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商土老板心中的消費者心理學 & 什么火賣什么
賣貨賣貨,做電商賣貨,肯定要和消費者心理學打交道。這年頭,誰還沒看過幾本這方面的書和文章呢。 在這方面,我就不班門弄斧,去給各位精英掰扯什么理論、原則、方法論了。 但我們這些電商土老板們,也有一套完整好用的消費者心理學,主要適用于電商開店、廣告投放、提升相應的鏈路轉化。 不過這套內容我認為過于簡單、粗暴,上不得臺面,不值得寫書講課。 但它的實用性絕對足夠,如果能好好執(zhí)行下去的話,整個營銷、銷售的轉化率,絕對可以提升100%。 那我今天就給大家用實際案例,分享一下,電商土老板心中的消費者心理學,到底是啥樣。
第一關
這套消費者心理學主要以用戶完整的購物路徑作為依托。 比如一位消費者,打開電商APP,想買個產品。買啥呢,哦對,她想買個小包包! 好,她打開了APP,搜索了女包,這就進入了消費者心理的第一關——消費者此時將面對海量的產品,你到底該如何打動它呢? 這時消費者將面對海量的產品,你的產品也在其中,如何讓消費者從海量的產品里選擇你,點擊你,而不是直接劃過,無非就是3個關鍵點:圖片+價格+付款人數。 至少最開始,消費者的心理訴求真的很簡單。首先就是圖片要好看,要吸睛,要與眾不同,要比別人高級。好看的圖片,自然代表產品高級,高質量,讓人更有點擊的欲望。 下方例子中,誰的圖片更吸睛,更讓人有點擊的欲望,相信各位應該可以看得出來。
其次就是價格,你的價格符合她的日常消費習慣、目標預算,自然就會優(yōu)先成為她的參考項。 當然咱也不是說一定要卷低價,拼命把價格做低,天天打價格戰(zhàn)。 即使不做低價,那你也要重點去做大眾價格帶。 畢竟大眾價格帶,會讓更多消費者,優(yōu)先把你的產品納入考慮項。 很多人創(chuàng)業(yè),一上來就非要做高端,把產品賣得死貴,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消費者直接就劃走了,因為他買不起。 最后就是付款人數,這個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產品有幾百人、幾千人付款,那在顧客心中就會顯得更加誘人,因為消費者畢竟是從眾的,他會覺得很多人都在買這個產品,想必一定很不錯,我也要進去看看。 如果你的產品只有幾個人、十幾個人,甚至0個人付款。那即使視覺再漂亮,價格再低,消費者也不一定會點擊,甚至點擊后又匆匆流失。 因為誰都不想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的價格比你高,我的圖片不如你好看,我的付款人數也不如你多,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選擇我么? 除了視覺、價格、付款人數之外,
系統(tǒng)打上的一些瑣碎小標簽也很重要。
比如是否有運費險、包郵、現貨發(fā)售,有“ifashion”標簽(這個標簽代表店鋪是平臺時尚調性的引領者)等等,也會無形增加顧客的點擊率。 所以在消費者心理學的第一關,大部分人能做的,按照難易程度排序: 1. 不要一上來就做高端,優(yōu)先切入大眾價格帶,盡可能使產品有價格競爭力。 2. 提升審美,苦練視覺,做出超出競對的視覺藝術。 3. 最好有一些資源,比如主播,比如有一些種子用戶,能在最開始,先幫你把產品的付款人數給做起來,做到幾十人、上百人,使之不顯得那么單薄。 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幾點,那消費者點擊你產品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她進入了你的產品鏈接,現在進入了第二關!
