對性的。它針對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了解的話,這針對的是對《詩經(jīng)》的闡釋,經(jīng)常會采取,尤其先秦時期,經(jīng)常會采取一種什么方法?包括孔子也會這樣,斷章取義的方法。尤其是在春秋之后,在解讀詩歌的時候,經(jīng)常脫離,出現(xiàn)那種字句脫離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闡釋需要。這就剛才我們說的,其實就是某種強制闡釋。只不過這種強制闡釋,孟子所針對的是春秋時期的那種對于這種只滿足自己理解需要的那種挪用的闡釋。而當張江先生說的強制闡釋,指的是西方文論當中那種脫離了具體語境和脫離了作者原意的闡釋方式。當然,關于“以意逆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 “以意逆志”到底什么意思?我們來稍微的具體解讀一下。第一個,“以意逆志”當中的“意”,還是按照我們之前上課講文學理論的時候,四要素,“意”有可能是誰的“意”呢?有可能第一個是讀者之意。也有可能是誰的意呢?也有可能是作者之意。這是兩個方面的爭議。有沒有這方面爭議呢?確實有。

?????? 首先有人認為“以意逆志”當中的“意”就是指的是,讀者之意。比如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之前我們上課的時候提到的。他就在《孟子章句》當中說,“詩以己意逆詩人之志”??梢娺@個思路很清楚,以意逆志就是什么呢?通過自己的意義來去揣摩,或者是迎合,去探尋詩人的志。朱熹的《四書集注》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當以己意逆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后來到了現(xiàn)代,有位著名的,我們?nèi)绻私獾脑?,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發(fā)端的重要的學者朱東潤先生,他寫過《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也就是“挾數(shù)百年后之意,求數(shù)百年前之志”。因為他是現(xiàn)代學者,他當然要談到數(shù)百年后,那數(shù)百年后之意是誰的意?后來人的意,也就是讀者之意。比如北詩大之前的著名的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學者,叫李壯鷹先生,他說意就是讀者之意,要透過外表言辭而得詩人的本心,體會詩人的內(nèi)心。除此之外,如果我們?nèi)チ私獾脑挘銜l(fā)現(xiàn),比如說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國維的《玉生年譜序》、朱自清的《詩言志辨》、李澤厚的《中國美學史》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 但是這樣觀點當然很有道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問題。什么問題?如果以自己的意義去揣摩作者之志的話,很有可能會犯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的這樣一個弊端。為什么?因為我們看原話,說詩者是不同的,每個人都跟每個人是不一樣的,說詩者不同,那么意肯定就會不同,那就會導致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怎么樣去看?而且接下來第二個,也有人從語言學的角度上來講,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原話當中,“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當中這里邊的“意、文、辭、志”都是并列出現(xiàn)的,它中間沒有加修飾語,沒有加限制語。如果沒有加修飾語,沒有加限制語的話,那么應該是什么呢?文、辭、志這三個概念應該是同一的,指向的同一個人。否則它應該指出來是以己意逆志,還是以作者之意來去逆。那么這個過程當中,它也有可能,也有人就說,既然是同意的,他們應該都指的是什么?作品之意。這是所謂的第一個,認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的是讀者之意的這種情況。

??????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種情況。也有人說了確實不太對,說“以意逆志”中的“意”應該是作者之意。這種觀點,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清代的人,叫吳淇,有一個叫做《六朝選詩定論》,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而論詩”。這個觀點說的當然很有道理。如果大家了解的話,現(xiàn)代的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的一個學者敏澤寫過《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他在提到這個問題,他也說。他說所謂的以意逆志,就是提醒讀者不要為這些修辭的文本的字面意義所蒙蔽,你要通過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角度來去把握、領會他的言外之意。那么這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以意逆志”中的“意”應該是什么的意?應該是作者之意。這個角度對不對?當然有道理。

?????? 但問題在這里就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了什么呢?如果你去查《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的志和意,呈現(xiàn)出了互訓的狀況,“志,意也”,“意,志也”,“意、志”完全形成了一種同義反復。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它倆,“意、志”是同義反復的話,那說詩者根本沒有意義,也就取消了逆的環(huán)節(jié)。那所謂逆,怎么個逆法?我們既然說是逆,就一定有它獨特性,那就意味著志跟逆不應該是同樣的一個主體,那才可能去逆。如果志、意都是一個人,都存在一個人的話,那么接下來它就完全同義反復了,完全不需要再去逆了。所以這個觀點,也會遭到很多人的質(zhì)疑。

