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共和國大事記年表
1917年11月28日,格魯吉亞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亞美尼亞達什納克和阿塞拜疆穆薩瓦特在第比利斯成立“高加索委員會”,這成為了除巴庫以外整個外高加索地區(qū)的臨時聯合政府。
1918年4月22日,高加索委員會接受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后通牒(內容是要求他們獨立),建立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5月11日,外高加索因缺乏軍事力量而與德國和土耳其開展和談。在和談中,因三大民族的意見分歧逐漸明顯(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親德,而阿塞拜疆人親土),三民族的國民會議贊成各自建立獨立的國家,德國和土耳其也支持廢除聯邦共和國。5月26日,外高加索議會提案廢除聯邦共和國。當日,格魯吉亞獨立并成立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獨立后不久,格魯吉亞就得到了德國和奧斯曼的承認。格魯吉亞被成為了德國的保護國,但也需要割讓許多穆斯林居住的地區(qū)給土耳其。在德國的支持下,格魯吉亞得以擊退來自阿布哈茲的共產黨人,但同時由于英國的控制,格魯吉亞政府在1920年之前未能實際控制巴統(tǒng)地區(qū)。12月25日,英國又占據了提比利西。
1919年2月14日,格魯吉亞舉行首次全國大選,社會民主黨以81.5%的得票率大獲全勝。3月21日,由諾伊·佐丹尼亞擔任總理的新政府成立。他與境內的農民起義軍談判,同時還需要面對阿布哈茲和南塞梯奧的種族問題。10月,格魯吉亞各地爆發(fā)了武裝起義。11月,起義基本被平息。
1920年5月7日,格魯吉亞面對國內和國際局勢的惡化,被迫與蘇俄締結和平條約。根據該條約,格魯吉亞需與白軍斷絕關系,驅除外國軍隊并使共產黨合法化。當月,格魯吉亞共產黨成立(約有2萬名黨員),準備推翻政府。
1921年2月11日,格魯吉亞共產黨發(fā)動起義,并請求蘇俄政府提供援助。2月25日,在紅軍的支持下,“格魯吉亞革命會議”控制了首都第比利斯,并成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民主共和國政府遷至巴統(tǒng)。3月17日,白軍向蘇維埃政府投降。3月18日,民主共和國流亡海外。
1922年3月12日,格魯吉亞與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合并為“外高加索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2月30日,外高加索聯邦加入蘇聯。
1936年12月5日,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為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
1990年9月20日,格魯吉亞管轄下的一個自治州南塞梯奧宣布脫離格魯吉亞,成立“南塞梯奧蘇維埃民主共和國”。11月4日,格魯吉亞發(fā)表獨立宣言,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
1991年4月9日,格魯吉亞正式宣布獨立,成為蘇聯加盟國中第二個正式退出聯盟的國家。5月6日,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任總統(tǒng)(第1任)。加姆薩胡爾是一位“反蘇”人士,但在蘇聯8·19政變中卻與試圖挽救蘇聯的政變方妥協,在政變失敗后這件事被公之于眾,這為格魯吉亞各個反對派提供了口實,也讓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對他產生反感,為日后俄格關系奠定基調,而格魯吉亞境內的南奧塞梯與阿布哈茲兩個地區(qū)趁政局動蕩宣布獨立,再加上經濟崩潰,這些都讓加姆薩胡爾政府困難重重。8月,格魯吉亞反對派指責加姆薩胡爾實行極權統(tǒng)治,打壓不同的意見,第比利斯地區(qū)的群眾開始大規(guī)模群眾示威,部分加姆薩胡爾的支持者轉入反對派陣營,而政府內部的一些高官也與反對派合作,試圖推翻加姆薩胡爾。9月2日,政府的保安部隊向示威群眾開槍,造成流血事件,這讓格魯吉亞爆發(fā)了聲勢更為浩大的抗議活動,指責加姆薩胡爾是獨裁者,并要求他下臺。9月22日,3000名國民警衛(wèi)隊倒戈反對派,與忠于總統(tǒng)的部隊槍戰(zhàn),加姆薩胡爾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12月21日,南塞梯奧正式宣布獨立建國,成立“南塞梯奧共和國”,該政權目前尚未被聯合國及世界大多數國家承認。
