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學霸被輪番欺凌,甚至被逼接客,腦癱父親求告無門

長的漂亮,性格單純,就是“原罪”?
腦癱父親冷漠的用魚鉤將“侵犯女兒”的人拋入河中,校園暴力這個痛心疾首的“毒瘤”,呈現(xiàn)在了眾人面前。

《蚯蚓》揭露現(xiàn)實主義的佳作,觸目驚心的展現(xiàn)了弱勢群體,在校園暴力面前是多么的無助和絕望,人性可以惡到什么程度……
霸凌、輪jie、被迫賣yin、自殺、復仇,這幾個詞匯銜接在一起,諷刺了人心的丑陋,和逼到絕境蒼白的無力感。

子若出生于韓國貧窮的農(nóng)村,從小和患有腦癱的父親相依為命。
雖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但子若乖巧懂事,父親就像是暖陽一般,治愈著她生活中的“創(chuàng)傷”,鼓勵著她向陽而生。

子若的爸爸是一個常年靠賣女人內(nèi)衣為生的老實人。在這位父親的心里,女兒就是生命的全部,是他生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兩個人的幸福,到頭來毀在了“沒有人性”四個字上,多么諷刺?

子若一席紅衣,沒有任何的留戀的從高樓一躍而下落,絕望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經(jīng)歷了什么?
事情還要從子若考進名校開始說起。家境貧寒的她,學習非常用功,對于子若而言這是她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是落在周遭同學的眼里,卻是“出頭”的表現(xiàn)。
女反派三人組,嫉妒子若能力出眾,閑來無事就是對她挑刺,希望抓住“把柄”,狠狠的踐踏子若,將其踩在腳下。

理性的來講,子若做錯了什么?優(yōu)秀難道就是“罪”?
子若是一個有演唱“天賦”的人,看似命運關上了她的一扇窗,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實際上,也為她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惠善覺得自己的風頭被搶,對子若處處刁難,甚至將“受氣包”敏京安排在她的身邊,就像是“歸類”一樣。
沒想到,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

后來社交團建游戲的時候,惠善詢問子若,家庭背景如何?自尊心作祟,謊稱父親是“搞服裝事業(yè)”的子若沒有坦誠的相待。
長相出眾、天賦又高、家庭背景還非常的優(yōu)渥,瞬間眾人對子若投來了羨慕之情,其中就包括富二代學長。

第二天,他尾隨子若到小河邊,來了一場情真意切的告白。
本就對學長印象很好的子若,一時之間有些手足無措,她心中非常的開心,在學長的擁吻下,將最寶貴的東西給予了對方。

惠善的小跟班,剛好路過看到了兩個人“魚水之歡”,迅速用手機拍攝了下來。
看到兩個人癡纏在一起忘我的樣子,惠善整個人恨的咬牙切齒。她一直也很喜歡學長,但是從未得到對方的回應。

嫉妒到發(fā)狂的惠善,已經(jīng)完全失控。她第一時間找到了敏京,試圖從她的口中打探出對自己有利的消息。
逼問之下,敏京“出賣”了子若,暴風雨如約而至。

看到這里,不少人都將錯歸結到了敏京的身上。如果不是她出賣閨蜜,也不會有后來的悲劇,事實上真的是這樣?
要知道“嫉妒”一旦失控,就是處處的針對。

即便敏京沒有出賣,惠善還會通過其他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子若在聚會“撒謊”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為后續(xù)的“反噬”埋下了伏筆。
事情敗露之后,惠善心滿意足的享受著子若“自食惡果”,終于將其踩在了自己的腳下。學長則是怒斥其“騙子”,對子若拳打腳踢。

被眾人稱之為“撒謊精”、“虛榮女”,子若整個人苦不堪言。宛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針對,完全被孤立。
面對同學們的挑釁她不甘示弱,為了得到尊重堵住眾人的悠悠之口,直接與對方扭打在了一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校方經(jīng)過一致決定,開除子若的學籍。這一舉動,無異于助長了“資本”的勢力。
子若不明白,自己僅僅只是維護尊嚴,并沒有犯下十惡不赦的罪,為什么被這樣區(qū)別對待,就要開除?
僅僅只是因為“還手”,難道默默承受,才是正確的選擇?
氣憤不已的她,決定將學校的所作所為,以及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報告給教育局。很快這個消息,傳到了富二代們的耳中。