?????? 第三種觀點,“以意逆志”這個“意”應該是什么?作品之意與讀者之意的結合,這里邊就特別提出了所謂的它應該是作品之意的維度。重要的代表是顧易生和蔣凡先生。他們提出來說,什么叫以意逆志,就是必須要領會全篇的精神實質(zhì),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切身體會,探索作品的作者的取向。這樣解釋對不對呢?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也有問題。我為什么講文學批評史的時候要講這么多內(nèi)容,因為我要給大家呈現(xiàn)出來,對于一個問題的不同的學術討論,讓大家自己去理解出來這個問題的看法。什么問題呢?這種把“意”解釋為作品之意,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就是一個特定的語詞,負擔了太多功能。那么跟所謂的孟子所說的“說詩者,以意逆志”這本意不符合。

?????? 接下來到底怎么去理解所謂的“意”?“意”到底是作者之意,讀者之意,還是作品之意呢?這個問題我們先把它放在這,我們再說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志”的問題,“以意逆志”當中的“志”。剛才我們來說“意”,我們接下來說“志”,“以意逆志”當中“志”的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因為孟子他沒有定義,他也沒有修飾,你會發(fā)現(xiàn)依舊會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這個“志”到底,第一個是作者之志。所謂作者之志,當然指的是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或者直接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代表人物重點的,明顯的剛才我們說的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現(xiàn)代的朱自清的詩《詩言志辨》都提出來,這個志應該是詩人之志,就是作者之志。

?????? 當然還有人說,“以意逆志”當中的“志”應該是作品之“志”。那既然是作品之“志”,就又有兩個方面解釋。一種認為作品是作品所傳的之情。比如代表人物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劉綱紀自己寫的《中國美學史》,他說“以意逆志的這個志是詩人的作品所客觀具有的一種思想感情”。還有認為呢,認為是什么?他認為所謂的“以意逆志”的“志”應該是作品所記之事。比如著名的郭英德老先生寫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因為他認為純粹的客觀記錄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因為他有這樣一個觀點,就是純粹的客觀記錄,從某種程度上講,更加的確定,如果是思想感情,你會發(fā)現(xiàn)很難的給它挖掘出來。于是他就覺得應該是作品所記之事。

?????? 我們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一下?!耙砸饽嬷尽钡摹爸尽焙汀耙砸饽嬷尽碑斨械摹耙狻钡降资侵傅氖裁淳S度?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兩個方面。第一個,如果說從“以意逆志”角度上來講,應該說沒有什么疑問,比較確定的是,“以意逆志”的“意”只能從讀者之意開始,所以讀者之意應該是對的。而“以意逆志”的當中“志”應該指的是什么之志?作品所傳之情,或者叫做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所傳之情,其實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而作品所記之事,如果是作品所記之事,它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去逆它,你直接看文本的本身的含義就可以了。

??????? 接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詞,在這里面我們來去說,“以意逆志”中的“逆”到底是什么意思“逆”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迎合、揣摩、推測、追溯的這樣一個意思。那么簡單而言,我們把它放在這個里邊,我們就可以說,“以意逆志”連起來的意思,就是闡釋者通過閱讀的方式接觸到文本,然后通過自己的理解,深入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它背后有一個什么觀念?作者你要學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從這個里面特別接近于,如果我們講西方文論,特別接近于另外一個概念叫視域融合。

