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顧】關于余叔巖的三個學生(陳琨)
【秋思注】陳琨先生,資深京劇研究者,生前研究考證、發(fā)掘整理的《周信芳演出劇目》是一份珍貴的京劇史料,對京劇大師周信芳表演藝術和演劇生涯的研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幫助上海京劇院充實了上京以及南派京劇的歷史史料。

前些日子,《弘報》上有一篇文章,談到譚富英雖拜余叔巖為師,而其父譚小培,不贊成他學余派,以致他不如李少春和孟小冬那樣有成就。但是事實并不盡然。特別是在1949年以后,譚富英在中國大陸京劇界享名之盛,不在李少春之下。而孟小冬早已不登臺演戲了。
余叔巖師承譚鑫培,文武雙全,唱念做打無一不精,譚小培不贊成兒子學余派,主要是因為余叔巖創(chuàng)造的余派唱念,已與其師譚鑫培大有不同。小培要他兒子不要拋棄其祖父的譚派唱念,這也有道理的。因為他是譚門后人。后來言少朋不學其父的言派而學馬派,挨了許多人的罵。至今還有人在罵他。假使當年譚富英學余派而不繼承其祖父的譚派,肯定要永遠挨罵,被人說是“數(shù)典忘祖”。自然譚富英也不死學其祖父的一招一式,而有其創(chuàng)新,因此被稱為“新譚派”。但正因如此,譚派一脈得以流傳下來,傳到現(xiàn)在第七代的青年演員譚正巖身上,成為劇界奇跡。
譚富英不學余叔巖的唱和念,還學了余的做和打(包括舞蹈),很有成就。例如《打棍出箱》的“出箱”,余早年的演法,是一個跟斗從箱子里翻出來。譚演此劇,就是這樣做的,這非有扎實的武功不行。以后余的身體不行了,就改為將身體挺直在箱口,然后慢慢滑下去。這樣做也需要一定的好功夫。以后學余派者演此劇都是如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陸拍了兩部電影《群英會》,《借東風》,一批名演員參加演出。譚富英飾魯肅,在此劇中唱少做多,表情十分豐富。此片經(jīng)常在電視中播映,老觀眾說,他在此片中的做功,表情,都是余叔巖的。可見他雖不學余的唱功,而學余的做功是有成就的。
李少春自然是了不起的藝人。她生平演的戲有兩種。一是傳統(tǒng)老生戲,純宗余派。一是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戲,就不是余派的了,這是新戲,有《野豬林》,《文天祥》,《響馬傳》等。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學李的演員,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學他的新戲,都不學他的余派老戲。他的哲嗣李寶春來大陸演出,也演《野豬林》等戲。《野豬林》曾拍成電影,在電視中??煽吹?。從其中可以聽出,李在其中的唱腔,完全是她自己的新腔,和余叔巖的唱腔完全不同。因此人們說這是李派。
余叔巖生平收的學生不多,據(jù)余的好友張伯駒敘述,余極重視武功,每收一名學生,必定首先教他學兩出武老生戲《戰(zhàn)太平》,《洗浮山》。他教李少春是如此,教譚富英也是如此。但孟小冬雖自幼學戲,卻缺乏武。她拜余為師時,余只能教她唱工戲,余去世之后,她很少登臺。以后即被杜月笙金屋藏嬌,跟觀眾不見面了。他留下了一些唱片和錄音資料。從中可以聽出,他的唱功確實能呈現(xiàn)正宗余派的神韻,因此,被人稱為“冬皇”。然而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來,她只為杜月笙祝壽時演過一次,以后即不再登臺。杜死后,她也教過幾位學生,都很有成就,但觀眾卻無緣和她在劇場里相見,實為憾事。
【作者:陳琨??原載于2006.元.16《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