第二關
消費者點進鏈接后,會首先看到你的鏈接銷量。 這個數據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有的商家通過刷單的方式,一下把這個銷量給刷起來。 比如說一個產品,它的外部顯示人數是300人付款,但點進去后,銷量有1萬+,這中間的差值太大,是有做數據的可能。 看完了銷量,消費者會再掃一眼價格,如果價格有更優(yōu)惠力度的話,比如券后價、新人專享價,則消費者的下單欲望會更加強烈。 看完了價格,消費者會優(yōu)先尋求看你產品的短視頻。 現階段短視頻已經成為消費者了解商品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好的短視頻不僅可以快速幫顧客了解產品,在種草力度上也會更加優(yōu)于圖片。所以基本上好的產品鏈接都要標配短視頻。 消費者想看什么,就一定要給到他什么嘛。 好,看完短視頻后,對產品更加有興趣的消費者,會滑動圖片,看5張主圖。
這5張主圖也很重要,展示邏輯也不太一樣。
比如服裝、包包、飾品這樣的品類,功能性資料性比較差,更多的是展示美,所以5張產品圖都是對于產品美的展示,重在繼續(xù)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而像一些需要詳細說明的產品,需要的是通過5張主圖,快速交代產品的核心賣點。 現階段很多消費者已經懶得去看商品詳情頁,如果五張主圖+視頻就能幫助他了解清楚產品信息,則會直接完成下單。 所以還是那句話,
貨架電商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視覺的藝術
。 顧客搜索圖片的呈現、視頻的呈現、五張主圖的呈現,做貨架電商,對于視覺的提升是不設上限的。 好,除了上方的圖片視頻區(qū),產品的服務說明區(qū)也很重要。在這個地方,消費者會重點關心以下幾個點。 下面這個區(qū)域也是影響消費者心理的重點。
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是否有現貨,付款后能否快速發(fā)貨。 這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影響轉化率的關鍵,畢竟這年頭大家都沒啥耐心,都希望買了就能到,恨不得今天買,今天到。 如果你的產品掛的預售時間太長,十幾天、幾十天后發(fā)貨,那必然影響轉化。 其次就是是否支持七天無理由退貨,是否支持包郵,這個沒啥問題,大家基本都能做到。 再關注的就是一些更細致的服務,比如是否贈送運費險,是否極速退款,是否支持假一賠四等等。
這些更細致的服務會不斷加深顧客購物的安全感。
第三關
好,一般來說看完了以上信息后,消費者會開始出現第一波分流。 有一小部分顧客會因為不感興趣,等太久了,不想看下去了,直接流失。 很多人會以為顧客接下來會去看商品詳情頁。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看商品詳情頁已經成為了一件非常重,且繁瑣的事情。
要想盡快了解商品,還是看評價更容易些。 這也就進入了消費者心理學的第三關。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幾個關鍵點很重要。 首先是評價數量,這個數量越多,代表著買的人越多,消費者安全感+1。 其次是展示出的評價。 因為現階段電商平臺會優(yōu)先展示近期或質量較高的評價,務必保證該評價是對于產品的好評。 想想如果消費者在這個區(qū)域看到了差評,或者吐槽,恐怕直接就流失掉了。 再然后,消費者會優(yōu)先看下方的買家秀精選合集。畢竟買家秀是消費者最想看的內容。 這個買家秀精選合集商家是可以做出來的。這個合集的好處就是: 如果做得好,里面展示的都是優(yōu)質精品曬圖,則顧客看完買家秀合集之后,就不會想著再點開評價區(qū),查看更多評價了。 因為消費者都怕麻煩,看到了幾個不錯的評價,又看到了一些精美曬圖,那在評價區(qū)的了解基本就可以過。 你的評價里可能有差評,那消費者也看不到,不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你沒有這個買家秀精選合集,則消費者看不到圖片,就會點開評論區(qū),尋找看看有沒有人曬圖,那這時評價區(qū)里不好的評價,也會被消費者看到,從而影響你的轉化。 接下來,顧客還會去看“問大家”。 這個模塊現在也成為了影響消費者心理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現在很多商家包括我都會提前布置問大家,自問自答,盡可能軟性地引導消費者。
關于評價:
評價一直是影響消費者心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可能你所有對于產品的視覺、圖片、營銷、定位、投放、打造,皆毀于幾個差評。 很多時候,一段幾百萬的廣告,甚至不如幾個顧客的評價引導作用大。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地方對于消費者購物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所有的電商運營都在這里投入很多。 首先就是消滅中差評,對于任何影響產品轉化的中差評都要嚴防死守,如果發(fā)現差評,能溝通賠償、退貨的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顧客刪掉。 如果實在刪不掉,則要做更多的好評,壓下去。 其次就是要做精品買家秀。 很多人會說,商家的精品買家秀會顯得很假,因為不像是用戶拍的,用戶不可能拍出那么漂亮的圖片。 話是這么說,但依然要做。因為精品的買家秀不一定會讓顧客相信,但依然會潛移默化地讓消費者覺得,產品很高級,很精美,會喚醒他們想購買的憧憬。 就好比你去買房子,即使知道開發(fā)商的樣板房的裝修是假的,但依然會讓你對未來產生憧憬。 鋪完了精品買家秀,還要鋪真實的,不那么好看的買家秀,或者素人買家秀。 這種買家秀的作用就是喚醒消費者的代入感,消費者會覺得,雖然素人的買家秀不夠精美,沒有那么好看,但看起來也沒有那么差,而且這個產品確實有真實的消費者在買,那我也不用太擔心。 這種精美買家秀和素人混搭的方式,會使消費者得到更加全面的參考。 再然后就是做長文字評價,這種長文字評價要更有產品評測的感覺,字數要多,內容中立,整個撰寫的口吻,有點像是評測官的感覺。 美妝品類一般會鋪大量的長文字評價,雖然文字長,但會給到消費者一種代入感,一種別人買過之后的詳細使用體驗。 除了長文字評價,短文字好評也要交替去鋪,諸如:很不錯,產品很好;買了很滿意,很搭;快遞物流很快;用了一陣子,暫時沒出現質量問題。 這些短文字好評鋪起來后,會加強評價區(qū)的真實感,因為真實的消費者一般給好評都是簡單數語,惜字如金。 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講得非常詳細,就是希望告訴大家,評價環(huán)節(jié),是影響消費者心理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到消費者憧憬感、代入感,有真實感的豐富反饋,可以使消費者的下單驅動力更強。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買家秀,一個好的長評,提升轉化率的效果是非??植赖摹?
