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解憂佛學入門 40 講不是你一個人在學
具體內容放在我的首頁動態(tài)介紹了

根據(jù)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類:苦苦、變苦和行苦。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因為其本質為痛苦,而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這叫變苦;陷于輪回中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tài)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束縛,這叫行苦。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欲臨。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寂天菩薩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二、克服恐懼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zhí)幻為實。萬事萬物都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這就是無我和無常。人們誤認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你才會發(fā)現(xiàn)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熟悉無常令我們內心真正放松而開闊,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義。
三、人身難得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幸福的、悲慘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種種經歷,無一不在啟發(fā)我們覺悟。佛經上說,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樣廣闊的海洋上,漂浮著一根木軛,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龜,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龜浮出海面把頭剛好撞進小孔中的幾率,比我們獲得人身的幾率還大。
作為人,我們免于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愚癡,也不會像長壽天的天人那樣,誤認為沒有善念惡念的禪定就是解脫而失去修法的機會。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脫。
四、安樂
放下執(zhí)著就會安樂。但什么是執(zhí)著?怎樣才算放下?安樂,說到底,是一種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并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其實,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動,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如果不把快樂寄托于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的刺激,那么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
痛苦源自我執(zhí)和法執(zhí),即對自己的執(zhí)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zhí)著。其實,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耗費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與外界之間砌一道圍墻的做法是徒勞的,而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讓我們很不快樂。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中,而不是壓制它,這能幫我們培養(yǎng)菩提心。把快樂寄托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