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也會犯錯嗎?|展卷
推薦一本書,博達尼斯的《愛因斯坦也犯錯:天才的一生》。
全書的重點就是愛因斯坦犯下的兩個科學上的重大錯誤:第一個是宇宙學常數(shù)的增加和刪除,第二個是他對待量子力學的態(tài)度。
博達尼斯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完整的愛因斯坦,也更理解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波折與挑戰(zhàn)。一個會犯錯的愛因斯坦,才是真實的愛因斯坦;可以被檢驗和批評的科學,也才是真正的科學。
撰文 | 蘇道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20世紀初期的研究徹底改變了我們認識宇宙的方式。他的“奇跡年”、廣義相對論以及其他對于物理學的洞見,一個世紀以來不斷被后人稱頌。
正因為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公眾眼中的科學巨人,有關他的各種出版物也就為數(shù)眾多,其中包括很多記述他人生歷程的傳記。這些傳記里既有科學家和科學史家亞伯拉罕·派斯撰寫的《愛因斯坦傳》(楊振寧先生眼中最好的愛因斯坦傳記),也有著名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創(chuàng)作的《愛因斯坦:生命的全部》。有諸如此類的作品在前,后來者創(chuàng)作愛因斯坦傳記的壓力自然不小。但會講故事的美國科普作家戴維·博達尼斯通過選取一個特別的切入點,還是給我們奉獻了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愛因斯坦也犯錯:天才的一生》。
正如書名所顯示的那樣,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愛因斯坦會犯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本優(yōu)秀的傳記本來也不應該回避傳主犯過的錯誤。但是,把錯誤當成一本介紹愛因斯坦的書的主線,卻需要不小的勇氣。一來愛因斯坦是公眾眼中罕見的天才,要把他犯過的錯誤講得清清楚楚,讀者才能理解并接受;二來對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也需要作者有很深的寫作功底,這對作者是個十足的考驗。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受到學術背景、掌握的資料、個人性格和寫作偏好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傳記作者呈現(xiàn)出的愛因斯坦也都有所不同。在200頁出頭的不長篇幅里,博達尼斯能夠呈現(xiàn)的只是愛因斯坦復雜而傳奇的一生中的一些片段,而他選取的素材,都與“愛因斯坦會犯錯”這個主題緊密相關。
博達尼斯對愛因斯坦的“1905奇跡年”幾乎是一筆帶過,只是簡單提及了狹義相對論,為后文打下基礎。除了記述了愛因斯坦的兩段婚姻,他對愛因斯坦的生活也著墨不多。全書的重點就是愛因斯坦犯下的兩個科學上的重大錯誤:第一個是宇宙學常數(shù)的增加和刪除,第二個是他對待量子力學的態(tài)度。
愛因斯坦在建立廣義相對論后,很得意能夠以簡潔的方式描述宇宙。但是,當時人們相信宇宙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而這與廣義相對論的推論相矛盾。愛因斯坦為此深感苦惱,最終決定在廣義相對論的方程里加入稱作“宇宙學常數(shù)”的一項來抗衡引力的作用,從而調(diào)和理論和觀測的矛盾。可是,此后不久,俄國科學家弗里德曼和比利時人勒邁特通過計算指出這一項并不需要,而哈勃和赫馬森等人的觀測則證實宇宙處在膨脹之中,徹底否定了這個常數(shù)存在的必要。愛因斯坦不得不把方程改回原來的形式,并把加入宇宙學常數(shù)稱作“我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錯誤”。
然而,宇宙似乎又和愛因斯坦開了一個玩笑。1998年,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是在加速膨脹,這就需要引入某種未知的力量才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當年愛因斯坦為了抗衡引力的作用而提出的“宇宙學常數(shù)”又被重新認真對待。我們現(xiàn)在把這種力量稱作“暗能量”。
但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我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錯誤”這個論斷本身或許就錯了,原因卻不在于宇宙學的最新進展有可能為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shù)”正名。與自己輝煌的前半生相比,愛因斯坦在后半生還犯下更大的錯誤:無視物理學的理論進展和實驗證據(jù)。愛因斯坦對待量子力學的態(tài)度可以用他廣為人知的“上帝不擲骰子”的論斷加以概括。雖然他因為光量子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卻是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的堅定反對者。當他在普林斯頓大學逐漸遠離物理學研究前沿、孤獨地追求終極理論的時候,以玻爾、海森堡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卻在歐洲推動了量子力學的蓬勃發(fā)展。愛因斯坦多次試圖挑戰(zhàn)量子力學,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愛因斯坦犯下這些錯誤,既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比如他的固執(zhí)既成就了他也阻礙了他;也有很多大科學家共性的問題,即從反對學術權威、追求科學真理的年輕學者變成學術權威,從而產(chǎn)生對大膽想法的抵制心理。用博達尼斯的話說就是“他堅信自己的直覺,這讓他成了現(xiàn)代最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只抱有這一種方法又意味著他的自信很容易過度而變?yōu)榻虠l主義。”回顧科學史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樣的大科學家絕非個例,一個人能在榮譽和掌聲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求真的熱情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既然所有傳記一定帶有作者的印記,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自然要加以注意。博達尼斯在分析一些愛因斯坦的經(jīng)歷特別是心理活動時,比如他對質(zhì)疑的回應,有些是主觀的個人解讀,甚至只是單純的猜測,并沒有事實和史料的依據(jù)。對于這一點,我們權當成一種觀點即可,而不必十分在意。
在愛因斯坦本人的研究外,這本書還有一個支線,就是與愛因斯坦的研究有關的人物和事件。愛丁頓在1919年進行的日全食觀測支持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愛因斯坦在1913年就初步提出了引力理論研究的新成果,而德國天文學家弗羅因德利希曾在1914年就計劃通過觀測日全食對愛因斯坦的理論進行驗證。不過,造化弄人,弗羅因德利希的觀測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而未能進行,而他在1919年時受到打壓也未能觀測日食。愛丁頓在停戰(zhàn)后完成了那次著名的觀測,但他在準備觀測的過程中也是歷經(jīng)坎坷,最終的觀測也差點因為云層而失敗。這些與相對論和愛因斯坦有關的故事都說明,科學研究絕非一帆風順,成功是努力、堅持和運氣等很多因素疊加的結果。
作者在書中設置的“插曲”部分與主線也并非緊密相關,但其中的內(nèi)容都是很有價值的補充。比如,插曲1“多維空間傳奇”中埃德溫·阿博特的《平面國》展示了19世紀末期人們是怎樣看待空間的維度,插曲3“空中燭光”中亨麗埃塔·勒維特對標準燭光的研究為20世紀宇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偉大的兩項成就,前者是一批杰出的物理學家共同的成果,而后者幾乎是愛因斯坦以一人之力完成。因此,愛因斯坦代表了人類迄今為止最高的智力成就,這樣的評價不會因為他犯過的錯誤就被改變。博達尼斯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完整的愛因斯坦,也更理解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波折與挑戰(zhàn)。一個會犯錯的愛因斯坦,才是真實的愛因斯坦;可以被檢驗和批評的科學,也才是真正的科學。了解這些,正是我們閱讀《愛因斯坦也犯錯》的意義。
作者簡介
戴維·博達尼斯,出生于芝加哥,定居于倫敦,未來學家、演說家、科普作家,著有多部熱銷書。其作品被翻譯為20多種語言,曾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年度科學圖書獎,獲評《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科學圖書”,登上《紐約時報》熱銷書排行榜前五名,得到《福布斯》和《經(jīng)濟學人》等知名媒體的報道和高度評價,并被制成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