貨比三家:
到了評價關之后,消費者分流的趨勢更加明顯。一部分消費者因為評價數量少、差評、沒有買家秀、買家秀質量差等原因紛紛流失掉;還有一部分消費者,會直接搜同款,尋求找到同款更便宜的產品。 買東西貨比三家,消費者最質樸的心理學。 對于這一部分消費者,我們只要將自己的各項模塊做到極致,他們便會自動回來。 我們要保證,我的產品視覺,不能說絕對領先,但至少是有優(yōu)勢的,比如更加高清,更加精美,或者更加有藝術感。 如果競對同款的產品視覺不如我,比如盜圖盜的不清晰,圖片像素很渣,甚至為了擺脫盜圖的指控,抹掉了頭,抹掉了LOGO等等,那消費者,一定不會去購買它們。他們也害怕遇到假貨,必會再次回到你的店鋪。 那如果競對的價格比我們低很多,比如他們用了質量較差的材料,或者純粹是打價格戰(zhàn)。那這一部分的流失你也不必在意,那些直奔低價的顧客,也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目標消費者。 保證現貨也很重要。 當產品的視覺,鏈接,評價都優(yōu)化的很好時,我們敢持續(xù)投入廣告去推廣這款產品,銷量也較為穩(wěn)定,所以我們也敢備現貨去賣。 那競對抄我的話,因為它賣的不如我,自然不敢備現貨,可能是掛預售等等,那這一部分消費者又會自動回來。
所以對于消費者心理的把控,不僅要把控他的購物路徑,也要把控她對你貨比三家后,是否依然會回來找你。
第四關
當消費者看完基本信息,看完評價之后,那接下來就進入了第四關——消費者會開始看你的商品詳情頁,了解更多的信息。 那在商品詳情頁里如何通過設置賣點,一步步打動用戶,這個內容比較多,因為篇幅的關系,我將在后面單獨開一篇文章詳解。 除了以上各關的關鍵點,消費者還會去看很多邊邊角角的東西,來增加他購買的驅動力,對你的信任感。 比如店鋪評分,好的產品+高店鋪評分,會大幅度強化顧客的信任感,消費驅動力更強。 差的產品+差評+低分,會讓顧客覺得店鋪更像是草臺班子。 再比如你店鋪的粉絲多少,開店幾年,是不是老店,是不是精品店、企業(yè)店,等等各項細節(jié)融合到一起,最終構成驅動顧客消費的重要心理因素。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問:瑋冬,你說的這些到底有啥用? 當然有用了,
電商運營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強化消費者心中的這些關鍵點。
我們選擇好的模特,打造好的背景,選擇好的攝影器材、攝影師、好的構圖,就是為了做出讓消費者有點擊欲望的圖片; 我們通過不斷地市場分析,選款,優(yōu)化,定位,目標就是找到一個讓大多數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格; 我們天天想盡辦法做推廣,找博主,找直播,不僅是為了賣貨,更希望把基礎的付款數據做起來,讓銷量數字驅動后面的消費者更放心下單; 我們不斷地去拍短視頻,寫腳本,剪輯,就是希望消費者看到視頻的那一刻,就能被種草; 我們不斷地提煉賣點,測試賣點,然后應用到主圖上,就是希望顧客看完核心賣點,基本就確定了下單意愿; 我們挨個和用戶溝通,讓他們發(fā)好評,發(fā)買家秀,引導他們給到優(yōu)質的評價,都是希望這些評價,能喚醒后續(xù)的消費者,想擁有的憧憬; 我看到一些菜鳥電商創(chuàng)業(yè),經常犯的錯誤就是,這些點都沒有優(yōu)化好,就貿然的去開廣告去推廣。 你連消費者心里關心的幾個點,都沒有優(yōu)化好,你開廣告怎么能賣得出去呢? 這買來的流量豈不是進來看了一眼后,就流失掉了么? 很多人都說產品為王,產品為王,
但這個產品不是一放在那,它就自然是一個好產品。
而是需要你通過一系列包裝,引導,營銷,以及在消費者的心理路徑上,埋好一個個預備的驚喜,一步步讓他們逐漸覺得,這是一個好產品,這是一個值得擁有的產品。 即使他沒有當下購買,但后續(xù)依然會念念不忘; 即使他貨比了三家,但依然會跑回來下單; 這些都需要你在他的消費心理路徑上進行精心的布置和優(yōu)化。 而這,就是一個電商土老板通過自我理解,較為好用、實用,屢試不爽的消費者心理學。
什么火賣什么,靠野路子2年干了10個億
一個叫果子熟了的品牌因模仿火了。
?
