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點吐槽
PS:以下是個人想法,不喜勿噴,Alt+F4解決。內容邏輯雜亂、主要是我的腦回路非常跳脫。
在中國古代史這部分的教學中會日常陷入各種爭論。這些爭論中可能比較著名便是“蒙元和滿清是不是中國”、“岳飛和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滿清奠定現(xiàn)代中國版圖”和“如何看待漢匈戰(zhàn)爭”等。對于這一連串的疑問實際上除了第二個一直都有不曾動搖的定位外,其他的都很模糊。
畢竟文科嘛,很多時候如果能用干貨自圓其說,就很難說其不正確,除非原則問題。比如我不喜歡《紅樓夢》,甚至很討厭,就可以從其書中挑出問題證明我的觀點(詳情參見我的這篇專欄CV7415056)。同樣,反駁我的觀點也可以從原書中找到論據。
但即便是原則問題,在2020年之前也是各種文科“科研”突破的方向。在這些人筆下的作品中,那黑白都是可以顛倒的。比如《通往北京的道路》公然為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代表叫好叫屈、比如今年年初的八個角、比如最近交鋒異常激烈讓八成影評區(qū)UP都可以去盧比揚卡大酒店一日游的800。
因此我從來都對文科(整個大類)的各種“科研”都很反感,盡管我也是文科生。因此強烈提醒各位文科生和即將成為文科生的學生,不要受到本位主義思想的束縛,做好你自己就可。
個人看法:只要我們有20艘航母全大洋跑、太空上漂著我們的空間站、五星紅旗插上月球和火星,造出恒星級太空戰(zhàn)艦,就算我們說我們是神族后裔都有人信。
隨著近代新航路開辟,西方基督教文明成為了地球人類文明的主流,于是他們就可以聲稱“都靈裹尸布”裹著得傷者是耶穌,他們也可以聲稱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爭議的亞拉臘山上發(fā)現(xiàn)的物體是諾亞方舟的遺址。然而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但因為基督教文明的強勢,似乎西方國家的說法很有道理的樣子。
反正地球各個人類文明存續(xù)演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實力決定一切。那條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亙古不變、不容辯駁的真理。
PS:接下來才是正文?。。?!
現(xiàn)代中國是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新中國工業(yè)建設的過程中建立的政治、經濟和人心觀念上的統(tǒng)一,跟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已經沒有了關系。
直1912年,清帝退位開始,封建帝制就被歷史的洪流掃進了垃圾桶,之后袁世凱和張勛的復辟只是回光返照罷了。而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往昔舊日帝國的榮光已經在堅船利炮下被轟成了故紙堆中的文字和地圖。整個文明的發(fā)展進入到了混亂與無序的狀態(tài)。
可實際上并不是到了1840年才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始終相信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早在唐朝時期,文明發(fā)展就逐步進入到了瓶頸狀態(tài)。到了宋朝,文明發(fā)展進入到了死胡同的狀態(tài)。下一步向何處去,沒有人清楚。
這并不是開玩笑。在春秋戰(zhàn)國那段封建化制度(馬克思主義中的奴隸社會)逐步瓦解的時期,新的文明發(fā)展方向出現(xiàn)了理論架構,其中的集大成者便是法家的韓非。在韓非的理論框架下,秦王嬴政一統(tǒng)中原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新型國家,一改之前封建制的松散“聯(lián)邦”架構變成集權與中央的緊密架構。秦王嬴政也因此加冕千古一帝,成為被后來現(xiàn)代中國的開國太祖稱為“祖龍”的初代“人皇”。
而在之后的歷史時光里,秦始皇的制度被繼承了下來并逐步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對統(tǒng)一的堅定心理和文化傾向。而這也是之后中國能夠活下來一路堅持到現(xiàn)在的核心根本。
(所以秦始皇真的是不能隨便稱為暴君的。人家一統(tǒng)天下登基加冕的時候,那些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可能他爹的爹的爹的……的爹還沒有形成受精卵。)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自唐朝開始,關于新的文明發(fā)展方向沒有任何理論構架。只有無盡的王朝輪回。至于明末清初以黃宗羲為代表的那些思想家,他們在當時的作用只是“嘴炮”并不能引起思想啟蒙。
(當然,還有更激進的說法。更激進的說法是古代中國自從大漢帝國衰亡后,也跟西方一樣進入到“中世紀”的狀態(tài),而且始終沒有獲得突破。在這種激進觀點下,明末清初的那些如黃宗羲之類的思想家都是一時嘴強王者,之后還是妥妥叛變最初理想。)
可以說,中國古代史到了唐朝中后期開始發(fā)展就進入了瓶頸,逐漸走向保守和反動。期間又因蒙古入侵打斷了文明發(fā)展過程,重回一千多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再次發(fā)展。大明雖然重振漢唐遺風,但在當時的整個世界上已經沒有機會再造輝煌了。到了滿清更是只能維持表面的光鮮,實際上已經被西方國家越來越快的甩在身后。到了工業(yè)革命以后,滿清最后的一點優(yōu)勢,人力的體量也被西方國家用科技打敗了。
那么關于新型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就成了一個迷,不知道該向何處去了。
而現(xiàn)代中國卻是一個建立在往昔舊日帝國廢墟上的新生國家。而由于過去有太多立場不一、屬性不同的古代政權存在,因此對古代中國認識的混亂也就成了必然。如果以現(xiàn)代中國的視角來看,荊軻是刺殺國家領導人的KB分子(畢竟后來秦國統(tǒng)一天下)、屈原是一個分? 裂? 分子(畢竟后來秦國統(tǒng)一天下)、衛(wèi)青和霍去病的戰(zhàn)爭是內戰(zhàn)殘殺同胞并不值得歌頌。
?但如果以不同時代的觀點去看,當年很多的情況已經跟現(xiàn)在不一樣。我們無法用現(xiàn)代的標準去要求過去。所以我們會在政治教材上寫愛國主義精神是有時代內涵的,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因此在當年,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
然而似乎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體現(xiàn)。在不同的時期,標準是不同的。過去的標準屬于那個時代并不屬于我們。因此認識過去的歷史,只能代入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
這么一來,岳飛和文天祥便毫無疑問是民族英雄,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代表。而在他們之后的于謙、戚繼光、張煌言也應該是民族英雄;而在他們之前的衛(wèi)青、霍去病也應該是民族英雄。
那么,這樣一分析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如何建立認識過去的視角。畢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結果也自然是不同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還沒想好。所以我也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