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作家陳忱;直覺思維和本能思維是有區(qū)別的
關于直覺
直覺或本能也是大腦處理大量信息的結果。研究表明大腦是一個大型預測機,不斷將傳入的感官信息、當下經歷,對照已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和先前經歷的記憶,做出比較,然后預測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預測性處理體系”。
這就確保了大腦時刻準備著,盡量以最佳方式處理當前情況。如果預測失準(比如發(fā)生一些沒預料到的事),你的大腦就會更新自己的認知模式。
這種將基于過去經驗的先期模式和現(xiàn)下經驗相匹配的思維是在潛意識中自動進行的。當你的大腦對認知模式和現(xiàn)下經驗做出明顯的匹配或者誤配時,就產生了本能,不過你自己還意識不到。
比如你聽著音樂,在黑暗中駕車行駛在鄉(xiāng)道上,突然本能地想往路邊開。再往前開就發(fā)現(xiàn)自己剛剛避開一個大坑,要是當初直接開上去,對車子的損壞就可大了。你很高興自己剛才跟著感覺走是走對了,雖然也搞不清這個直覺是從哪來的。事實上,不遠處開在你前面的車也這樣彎了一下(他們是當?shù)厝?,對路況很熟),于是你在無意識中照樣做了。
若你在特定領域有大量經驗,大腦就會有更多的信息來比對當下的情況。這就讓你的直覺更可靠。也就是說,就像創(chuàng)造力一般,你的本能會隨著經驗而改善。
在心理學文獻中,直覺和分析推理,算作思維的兩種常見模式。直覺思維被描述為自動、迅速、潛意識的。而分析思維是緩慢、有邏輯、有意識的深思熟慮。
許多人因為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區(qū)別就把兩種信息處理模式(或“思考方式”)視作對立,非此即彼。其實在最近一個元分析(一組研究的后果的測量調查)顯示,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通常并不相關,不過可以同時發(fā)生。
確實,一種思維方式,尤其是分析思維,在任何情況下都很有可能明顯占主導地位,而直覺思維運作時我們很難明確判斷,因為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意識的背后。
事實上,這兩種思維方式的確是互補的,且可以相互配合。我們實際上經常將二者兼而用之。即使是開創(chuàng)性的科學研究也能從直觀知識開始,讓科學家能構思出創(chuàng)新的點子和假設,之后就可以通過嚴謹?shù)姆治鰷y試進行驗證。
而且,雖然人們認為直覺是草率而不準確的,分析思維同樣也有不好的時候,研究表明,過度思考會嚴重阻礙我們的決策進程。
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分析思維可能僅僅是在直覺思維之上做出決定后,再加以分析論證,以賦予該決定的合理性。當我們在道德兩難境況中做出一個決定,然后再給予解釋,就是這樣的例子。這一效果讓一些人將分析思維視為直覺的“新聞發(fā)言人”或者“內在律師”。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出決定,卻仍然想知道背后的邏輯原因。
考慮到直覺有助于我們做出決策,所以只依靠直覺,行嗎?這很難講。因為直覺依靠的是人類早期進化形成的、自動而迅速的大腦信息處理流程,所以也會受誤導之害,比如一些認知偏差。這些是思考時的慣常錯誤,會無意識發(fā)生。盡管如此,你習以為常的認知偏差也能幫助你在未來某些場合識別出它們。
同樣的,因為快速直覺思維方式是人類早期形成的思維模式,有時候也會顯得有點過時。舉個例子,一盤甜甜圈。也許你很想把它們都吃掉,但你身體其實不太需要這么多糖和脂肪。然而,在人類狩獵采集的時代,儲存熱量卻是明智的本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