倘若子若繼續(xù)追究下去,那么幾個人勢必會遭受到“懲罰”。生來就高傲的是上流,怎么會將一個底層放在眼里?
父母的嬌慣,校園同學們的簇擁,早已讓這群人喪失了人性。

通過敏京,一行人找到了子若的家,準備好好“教育”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子若驚恐萬分,第一時間給父親打電話求救。不成想,這一天子若父親的生意格外好,并沒有聽到電話的聲音。

萬般絕望之際,子若被一行人輪jie,拍攝了視頻。
惠善洋洋得意,拿著手中的視頻在子若的面前炫耀,甚至威脅她,必須撤回“報告”,否則就將這些視頻發(fā)給所有人。
她驚恐不已,放下了所有的尊嚴,跪在地上乞求。
最終子若選擇了退學,在一家便利店打工。本以為生活會安穩(wěn)一些,不成想,這群富二代隔三差五就找人來強暴、欺凌她。
子若每每傷痕累累,考慮到自己有東西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逐漸開始變得麻木不仁。
再到后來,這群富二代愈發(fā)猖狂,逼迫子若“接客”賺錢。
她的身心飽受煎熬,最終在服務一次客人之后,萬念俱灰的跳樓,離開了這個世界。
便利店的店員在整理貨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本日記。
他第一時間將東西交在了子若爸爸的手中,腦癱父親看著日記本中的內(nèi)容,痛苦的仰天哀嚎,原來女兒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事情。
子若父親第一時間來到了警局,不成想對方置之不理,以“證據(jù)不足”拒絕立案。
后來他不甘心的找到了學校,眾人將子若的“死”視為“污點”,也是不理會的姿態(tài)敷衍。
資本的無視,政府的不理睬,最終這位父親做出了一個決定,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女兒討回公道。
最終在敏京的幫助下,惠善等人被騙到頂樓,子若的父親將硫酸潑在了這群人的臉上。
在這位父親看來,天使一樣的面孔背后,是惡魔一樣骯臟的心。
看到這群人撕心裂肺的喊著,我的思緒有片刻的“同情”,但是走到這一步能怪誰?
家庭教育的缺失,“嫉妒心”的作祟,將一個純真無邪的女孩逼入絕境,怪不得任何人。
相比較硫酸腐蝕的疼,這位父親失去的可是生活的“全部”。那是他精心呵護的花朵,未來的全部希望。
后來子若的父親,找到了輪jie女兒的侵犯者,進行了慘痛的報復。一個老實人,從不與人為惡的人,逼到成為“惡魔”,這是誰的悲哀?
影片的最后,子若的父親將魚鉤放在了學長的嘴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對于這個男人而言,子若就像是“魚”一樣,心甘情愿的上鉤。愛情本沒有誰對誰錯,但是他不應該雪上加霜助紂為虐。
因為自身的“野心”接近,又因為“嫌棄”拋棄。如果當初他不是謾罵毆打,而是站出來替子若撐腰,也不會有后來的眾人的落井下石。
雖然她撒謊是為了“面子”,但自始至終從未傷害過任何人。
因為一段戀情,人生的軌跡被更改,子若的悲劇值得每個女孩子深思。不過換個角度來講,原生家庭也有一定的責任。
如果子若生活在健全的家庭,母親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她明白“貞潔”的重要性,而不是隨隨便便的交付。能夠
判斷一個男人的“偽善”,也不會有后續(xù)的事情發(fā)生。
可能撒謊僅僅只是遭到嘲諷,并不會影響未來的道路。但“魚水之歡”被拍攝,遭到眾人的要挾,性質(zhì)和意義就發(fā)生了改變。
子若的父親似乎是意識到了對女兒的虧欠,影片最后也消失在了河面中。
開放式的結局,有人覺得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有人覺得子若的父親投案自首了,但是船上的“鞋”代表了什么?
人性的黑暗,政府的冷漠,校園暴力的危險,受害者的無助和絕望,這都是值得深思的層次。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校園暴力的危害。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勇敢的保護自己,將“罪惡”繩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