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
馬卡爾是一個五十歲抄寫文書的九等文官,而瓦爾瓦拉是一個幾乎流落風(fēng)塵的十七歲少女,是什么聯(lián)系起這兩個人之間的心靈呢?
是底層人物同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生經(jīng)歷,是被整個社會環(huán)境、被絕望、被痛苦壓的透不過氣的人生,將馬卡爾和瓦爾瓦拉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所以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愛”不能概括為愛情,而是一種相同的“同理心”與憐憫。
馬卡爾想要“救贖”這樣一位即將墮落的少女。而瓦爾瓦拉落魄的人生,最終的轉(zhuǎn)折點是她父親的去世,唯一的頂梁柱的離去,留下孤兒寡母,這種絕望與對未來的未知一定在瓦爾瓦拉身上埋下了深層的陰影,所以瓦爾瓦拉對待馬卡爾,是對待一個與自己父親年齡相近的人,一個以尊重愛護的心態(tài)保護她的人。所以馬卡爾是將自己對“美好”的希求投射到了瓦爾瓦拉身上,而瓦爾瓦拉則是將少女般的純真放在了馬卡爾身上。
一個想要給予父親一般的保護,一個想要獲得父親一般的保護,所以這兩個人的關(guān)系也會走向一種畸形。索取與給予也會產(chǎn)生不對等的狀態(tài)。
但是這種不對等,反而能夠體現(xiàn)兩個人最真誠的表現(xiàn)。他們從來沒有想太多,而是憑著本能在行事。
野獸一般的本能。
他們在一起,不是一種情侶的在一起。而是一種“大同社會”的一起,是可以讓小人物、讓被損害的人們,幸福自由的生活在一起的愿望。
而這個愿望在當(dāng)時不可能實現(xiàn),這也是故事最大的矛盾。就像馬卡爾從寫信開始就不敢與瓦爾瓦拉見面,因為害怕流言蜚語。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就是一種激發(fā)他們痛苦絕望的狀態(tài),被他人凝視、隱私損害、私有財產(chǎn)被占有等等的困境,所謂的“幸福與自由”等不來,等來的只會是對痛苦的“麻木”。
而這種痛苦也就回到了“選擇”。
瓦爾瓦拉真的是“主動地選擇”了這一切么?
她有什么權(quán)力與能力來選擇呢?她只是一個管家的女兒,她沒有受到過高等的教育,她一直處于一直懵懂的狀態(tài),對愛情、對社會、對自我。她不是現(xiàn)代的新女性,她是一個在別人眼里,永遠(yuǎn)可以當(dāng)做商品的“東西“。
她對很多東西都沒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她想要做的,能做的,可以做的,一切都是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
一個十七歲的孩子,你能奢求她理解什么呢?
在她父親去世,遠(yuǎn)方親戚做著拉皮條的生生意,趕來想要霸占遺產(chǎn)。瓦爾瓦拉甚至連這個問題都沒辦法解決,解決的原因完全是,她父親連遺產(chǎn)都沒有。
馬卡爾知道這樣的問題,所以他想要“保護”瓦爾瓦拉,他不想美好的瓦爾瓦拉成為被選擇的對象。但是問題在于,馬卡爾自己都沒辦法“選擇”。
他的保護與救贖就成了奢望。
當(dāng)瓦爾瓦拉被求婚的時候,就等同于馬卡爾這樣一個“窮人”與整個社會斗爭,想要完成“窮人”的愿望,即“在一起”的奢望徹底破滅了。
無論這種“婚姻”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整個社會所附加給瓦爾瓦拉的行動,讓一個小孩子不斷地走向社會最合理的那條路。
這種絕望不是愛情的破滅,也不是瓦爾瓦拉離開的痛苦,而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下所有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永遠(yuǎn)都逃不開永恒地侮辱與損害的命運。所有的反抗抗?fàn)?,都將以失敗告終的絕望。
是渴望保存希望,而希望被剝奪之后,再也看不到希望的痛苦。
巨大的無形的大人物的手,以一種絕對的、無法抵抗的、輕描淡寫的一撥,把他們的真誠都打落在了陰影里。
一切的救贖都將歸于世俗。馬卡爾做的白日夢也將回歸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