世界上沒人記得第二名。
除非你拿著大喇叭喊。
比如百事大戰(zhàn)可樂。雖然兩大巨頭到今天也沒分出個勝負,但百事走到今天可全憑那一張嘴。
但動嘴的事也不是誰都在行,所以模仿替補上位,成了公認的好方法。
就在最近,一個叫果子熟了的品牌因模仿火了。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果子熟了是僅次于元氣森林的新式飲料氣泡水品牌,兩年實現了10個億。
食品行業(yè)抄來抄去也沒什么稀奇的,畢竟需求都差不多。
但我好奇的是,都今天了,這招居然還能用。
01
先介紹一下這家公司。
2019年成立,成立第二年就推出了氣泡水為主打的“氣彈”系列;
2021年,推出熟奶茶、電解質飲料產品;
今年,無糖茶熱度增長,公司又上線了無糖茶飲料。
簡而言之,什么火賣什么。
這沒什么毛病,畢竟不想站在風口上的豬都不是好豬。
何況,踩中風口和在風口中活下去,誰也不比誰容易。這幾年光風口處掉下來的品牌,比路過壓死的螞蟻都多。
所以,活下來,可能是運氣;但能賺到錢的,多少是有些本事在身上的。
你去觀察果子熟了分布的渠道會發(fā)現,它的產品幾乎不設在大超市、大賣場,而是分布在便利店。
往往聽起來沒什么特別的,背后都大有名堂。
超市作為大業(yè)態(tài),利于品牌規(guī)模和業(yè)務成長我們都知道,但它進入門檻高,競爭也夠激烈,新品牌想要在里面沖出來,難于上青天,光前面的巨頭都夠你打到喘斷氣了。
要不說果子熟了很聰明呢,它不走大賣場,專注在便利店上,雖然品牌發(fā)展比不上前者,但勝在盈利高,且反應更迅速。
不過,便利店的競爭也不比大超市好到哪里去,畢竟貨架就那么大,能容下的產品也就那么多。
所以在產品渠道投放上,果子熟了主打的就是一個該省省,該花花。
超市大賣場不合適,就少投或不投;便利店是主戰(zhàn)場,就玩了命地往里砸。
到最后你會發(fā)現,在同一個便利店貨架柜上,只要有果子熟了的產品,那就到處都是果子熟了的產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大牌面。
牌面是品牌底氣,占有的牌面越多,產品的銷售機會與可能性就更大,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試想一下,如果你想去買一瓶可口可樂,你會在意它的牌面有多大、位置在上邊還是下邊嗎?