?????? 如果我們接下來總歸一下,我們?nèi)绾卫斫狻耙砸饽嬷尽边@個概念。“以意逆志”,首先第一個,“以意逆志”它的核心是“以心揆心”。我們結合之前我們在講孟子的哲學觀念,他為什么那么強調(diào)性善,為什么那么強調(diào)人有四端之心,為什么要強調(diào)人有共通之美?因為人有共通之美,人有性善,人有一個本,那么接下來“以意逆志”才有可能。所以“以意逆志”,它有一個主觀條件,有一個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是解釋者本來所具有的那種意??陀^條件是什么?人與人間共通的一種心理結構。因為人有人與人這樣共同心理結構,才能通過讀者的意去逆作者之志。這是一個方面的理解。第二個,“以意逆志”,這個心理學的理解必須以語言解釋為基礎,為前導,也就是說它是依靠語言的。而語言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積淀,是前人的經(jīng)驗和心理的儲蓄,所以也是必須作為一個解釋的前提。第三,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聯(lián)系起來,把“以意逆志”跟我們之前講的“知人論世”聯(lián)系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以意逆志”往往跟“知人論世”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如舉個例子,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他這個意思說得很明白,又知人論世,然后又以意逆志,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那么幾乎古詩基本上都能夠做到。只不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解釋得清楚的問題。

?????? 現(xiàn)代的著名學者有一個叫周裕鍇的先生,他寫過一本書,這本書叫做《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他在這本書當中提出了一個什么話呢?他說對孟子的闡釋學理論提出一種叫做理解循環(huán)的理論。他的理解循環(huán)理論是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這樣的。他說,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先知文,你閱讀文章;然后呢,知辭,了解它的原意;知志,了解作者的志向;接下來,你就再去探尋作者其人,他的人生經(jīng)歷,他的背景;然后了解他的,知世,了解作品的它的所處的時代。然后通過時代再去理解人,再去理解志,再去理解辭,再去知文。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前一個過程,從知文到知辭,再到知志,這是一個什么過程?這是“以意逆志”的過程。然后反過來,從知志再到知人,再到知世,這是一個什么過程?這是知人論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它就實現(xiàn)了“以意逆志”的這樣的理解的循環(huán)。

?????? 當然我們會把這個問題再進行深入的一個探討。孟子為什么會提出來?當然我們強調(diào)了,他一定要找到一個本,那文學作品的闡釋,也不能沒有本。事實上,在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之前,其實已經(jīng)有相應的理論為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作出了支撐。

??????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第二個問題,就是“以意逆志”的理論背景。“以意逆志”它在理論上,它還是有其他理論為它的理論的提出有支撐的。一個重要的代表是什么?第一個就是“詩言志”的詩學傳統(tǒng)。“詩言志”我們第一節(jié)課沒有我講,我們放在這兒簡單提一下。在《尚書》當中就有這樣的話,叫做“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那么這里面就提出了重要的“詩言志”的主張。當然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概念,這里邊“志”到底指的是什么?“志”一般來講指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指的是社會的公共情感,公共性的。第二個是指的個人的內(nèi)在性情感。一般而言,在《說文解字》當中,將志解釋為心,從心知聲,也就意味著志是心之所講。但是一般而言,我們在談到孟子之前,這個“志”更多的局限于社會層面,,更多的是陳述志向、理想的社會志向的范疇。至于到了詩歌作品當中,怎么去探討作者之志,都沒有具體說明。而孟子的“以意逆志”的理論,恰恰是對“詩言志”傳統(tǒng)的進一步的延伸。

?????? 第二個,“以意逆志”的另外一個理論背景,或者它的一個理論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就是從孔子誕生出來的,叫做“述而不作”的闡釋思路。我們上節(jié)課在講孔子的理論背景的時候,已經(jīng)提到了?!墩撜Z》當中有這么一篇,對吧?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那么“述”就是講述、述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孔子將“述”與“作”區(qū)分開來,而且以“述”作為一種闡釋的準則,接下來他當然會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文學闡述的任務,就是怎么辦?就要還原。因為你述而不作,你只是盡量的去述說,更多的去繼承,那么接下來對經(jīng)典也要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就是一種還原法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說,正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認可和繼承。這是我們說的第二點,就是為什么,“述而不作”的一種闡釋思路。當然,在孔子那里沒有提出過系統(tǒng)化的一種闡釋的理論,但是這種“述而不作”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文化致力于闡釋實踐的一種,孔子說是第一人,我只是述說,同時也有引申為一種遵循和繼承的含義。

