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凈慈寺、萬松書院、吳山
前天上午去了凈慈寺。
小學(xué)時就學(xué)過一首宋朝楊萬里的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題目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說的就是這個凈慈寺了。
凈慈寺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景區(qū)的南面,與雷峰塔景區(qū)僅有一條馬路之隔。
凈慈寺始建于后周顯德元年(954),是五代時期吳越國第五代國王錢弘俶下令建造的,見證了當(dāng)時杭州作為“東南佛國”的地位。

寺廟里有個水池,一面靠墻,另外三面用圍欄圍了起來。水池上有一個石基,石基上有個亭子,亭子里有一尊小小的站立的佛像,左手食指指著天,右手食指指著地。還有一根長長的竹竿搭載圍欄和亭子上,竹竿那頭是一個舀水的鐵勺。參觀者可以拿起勺子從水池中舀水澆向佛像。這叫“浴佛功德”,這個池子是寺院為了成就大眾浴佛功德的事情特意設(shè)置的浴佛功德池。
我也排隊給佛祖淋了三勺,只是竹子本身就很長很重,鐵勺又在竹子盡頭,根據(jù)杠桿原理可知,真的很費力氣,我澆第一勺時沒拿穩(wěn),不小心將鐵勺砸到了佛祖的腦袋,真的不是故意的,乞求佛祖原諒。

寺廟里還有一個濟公殿,殿前有一口古井,叫做“運木古井”,舊時稱“香積井”,后來因為濟公用它巧妙地運輸了木頭,而得名“運木古井”。

接下來騎著共享單車去了萬松書院,一路上基本上都是上坡,坐著根本沒法騎,只能站著借點力。
萬松書院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是在唐報恩寺的遺址上改建的,因為建在萬松嶺上,所以被稱為萬松書院。到了清朝,它又有了其他名字,如“太和書院”、“敷文書院”。萬松書院是杭城四大書院之首,培育造就了很多歷史名人。王陽明、齊召南曾在這里講學(xué),袁枚曾在這里讀書受業(yè)……
這么說可能還有些陌生,但是要是說這里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共讀三年的地方,就一下子親切起來了。

上圖中有兩個牌坊,其實右邊還有一個沒拍到,三個牌坊像一個品字,所以叫品字牌坊,蘊含了“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

梁祝二人十八相送的場景之一。在這口井前,祝英臺指著水中的倒影對梁山伯說:“一男一女笑盈盈?!绷荷讲異赖溃骸澳阍鯇⑽冶扰??”

“高山仰止”來自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孔子的贊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其實我以前對孔子不感冒,這兩年才開始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崇敬仰孔子。

看到一塊詩碑,上面是一首洛夫的詩,詩曰:
非莖、非葉、非花、非果實,之能如此安于孤寂,安于埋沒,安于永世的卑微,是血、是鹽、是家、是乳汁,大地吮我喂我,腐朽我,又重創(chuàng)我為茫茫的時間。

可惡,走到這里時有兩條路,我選擇了另一條路,本來說是回來再瞅瞅這里,結(jié)果就搞忘了,寫游記時才想起來。

沒記錯的話,里面供奉著孔子、孟子、曾子等先哲的塑像。

我猜這就是孔子線刻像了。

這是民國初期的建筑。

就是一個書院中的觀景亭,現(xiàn)在是梁祝二人草橋結(jié)拜的場景。
其實景區(qū)內(nèi)有個館介紹書院,還挺長知識的,我都仔細(xì)看了一遍(一個人旅游就是好,想看多久看多久)。其中有一部分介紹了歷史上其他有名的書院,比如位于江西省鉛山縣的鵝湖書院。
(“鉛山縣”,好熟悉的名字,百度地圖一查,和那所高中只有18公里的距離。)
接下來又騎車去了吳山景區(qū)附近,然后走路上山。

我先到了周新祠。

周新祠又叫城隍廟,是供奉明代浙江按察使周新的祠廟。周新為官時懲治貪佞、安民扶困,后被冤殺(又是一個冤案?。?,明成祖朱棣為了安撫浙江百姓,敕封周新為浙江都城隍,在吳山上加以供奉。

周新對得起明鏡高懸這四個字。

銅鏡正面篆書“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對于沒有文化的我來說,篆書的字太難認(rèn)了)

銅鏡反面刻著三十六字《官箴》:
吏不畏吾嚴(yán)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周新祠北面的墻體上有個匾,上面寫著北宋梅摯創(chuàng)作的著名的反腐敗名篇《五瘴說》,全文總共一百二十字:
仕有五瘴: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yuǎn)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于土瘴,不亦謬乎!
接下來就是登城隍閣了。

看到這里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

城隍閣的四樓是最佳觀景處,能一覽西湖。

可是我的手機不能一覽西湖,全景功能我用著不習(xí)慣。

一開始是陰天,后來等了很久太陽才出來。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GT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初中時語文課本上就有這首詞,只是當(dāng)時根本沒能體會其中的好。


走到閣的其他面,能看到山上都是綠樹,有些地方有建筑物的頂冒出來。

下了閣,看到一個穿著漢服的年輕姑娘幫自己的奶奶輩長輩拍照留念。好溫馨的一幕啊,可惜我早就沒有外公外婆了。
時間尚早,我繼續(xù)在吳山上逛了逛。

據(jù)說這堆石頭像十二生肖里面的十二只動物,反正我是看不出來。

有很多亭子在剛建好的時候坐在里面大概能看到遠(yuǎn)處,后來隨著周圍樹木不斷長高,就什么都看不見了。

相傳北宋蘇東坡有感于唐人崔護(hù)“人面桃花”的經(jīng)歷,題了七律一首刻于山崖,后來廢去了。明代時有人根據(jù)拓本重刻,有人在它的旁邊題了“歲寒”、“松竹”四個字,后又有人題了“感花巖”三個字。

春風(fēng)小院卻來時,壁間唯見使君詩。應(yīng)問使君何處去,憑君說與春風(fēng)知。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護(hù)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
——蘇東坡《賞牡丹詩》

宋代米芾的字,真跡在江蘇,這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摹刻。


這個線刻的觀音原像又是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被毀了,這是2003年重修的。(害,好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寶貝,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卻躲不過……)

經(jīng)過一個亭子。

亭子的二樓可以看到美景!

感覺用亭子的柱子、窗格作為前景,拍出來的照片像畫一樣。

遠(yuǎn)處那個樓閣,就是剛才的城隍閣。

哭了,實在是太好看了。

蛛絲兒結(jié)滿石洞。

下了山,經(jīng)過一個看起來就很高檔的住宅區(qū),后面那個樓閣還是城隍閣。

經(jīng)過一個小學(xué),每個班都有自己的放學(xué)點。學(xué)校的外側(cè)圍墻上都是墨寶,太高雅了!

夕陽西下,乘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