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刷機文化”一步步走向衰落?

相信“刷機”一詞對很多80、90后手機用戶來說絕對不會陌生,隨著2004年“刷機”這個新興文化的悄然興起,一時間誕生出很多“刷機小王子”,就比如:HTC HD2、一加1代、小米2s、小米4、華為C8650、天語小黃蜂等等,其中HTC HD2除了蘋果IOS系統(tǒng)無法刷入之外,當時其他手機操作系統(tǒng)幾乎都可以刷入,是當之無愧的“刷機之王”。

那么“刷機文化”為什么能火起來?
從時間角度來看,“刷機文化”始于2004年間,那時安卓正處于起步階段,系統(tǒng)為2.x版本,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習以為常的很多功能,在當時并不具備,那時候主流手機廠商以三星、摩托羅拉、HTC等國外企業(yè)為主,系統(tǒng)操作邏輯和很多功能并不符合國內(nèi)手機用戶使用習慣。通過刷機,可以為手機添加很多原本不具備的功能以及本土優(yōu)化,MIUI系統(tǒng)就是那個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該系統(tǒng)為小米公司收獲了第一批粉絲。

從硬件角度來看,那時候小米等國內(nèi)手機企業(yè)還沒有入局,安卓手機價格普遍較高,旗艦手機高昂的價格令很多人望而卻步(就比如我),只能選擇千元級入門機體驗一把智能手機的感覺,而當時的入門智能機配置相當?shù)停f一說配置讓大家感受一下:處理器頻率幾百MHz、機身存儲512MB、運行內(nèi)存256MB,再加上當時手機捆綁軟件非常多(雖然現(xiàn)在也不少),更可氣的是還不能卸載,即便當時軟件體量總體比較小,內(nèi)存、運存爆滿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通過刷機,我們可以刪除捆綁軟件來達到精簡系統(tǒng)、增加內(nèi)存、運存的目的。

從購買渠道來看,那時的淘寶充斥著各種“水貨”手機,所謂水貨手機,并不是翻新機,而是那些沒有交關稅,通過走私或其他非正常渠道帶到國內(nèi)的手機,同樣是新機器,因為沒有交關稅,所以在價格上要比國內(nèi)行貨手機便宜300到1000元不等。然而水貨手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手機系統(tǒng)語言并不自帶中文,并且捆綁了很多在國內(nèi)無法使用的軟件,比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等。通過刷機可對操作系統(tǒng)進行“漢化”、刪除不常用軟件以提升使用體驗。

從折騰的角度來看,就拿筆者曾經(jīng)用過的華為C8650來說,筆者給它刷過蘋果IOS皮膚的安卓系統(tǒng)、MIUI系統(tǒng)、樂蛙OS等等。每一次刷機都能帶來全新的使用體驗,就感覺換了部新手機一般,網(wǎng)上可以下載到各種不同樣式的系統(tǒng)ROM,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系統(tǒng)ROM是什么樣子,甚至還可以替換定制手機開機動畫,可玩性相當高。

再回歸到我們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是什么讓“刷機文化”一步步走向衰落?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對于手機本身來說,如今的性能已今非昔比,就算千元也能購得一款性能不錯的手機,并且操作系統(tǒng)已相當人性化。
對于第三方ROM制作團隊來說,沒有贏利點,無法維持開支。
而對于筆者,那個愛折騰的手機用戶來說,手機還是那個手機,只是當年的C8650上多了一層灰,自己卻早已過了折騰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