?????? 第三個就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詩學實踐。具體而言,三個方面,就是什么呢?教詩明志,賦詩言志,第三個叫做引詩說理。教詩明志,指的是解釋詩三百重要的在目的是什么?是要解釋社會,了解社會生活,闡發(fā)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nèi)涵。賦詩言志,你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狀況,無論是教詩者還是賦詩者,都不太關注詩學本來應該有的意義。還有這個詩,應該詩人要賦予的情志。引詩說理,就是通過引用具體的詩句作為人生格言,但是更多的卻是對詩句的引申和發(fā)揮,融進新的意義,加深強了自己對問題的論證。所以這里邊就導致一個什么問題?這3個方面問題,恰恰需要把闡釋過程統(tǒng)一化。你給它賦予一個統(tǒng)一化的業(yè)務闡釋的方法。我們怎樣去理解作品,恰恰是在這三個理論基礎之上,“以意逆志”得以建立。

??????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當然這點我們不需要太多去展開?!耙砸饽嬷尽钡睦碚摫尘爸螅€有它的一個前提。這是孟子自己提出來的,“以意逆志”的理論基礎。理論基礎是什么?就是孟子的人學理論體系。而孟子的人學理論體系特別強調(diào)的是什么?就很簡單,就是人性本,人性有本。因為人性本,根源于什么?人類生存的群體性。人類生存是以全體性群居而生的,于是由此萌生出了這個族類的親情,經(jīng)過世代的演變,植根于人的天性當中,成了所謂的善,所以人性皆善,人性根源。這里邊關于人性皆善是它的一個前提,因為人性皆善,就意味著人心的理解是相通的。那么對于文學文本而言,我作者跟讀者之間的相互理解,通過文本是可能的。也只有在孟子的這種人學理論體系下,才具備了對于解讀“以意逆志”才有可能性。如果人心是不同的,每個人都自己守在自己的那一塊當中,“以意逆志”根本無法實現(xiàn)。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以意逆志”的理論基礎。關于“以意逆志”我們就說這么多。

???????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以意逆志”的理論價值。“以意逆志”有什么樣的理論價值呢?它有什么好處?首先第一個非常明顯,它肯定了誰的地位呢?作者的主體地位。“以意逆志”剛才我們說了,意一定是讀者之意,而志一定是作者之志。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還原作者創(chuàng)作時候的本來面目,就是作者不能死。作者一旦死了,那就完蛋了,那你就可以,你就會斷章取義了,你就可以隨意闡釋了?!耙砸饽嬷尽钡倪@種闡釋方式非??隙嗽陉U釋的過程當中,在文學作品當中,誰為老大,誰為最終的闡釋的權威者?是作者的。所以它對于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對于春秋時代的那種斷章取義,準確的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思想感情,起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作用。

?????? 而且第二個,它又特別強調(diào)了什么?強調(diào)了志,作者和志的客觀性,社會因素,就是它強調(diào)作者之志是可能的。當然在現(xiàn)代西方理論當中,認為作者之志很難探尋。如果我們來去看,你看布斯的《小說修辭學》,特別強調(diào)有一個隱含作者在里面,隱含作者就導致,其實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的意圖也未必是那么的準確。但是至少在應然的層面,它給出了一種應該,就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候應該有一個客觀性,應該有一個志。接下來你在闡釋的時候是應該可能的,但只不過就你能不能是一回事,應不應該有是另外一回事。第三個,它的好處是什么?它從解釋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辭—志”的理論系統(tǒng),理論結構系統(tǒng)。正好跟孔子從創(chuàng)作角度揭示出來的“志—言—文”的系統(tǒng)遙相呼應,然后相互闡釋,相互發(fā)明。

??????? 剛才說了這么多,都是關于“以意逆志”的好處,它的優(yōu)點,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以意逆志”它有沒有一些理論上的問題呢?當然是有的。理論上的問題就是什么呢?第一點,它追求的是什么?作者本意。而且當它追求作者本意的時候,作者本意在,至少從它的理論的表述上可以看出,它認為作者本意是什么樣的?是恒定不變的,是不變的。接下來,在這個過程,它顯然否認了誰的能動作用?就是讀者的能動作用。一定是否定了讀者能力作用。在 一定程度上,它會導致什么?接受者闡釋文學文本的能力,它會削弱,削弱了闡釋文學文本,就變成了一種考據(jù)了,考證了,好像文本它有一個確定含義,讀者沒辦法進行發(fā)揮。

?????? 第二個,它也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以意逆志”在形成對接受者闡釋能力的同時,它也相應的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個體存在的先結構,所以它就導致了接受結果,它特別強調(diào)唯一性,特別強調(diào)排他性,只要符合作者那都是對的,只要不符合作者的都是錯的。那接受結果真的是這么的唯一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找一個作品,我找到了作者的含義,一旦我找到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是否就意味著其他人不可以闡釋了?后代人在闡釋的過程當中,對于作品的闡釋,它的意義又何在呢?

