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采訪 |中提琴家王恪居寶雞獨奏音樂會成功舉辦,拉開2023全國巡演序幕!


『極致旋律』
王恪居·中提琴獨奏專場音樂會
后臺專訪
PART01
王恪居老師后臺專訪▼▼▼

PART02
?演前談▼


音樂會現場▼




【極致旋律】
王恪居·中提琴獨奏專場音樂會
演出時間:2023年2月18日 19:30
演出地點:寶雞音樂廳
本場音樂會藝術家將通過講+演的形式,與現場觀眾分享西方音樂領域那些最偉大的中提琴杰作,以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音樂文化等多角度詮釋中提琴柔美與獨特的聲音魅力。精心設計的曲目,豐富多變的旋律,精湛的演奏技巧,這無疑是今年寶雞音樂廳最令樂迷期待的現場。
PART03
中提琴演奏家 王恪居

中提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弦樂學會理事
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共陜西省委高教工委“青年杰出人才”
陜西省學校美育工作專家;耶魯大學、波士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夏季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境)外學位學歷認證專家
陜西紫光閣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
兩屆中國·西安國際中提琴藝術節(jié)執(zhí)行總監(jiān)
2008-2009年度紐約Young Concert Artist International Auditions(YCA)等五項國際音樂比賽獲獎者
第15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宣傳片獨奏家和音樂指導
西安四重奏、Aria三重奏、東南西北中提琴四重奏聯合創(chuàng)始人
常年擔任國內外各類弦樂比賽評審委員
古馳(Gucci)音樂基金獎、NYO-China名師獎等獎項獲得者
鋼琴協(xié)作 陳亮

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鋼琴藝術指導
2005年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
2011年獲得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梅塔音樂學院鋼琴演奏以及室內樂演奏碩士學位
2001年2002年陜西省鋼琴比賽專業(yè)組一等獎
2005年香港國際鋼琴比賽第五名
2010年意大利MONZA國際比賽特別演奏獎
2013年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室內樂比賽復賽入圍獎
2015年西安國際中提琴藝術節(jié)特邀藝術指導
2018年青島國際長笛藝術節(jié)特邀藝術指導,在國內外舉辦獨奏,室內樂音樂會過百場,獲得一致好評
PART04

演出結束后現場觀眾采訪▼▼▼
Q1:對這次音樂會最滿意的地方?
姜城中學賈同學:我對音樂會最滿意的地方在于演奏的每首音樂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四季》充滿俄羅斯風格,《Tango》充滿西班牙風格。所以我覺得音樂都非常有風格并且非常經典。
琴童家長劉女士:這次音樂會我非常滿意,我孩子今年8歲,學習鋼琴3年了,今天帶他來音樂會算是來對了,受益匪淺,現場的音樂氛圍很好,老師也講得很細致,孩子也很喜歡。
Q2:對這次音樂會哪首樂曲印象最深?原因是什么?
姜城中學程同學:對于本次音樂會我覺得對我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帕格尼尼的《鐘》,因為我本身是名鋼琴生,所以對我來說這是我沒有聽過的一個版本,并且在我現有的基礎上刷新了我對這首曲子的認知。
姜城中學張同學:這次音樂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安里克·科茨的《初見》,然后王恪居老師也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蔽矣X得他投入的感情非常深刻,感覺就像經歷了許多人生的沉浮。
姜城中學林同學:我印象最深的是《初見》這首樂曲,這首曲子會讓每個人的內心回到從前最開始的那個地方,也會讓人想起自己最初的理想。
姜城中學馬同學:今天這場音樂會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舒曼的《童年情景》,因為我曾聽王恪居老師說這首曲子反映了孩子看大人的世界,而大人也能回憶起兒童的時光,讓人會想起兒童時期的片段以及小時候的時光。這些片段讓我回想起了當時的感覺。
Q3:對這次音樂會有什么遺憾的地方嗎?
音樂愛好者汪先生:這次音樂會總體來說比較滿意,美中不足就是沒有我最喜愛的巴赫《第一大提琴組曲前奏曲》,就是沖著這個來的,但好在其他曲子足夠優(yōu)美動聽,演+講的編排也特別有意思。
Q4:談談對王恪居老師的印象吧。
姜城中學程同學:他是一個非常溫柔并且他非常符合我心目中拉琴人的形象。我覺得他拉得非常好,在技術方面無可挑剔。
姜城中學張同學:我覺得王恪居老師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中提琴藝術家,相信王恪居老師能在中提琴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姜城中學林同學:王恪居老師是一個在音樂上非常下功夫肯用心去研究音樂的一個人。我之前看過他的很多作品,也去了解過他。我覺得他會用心去創(chuàng)作每一首中提琴樂曲的人。
姜城中學馬同學:王恪居老師的談吐讓我覺得他非常有氣質有內涵學識淵博,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和他的差距。我也想向他看齊努力。
Q5:有什么想對自己或者大家說的嗎?
姜城中學賈同學:我想對自己說的就是,我也是音樂生,看了王恪居老師的表演之后我覺得學音樂最初的目的就是站在舞臺上,所以要好好努力,爭取早一點像王恪居老師一樣登上舞臺。
琴童家長鄭女士:想對各位琴童家長說,如果有條件,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大家多帶孩子來聽一些音樂會,不管是對孩子的以后的音樂學習,還是音樂細胞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有好處的,特別是現場這個氛圍,不親自來一趟是不能切身體會的。
PART05
王恪居
人物專訪