1992年1月6日,阿姆薩胡爾迫于反對派和群眾的壓力,攜家眷與巨額公款流亡亞美尼亞(后來又去了車臣)。3月10日,曾經擔任過蘇聯外交部長的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出任格魯吉亞國家委員會執(zhí)行主席以此來暫時管理國家事務。7月23日,格魯吉亞下轄的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宣布脫離格魯吉亞而獨立。7月31日,格魯吉亞加入聯合國。11月,格魯吉亞正式確立總統(tǒng)制,謝瓦爾德納澤以70%的支持率當選總統(tǒng)(第2任)。謝瓦爾德納澤政府上臺后采取親美政策,這讓格魯吉亞成為了美國的一個重點外交和軍事援助對象,并且與北約簽署了一個雙邊戰(zhàn)略合作協議,希望能讓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和歐盟。這也導致了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不滿,俄羅斯將格魯吉亞視作其高加索戰(zhàn)略的威脅,并指責謝瓦爾德納澤政府收容車臣游擊隊。
1993年12月,格魯吉亞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
1995年8月24日,格魯吉亞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格魯吉亞”。
2003年11月2日,格魯吉亞各地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示威,原因是大多數國際觀察員、聯合國及美國政府認為格魯吉亞議會選舉不公正,這引起了群眾的憤怒。這讓格魯吉亞的政治局勢陷入了異常緊張。11月21日,謝瓦爾德納澤在保鏢的保護下逃離議會,隨后他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并表示絕不辭職。11月23日,謝瓦爾德納澤與反對派領袖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和祖拉布·日瓦尼亞會晤,會晤結束后他宣布辭職下臺,由議會議長妮諾·布爾賈納澤代理總統(tǒng)職務。他辭職后,成千上萬的格魯吉亞百姓走上首都的街頭慶祝。這一系列事件被稱為“玫瑰革命”。
2004年1月4日,格魯吉亞舉行總統(tǒng)大選,薩卡什維利在美國的支持下當選總統(tǒng)。1月25日,薩卡什維利正式就任總統(tǒng)(第3任)。3月28日,格魯吉亞舉行議會選舉,總統(tǒng)薩卡什維利所在的政黨獲得全部席位。薩卡什維利政府上臺后,力圖拜托俄羅斯隊格魯吉亞的影響,積極向歐盟和北約靠攏,而在經濟方面又推行自由化改革,從而吸引了大量外資,雖然這讓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狀態(tài),但卻并未改善底層群眾的生活水平。
2007年11月8日,薩卡什維利為了穩(wěn)定政治局勢,宣布提前舉行總統(tǒng)大選。11月25日,薩卡什維利辭職下臺,布爾賈納澤再次代理總統(tǒng)職務。
2008年1月5日,薩卡什維利再次當選格魯吉亞總統(tǒng)。1月20日,薩卡什維利就任總統(tǒng)(第4任)。8月1日,格魯吉亞軍隊開始對南塞梯奧發(fā)起交火。8月8日,格魯吉亞為把南塞梯奧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對其發(fā)動全面戰(zhàn)爭(即“俄格戰(zhàn)爭”)。很快就控制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塞梯奧地區(qū),并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當日,俄羅斯也迅速做出反應,派兵進入南塞梯奧。8月12日,格魯吉亞宣布退出獨聯體。8月15日,格魯吉亞在停戰(zhàn)協議上簽字。8月18日,俄軍撤出格魯吉亞。俄格戰(zhàn)爭以俄羅斯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zhàn)爭造成了格魯吉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受傷、19人失蹤;此外還有約1600名南塞梯奧平民死亡。8月28日,俄羅斯宣布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
2010年10月,格魯吉亞通過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在本屆總統(tǒng)任期期滿(即2013年10月)之后,國家改總統(tǒng)制為議會制,總統(tǒng)將成為虛位元首。
2013年10月27日,喬治·馬爾格韋拉什維利以62.11%的支持率當選總統(tǒng)。11月17日,馬爾格韋拉什維利就任總統(tǒng)(第5任)。
2015年3月28日,格魯吉亞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8年11月29日,薩洛梅·祖拉比什維利以59.56%的支持率當選總統(tǒng)。12月18日,祖拉比什維利就任總統(tǒng)(第6任)。她是格魯吉亞首任民選女總統(tǒng),出生于法國,后因為參加總統(tǒng)競選才放棄法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