顯然不會。大品牌知名度高,站哪哪就是C位,對產品陳列規(guī)模、位置,包括旁邊是誰基本不會太在意。反倒是知名度不高的品牌,攢著勁地爭牌面,生怕慢了一點少了一點。
這種大牌面就像是,你剛打開冰柜門,它就恨不得給你跳個舞,然后像個電梯廣告一樣給你循環(huán)洗腦播放讓你選。
萬幸,還好世界上還沒有打開門就說話打廣告的冰柜,否則按那貨架里的競爭,估計剛開門就得被吵暈了過去。
不過,大排面都買下了,既然要做,那就得貫徹到底咯。
所以你會發(fā)現,在果子熟了產品的旁邊還不是叫不出名字的小品牌,基本都是品類中的明星產品,比如氣泡水中的元氣森林,即飲茶飲料中的東方樹葉。
總結起來就是,站在大佬旁邊,總能趁上點知名度,分點肉。
這算盤子打得,太平洋都快聽到了。
02
站對渠道和品類,就已經勝利一半了。
但如果你認為果子熟了只會渠道和品類,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像拿到一副牌,牌面固然重要,但怎么打也很重要。
果子熟了采取的策略是,先跟隨,再出手。
表面上看,這家公司是完全被動的,圍著品類出發(fā),做品類紅利的追隨者;但往深了看,你會發(fā)現它的重心其實不在品類,而是在人。
過去我們講渠道為王、產品為王,但到今天你會發(fā)現,終于輪到人為王了。
產品容易被模仿,銷售渠道能夠直接復制,只有人才是品牌手里那兩張“王炸”。
在這點上,果子熟了深諳其理。
不信你去官網上看,果子熟了給自己的定義是“生而有力,做年輕人喜歡的飲料”。
為了讓人更清楚,下面還專門貼心地做了解釋:
果子熟了,希望用一瓶飲料,讓你感受到年輕該有的快樂。
不制造焦慮,只販賣快樂,讓飲料成為情緒的調節(jié)劑,是果子熟了成立的初衷。
從年輕飲料出發(fā),做潮流生活風向標,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國潮食品廠牌。
我讀了這段話,發(fā)現很有意思:
品牌主打的就是年輕人。但年輕人的界定沒說。
這很微妙,畢竟我可能會覺得自己至死是少年。
要我看,光是年輕人這個定位就夠它吃一陣子了。
好一招虛張聲勢,聲東擊西。
不過也不能怪人家,畢竟人群定位這張牌,單打也能行,但和渠道、品類結合著打會更有意思,贏的勝算更大。
簡單舉個例,年輕人都愛喝可樂,但你會發(fā)現,果子熟了的產品矩陣里是沒有可樂的。
一個號稱要成為年輕人最愛的飲料公司,怎么能沒有可樂呢?
從人群這個方向來說,這是不符的。
但從產品銷售上來講,這是得當且非常正確的。
因為年輕人愛喝可樂,但不代表愛喝別的可樂。
所以,只考慮人群,會有失偏頗。
當然,如前所說,人還是很有用的,不然消費者哪里來,成交閉環(huán)如何形成?
但問題是,今天說要和年輕人站在一起的品牌可太太太太多了,要說服年輕人購買,可不比和巨頭競爭簡單到哪里去。
首先,你要先懂年輕人。比如先考你一下,yyds、zqsg、xswl、djll……各大語言符號你都弄明白了嗎?
當然,這只是玩笑話,畢竟咱聽不懂的時候還可以虛心求教一下嘛,年輕人還是很很很很有耐心的。
但前提是,你得跟他們混熟。
所以你會發(fā)現,果子熟了的營銷策略就是,向年輕人靠攏。
這種靠攏首先就是場景上接近。比如高校運動、電競賽事,但凡是年輕人的活動,都能看到果子熟了的身影。
可以說,哪里有年輕人,果子熟了就往哪里鉆,偶爾有空的時候還會去各大平臺抽個獎互動一下,刷刷存在感。
總之就是,盡可能出現在年輕人會出現的一切地方。
從2年銷售10個億的成績來看,這方法確實很奏效。
03
奏效,但不長遠。這是本質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呢?
你去研究一下果子熟了的產品線會發(fā)現,它的產品是多,但也大差不多。
比如像茶憨憨、多多檸檬茶、果汁茶和烏龍茶,這些產品本來分屬于即飲茶一個體系,結果卻被硬生生分了家,要自己出去掙錢。
如此一來,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生產成本會更高。
第二,但銷售未必上得去,反而可能互相“殘殺”。
有數據發(fā)現,在果汁茶系列推出后,果子熟了的王牌產品多多檸檬茶系列就出現明顯縮減。
本來想瓜分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的,結果一不小心分走了自己的。這或許就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吧。
當然,如果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后都是自家的,那當我沒說。
其次,果子熟了還有個致命問題,那就是品牌價值不強。
別的品牌都恨不得把公司logo貼消費者臉上了,果子熟了還在縮小縮小再縮小。
到最后你會發(fā)現,果子熟了的產品設計都挺花里胡哨怪好看的,喝起來也挺好喝的,但就是記不住品牌,是真的記不?。。?!
風格差異大到,如果你不告訴我,我可能都不知道兩款產品是一家。
這樣一來,更不用談品牌心智了。
所以果子熟了現在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繼續(xù)加快鋪設渠道,另一個就是品牌建設。
不過,有個很有意思的點是,外界現在給果子熟了的身份是“僅次于元氣森林的新式飲料氣泡水品牌”,但當下它賣得最好的卻是即飲茶系列,早期的氣彈系列氣泡水已經下架不生產了。
嗯,咱就是說,有一點荒謬且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