?????? 第三個,什么呢?你會發(fā)現(xiàn),尤其是我們作為文學研究,學文學理論都知道,文學文本,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是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有一個獨特性就在于文學文本它有是有多義性的,它不是那么簡簡單單的就能夠構成,就是一個確定性的語言很難構成文學化的文本,就是文學作品它有多義性,有多元性,有開放性,有審美特性。但如果“以意逆志”,就以志為最終的追求對象,它容易造成什么?闡釋的單一化、狹隘化的弊端。

??????? 這是關“以意逆志”的問題。當然,“以意逆志”這個理論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孟子闡釋經(jīng)典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很多學者很少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來宣揚自己的理論,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什么呢?叫做代圣人立言,就是通過闡釋經(jīng)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上成為了中國闡釋學的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比如趙岐的章句說、王弼的觸類而思、劉勰的知音,清代的對于以意逆志的再闡釋等等,都體現(xiàn)出了這樣一個思想,可見“以意逆志”的觀點的影響很大,它既有好處,又有問題,所以這需要我們兩個方面來去看待。這是關于“以意逆志”,我們就說這么多。

?????? 接下來我們來談孟子的下面第三個文藝批評觀,叫做“知言養(yǎng)氣”。“知言養(yǎng)氣”出自于《孟子·公孫丑上》。原文我們就稍微節(jié)選一點點,最重要的就在于最后這幾句話,大家看一下。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崩锩嬗?strong>孟子批判了四種錯誤的思想言論,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同一種言論的四種發(fā)展階段。所謂的詖辭,指的就是不公正的、偏頗的,特別接近英語當中based。接下來淫辭指的是什么?浮夸而不實的言辭。所謂的淫辭,當然,它在這個過程當中,它有了一個夸而不實,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言論。而邪辭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背離了正道的,不合正道的言論。遁辭呢,閃躲、搪塞的這樣的一個言論。我為什么剛才強調(diào)它是一方面,它是四種錯誤的言論,同時也是一種錯誤思想的四種發(fā)展階段。因為你有了一種不公正言論,因為有了詖辭,才有了淫辭,才會浮夸,把它夸大,有了邪辭,有了不合正道的言論,你才會怎么樣?躲閃,搪塞。你們接下來,于是孟子提出要怎么樣?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個浩然之氣指的是什么?它強調(diào)的是作家的人格修養(yǎng)。你要想說出浩然之氣的語言,首先你的人格修養(yǎng)必須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你才能具有一種正義凜然的狀態(tài)。

?????? 所謂的知言養(yǎng)氣就要求是什么?它背后一個邏輯命題是什么?作者必須首先有很好的內(nèi)在精神品格,養(yǎng)成浩然之氣,才會有美的言辭。所以他特別強調(diào)的是什么?就是作家必須要首先從人格修養(yǎng)入手,這是一個作家的修養(yǎng)。你只有具有了高尚道德品質(zhì),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這個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很重要,它的重要之處在于哪里?它特別強調(diào)了文與人之間的統(tǒng)一性。你什么樣的人,寫出什么樣文章,我們經(jīng)常說的叫做文如其人。當然這里邊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后面我們還會反復講到中國古代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命題,它的背后的邏輯前提也經(jīng)常被反復討論,就是文和人之間到底是不是應該有著相互對應的關系的。有人認為,那當然有,那是必須要有的。但也有人認為,不是這么簡單的吧,或許不是這么簡單的。這是關于“知言養(yǎng)氣”。

