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發(fā)朋友圈,會分手的
“工作和生活上的那些難題,根本不足以讓我難過。
最傷人的,是她每天在跟我說的話。”

老友心情不好,我邀請他來店里坐坐;
酒過三巡后,他這樣說。
他每天難以忍受的那些話,你也一定聽過或說過:
你怎么這么邋遢?
你做點家務不行嗎?
說多少次了,你聽不懂人話?
人都有一個通?。?/p>
越是對待不熟悉的人,就越禮貌;
越是對待親密的人,就越是無所顧忌。
明明最在意,卻最舍得惡語相向;
豎起一身的刺,像是要攻擊敵人那樣。
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說道:
“'期望'帶來的偏差,總是會引爆負面情緒。”
有期望,失望就很難避免;
可就算對方再事無巨細、一心為你,也無法保證一次都不會讓你失望。

前幾天我收到了來自摯友小A的留言。
她和男朋友吵架,實在氣不過;
在朋友圈發(fā)了一大段話,來指責男朋友。
他看到后,給她發(fā)了“分手”兩個字之后,就把她拉黑了。
她很后悔,問我該怎樣挽回,我說:
“有些話發(fā)到朋友圈就無法挽回了?!?/p>
在任何一段戀愛或婚姻里,吵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分手,就不要把爭吵弄得人盡皆知。
這不但是給感情留退路,還是在給感情變好的機會。
試圖用責備的方法,來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如果你直接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責怪對方;
這種方法將切斷對方變好的途徑。
因為,那些話除了挑釁,沒有別的作用?!?/p>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把這種遠離目的的責備和爭辯;
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異化的溝通方式下,人們不圍繞“內心需要”進行溝通。
所以,在這種無效“磨合”下,感情并不會變得更好。
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你越指責,我越想反擊。
可是言語上的斗爭,并不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吵贏了架,卻輸了感情,得不償失。

電影《囧媽》里,徐崢講過一句話:
“在感情里面,講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
因為講道理實際上就是在告訴對方:
“你不懂,我懂,你得聽我的?!?/p>
誰不懂道理呢?
可是比起道理,我們都更想要懂自己的人。
我媽生病之后,記憶力慢慢變差。
總是在忘了什么事之后,又自責又著急;
有時還會把氣撒到我爸身上。
但我爸不但不生氣,還會認錯,表態(tài)下次一定記得提醒她。
他這么說之后,我媽也會慢慢平靜下來。
在我爸看來,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很多時候,一個擁抱、一句軟話,就能解決問題;
何必硬碰硬,把氣氛搞得緊張,把你我的情緒搞得更差。

楊絳在《我們仨》里,講過她和錢鐘書的一次爭吵。
?“我說他的口音帶鄉(xiāng)音,他不服;
他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
然后我請同船的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
結果,我對,他錯。
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不開心。”
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本就一地;
如果每件事都要爭辯是非,那永遠沒有盡頭。
別在情緒上頭的那一刻,就忘了對方所有的好;
只顧著說狠話,卻忘了這一路是怎么走過來的。
人生海海,有幸相愛,我們不該針鋒相對;
我更想與你在有限的時光中,制造更多愛意。
這樣才能在時間的盡頭,發(fā)自肺腑的說一句:
“世間有你給我的溫柔;
不枉我來此一遭?!?/p>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