Q1:您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挫折,曾想過放棄嗎?推動您學習音樂的動力是什么?
@王恪居:對于每一個從小就立志從事音樂表演的人來說,挫折是肯定有的,有的孩子甚至每天被家長打,對于孩子來說這個過程確實是一種煎熬,很可能就像周海宏教授說的那樣——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對于這一類孩子來說,尤其是他們的理智還不夠時,放棄的想法肯定時常都有,我小時候也有過這種想法。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可以讀一下周海宏教授的《家有琴童》或者聽他的講座。放棄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但在我兒時的內心潛意識告訴我:有很多期待等我實現,包括最艱深的技術、最深刻的藝術體驗、最高的音樂殿堂、最高規(guī)格的藝術獎項、由音樂帶來的、其他事物所沒有的感性體驗……這些期待都是只有你克服了挫折之后,扶級而上,登上坡頂,自有青天。如果天上有一朵云在閃耀,就應該望云爬坡。所以,一邊仰望高天的行云,一邊邁步走向接天的遠方,甚至可以把你的眼界帶向更高的境地。
Q2:作為活躍在舞臺上的演奏家,同時又是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您是如何平衡兩種身份的?
@王恪居:音樂教育工作者和職業(yè)演奏家一般來說是兩種獨立的身份。作為職業(yè)演奏家,常年累月活躍于世界各地,你是很難有精力和熱情去專心教學的;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同樣也沒有足夠時間在各地舉辦巡回演出。在國內真正的職業(yè)演奏家是很少的,甚至沒有,我們缺乏這樣的環(huán)境,也沒有一個成熟完善優(yōu)化的藝術管理體系,大眾的審美意識也是需要提升的,這對于職業(yè)演奏家來說很具挑戰(zhàn),只有通過教育、美育來引導,因此很多職業(yè)演奏家必須從教學入手。對于我個人而言,平衡點是教學實踐與表演實踐的共通性與互補性,目前我也在做學術理論的學習研究工作,我們過去的藝術教育,總是把演奏技術和學術理論分開,造成了藝術領域中,技術和學術的斷層,所以現在也不得不彌補我們的短板。為了未來中國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我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要兼顧技術教育,同樣也要兼顧理論知識培養(yǎng)和積累。
Q3:您平時會聽流行音樂嗎?您是怎么看待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的?
@王恪居: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很多人喜歡用高雅和通俗來形容,但是我現在不傾向于這種觀點。流行歌也有很多經典,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勵人們樂觀勇敢、積極進取。人非圣賢,不可能始終以高臺教化的形式面對生活,我們追求靈魂的洗禮但也要追求身體的放松,關鍵在于我們的取舍。柏拉圖有一個“白馬、黑馬和騎手”的隱喻我認為非常經典!白馬象征著靈魂、精神的層次,黑馬象征肉體、凡俗的追求,這就是人的兩架馬車,白馬象征著精神的美好,象征著人的靈魂、尊嚴的美好,但并不意味著追求塵世的享受就是低俗。追求通俗的快樂是“接地氣”的表現,我們開開玩笑、講講笑話、聽流行歌、看電影都是很正常的狀態(tài),這也是一種追求精神升華的載體。我們凡俗的滿足是為了更好地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所以人的理智需要樸素的情感來調節(jié),樸素的情感也需要理智的限束。在現實生活中,追求通俗簡單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只是同時我們還要學會“仰望星空”。我們讀康德、聽貝多芬、看達芬奇,和我們看影視劇、聽流行歌、讀雜志并不沖突。只是我們不要局限和沉迷于某一種層面之中,如果我們只會追劇聽歌,靈魂就是空洞的;如果我們只讀康德聽貝多芬,那我們的腳永遠碰不到地面。處于現實社會,我們就像駕馭兩匹馬一樣,一匹白馬一匹黑馬,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這兩匹馬的騎手,會隨時駕馭它們速度和步伐。