??????? 當然我們在這里要解釋一下“知言養(yǎng)氣”,它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屬于文學批評理論,但是這個“氣”字特別抓住了人的內(nèi)在最本質(zhì)的蘊含,因而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氣”,我們在這兒說一下這個“氣”。“氣”這個概念被反復的運用到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比如后面我們在說曹丕的《典論·論文》當中會使用,甚至它會形成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一個悠久傳統(tǒng)。當然“氣”這個概念在不同時代,比如曹丕時期的“文以氣為主”,跟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說,這個“氣”,可能概念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氣這個概念一經(jīng)提出,它被當作一個很重要的范疇,它經(jīng)常被文學理論提出來,這個是需要我們對于“知言養(yǎng)氣”這點是需要注意的,了解的。

?????? 接下來我們來說下面一個,第四個,孟子的文藝批評官,叫做與民同樂。這個觀點沒有什么可說的,這基本上所謂的就是孟子將百姓的,孟子原話我先放在這里。(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它背后傳達意思是什么?就是以百姓之樂為樂,以百姓之憂作為憂樂作為衡量作品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看它是否與民同樂。從“與民同樂”這個思想出發(fā),孟子特別重視古樂,不重視今樂。孟子特別提出來這樣一個觀點,叫“今之樂由古之樂也”。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家可以知道,這個是發(fā)展和革新了孟子的音樂思想。當然與孟子偏重古樂的觀點稍微的有點區(qū)別,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 最后我們來談一下,簡單談一下孟子文藝理論的一些影響。當然它影響很多,其實剛才我們在說每一部分的時候,其實也都談到了它的影響。簡單而言,我們就概括為三點。第一點就是孟子提出了“與民同樂”文藝思想,是對儒家文學思想的一種發(fā)展。第二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為中國整個文學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批評的準則,以至于后世大量的文學詩話、詞話、點評都是在這個原則下進行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作,力圖回歸到作品的原意,回歸到作者的本意,回歸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候的那種原初的狀態(tài)當中去。最后“知言養(yǎng)氣”說的這個“氣”,抓住了人最內(nèi)在的一個本質(zhì)。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的動物,就是人有氣,這個氣你很難說,但是它成為了人最本質(zhì)的一個意蘊。后來在整個的文學理論當中被廣泛的應用,形成了中國文學理論上“以氣論文”的這樣一個傳統(tǒng)。

?????? 關于孟子的文論,我們就說這么多。下節(jié)課我們要講道家的文學理論,道家的文藝理論。當然如果說,你看我們之前講了孔子,講了孟子,如果按照這么去講,我們會講很長,因為時間關系,比如像荀子的文學理論,墨子的理論,我們就不在這多說。我們立馬進入到道家,講道家的時候,我們會把老子和莊子放到一起去講。然后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到了漢代。過了老莊之后,接下來進入到漢代的時候,因為有了《毛詩序》,像后面的比如《文心雕龍》文之類的,我們更多的在講的時候就不會以這種篇章的片段式的講解為主,更多的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呢?那種對于文章的原意的講解。因為我發(fā)現(xiàn)很多的同學,我們在學古代文論的時候特別不重視原文,尤其是學文學理論的時候,很多同學不重視讀原文。你不重視讀原文的話,就會導致了其實你在學習上是有很大缺失和漏洞的,更何況我們期末考試還要考很多內(nèi)容。接下來我們就會在后面的講解,從《毛詩序》開始到《文心雕龍》,我會逐篇逐句的會闡釋很多的問題,把很多問題給大家闡釋清楚,把每一篇每一個字都會闡釋清楚,帶著大家讀原文,這樣我相信會帶大家去理解文學理論,尤其是古代文論,有很重要的提升。今天關于孟子的文學理論,我們就先講到這。

?


【古代文論--楊寧】4.孟子文藝批評觀 2(逐字稿)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时尚| 邳州市| 历史| 清水县| 德阳市| 遵义县| 宕昌县| 微山县| 台江县| 农安县| 乐昌市| 云安县| 邵阳市| 桓台县| 即墨市| 三都| 塔城市| 垦利县| 青浦区| 商洛市| 来宾市| 拜泉县| 罗源县| 阳东县| 本溪| 万源市| 连平县| 灯塔市| 洪江市| 建湖县| 镇原县| 怀集县| 通山县| 斗六市| 绿春县| 健康| 福海县| 阿拉善右旗| 天门市| 开化县|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