當然,很多流行音樂表達了勇敢、愛心、道義、善良,對人們是一種鼓舞;古典音樂的音響、織體、樂思很深邃,它象征人道主義、人文精神,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創(chuàng)造,它用抽象的音符表達無法言說的精神渴望,古典用英文表達是classical,這個詞還有“經典”的含義,經典的東西不僅屬于過去,而是屬于自它問世以來的一切歷史時期,甚至在很多年以后它還是會啟迪人們的智慧,凈化人們的心靈?,F在的流行音樂是未來的傳統(tǒng)音樂,也有一些會被視為精華,它們也可能成為未來經典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因為這也是人們生活的一種直觀反射,任何的經典都是通過樸素的現實素材去建構,讓經典藝術從地上扶級而上,最終成為照亮人類智慧、指引人類前行的光,成為后人仰望的對象。所以在這個蛻變的過程中,人們要向著山巔前行,站在地上要向接受陽光的照射,也要朝著星空遙望,因為從頭頂上照射的光,會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Q4:您認為作為一名演奏家,應該具備哪些必要條件?
@王恪居:我們首先要具備規(guī)范且嚴謹的技術水平。只有達到完善的技術要求才是成為演奏家的首要前提之一。其次,是對藝術的感知、審美能力。只有技術是不夠的,技術是必要手段,藝術是最終目的,從技術到藝術的蛻變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練習宗旨。但是,我們現在比較缺乏藝術素養(yǎng)和感性能力!現在很多國際比賽,亞洲人總能摘得桂冠,他們的普遍特征都是技術過硬,挑不出毛病,可是很多亞洲演奏家在風光過后,能繼續(xù)提升藝術修為的卻很少,對藝術的感知不是靠技術訓練能達到的。第三,是對情感體驗的音樂性表述能力。技術最好的永遠不會是人,而是機器,現在人工智能技術這么發(fā)達,為什么我們不用機器演奏呢?最重要的還不是因為音樂是情感藝術,我們需要的是情感的彰顯嗎?我們既需要樂音本身帶來的情感體驗,也需要演奏家的情感彰顯,所以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人的個性化情感是獨一無二的,也是絕對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技術的精進過程中,必須要藝術的感知能力,這種美不是感官上的美,而是精神、意識上的美,這也是Beauty和Aesthetic的區(qū)別所在,在國內的文化語境里時常在混淆兩者的區(qū)別。
Q5:您覺得中提琴這門樂器的未來發(fā)展會怎樣?您有沒有什么秘訣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中提琴,喜歡古典音樂,并開始學習中提琴?
@王恪居:以前學習中提琴的學生大多是從小提琴轉過來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如果真要說“秘訣”,那就是讓那些喜歡挑戰(zhàn)艱深技藝的孩子們多來嘗試吧,還有很多未知的技術和音色表現等待挖掘。其實對古典音樂的喜愛也一樣,只有經過歷史沉淀才是最經典的,在這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強調一下:古典這個詞有兩層含義,英文中classical既表達古典,也表示經典,古典主要指傳統(tǒng)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古典音樂,我想更確切的表述是經典音樂。經典作品是人類最偉大、最富有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他們凝結了古典藝術家們生命中最豐富的情感,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他們眼中的社會、人性百態(tài)抽象化、隱藏于音樂中,把最深刻的情感轉化成音樂,讓旁人依據這種抽象的音響來想象更豐富的感性世界,這種藝術體驗是其他藝術中無法感受的。因此我們既不需要聽懂、也不需要像語言文字一樣去了解音樂表達的具體概念,只需要欣賞,所以自然就不存在能不能聽懂的問題,很多東西多接觸就習慣了,經典作品多聽自然就習慣了,就像背詩一樣,我們熟讀唐詩三百首,自然能隨口背上幾首詩,有的人甚至會寫,平時說話也能詩情畫意。習慣了自然會喜歡,同時感性素質和意識思維也自然會提升一個維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