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歷史警示——《奧本海默》




?今天聊聊美國 / 英國電影《奧本海默》。
片名Oppenheimer (2023)。



本片改編自凱·伯德和馬丁·J·舍溫合著的《奧本海默傳》(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原書書名直譯就是《美國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2015年,曾在麻省理工學(xué)院學(xué)習(xí)物理的J·大衛(wèi)·瓦戈購買了《奧本海默傳》的版權(quán),但該項目在開發(fā)過程中陷入了多年困境。
瓦戈在疫情期間與他的老朋友制片人詹姆斯·伍茲見面,伍茲安排了一次與制片人查爾斯·羅文的會議,羅文轉(zhuǎn)交了這本書給克里斯托弗·諾蘭,最終瓦戈和伍茲被列為執(zhí)行制片人。
促使諾蘭決定執(zhí)導(dǎo)這部電影的是一本奧本海默演講集,是羅伯特·帕丁森在拍攝電影《信條》(Tenet ,2020)時給他的。本片也成為諾蘭的第一部歷史傳記片和第二部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迄今為止,奧本海默最顯著的形象來自于1965年NBC的一段采訪視頻。他在采訪中回憶起第一次核裝置爆炸后的想法。
他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話:“現(xiàn)在我成為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影片《奧本海默》長達三小時,從鏈?zhǔn)椒磻?yīng)的粒子碰撞開始,帶來了一部令人震撼的驚悚片。除了主人公思索負罪感外,全片沒有放慢一絲節(jié)奏,描繪出奧本海默鮮活的內(nèi)心活動,充斥著各種末日幻象。這是對人類的警告,也是對人類的控訴。


諾蘭表示,他第一次接觸到"Oppenheimer"這個名字是通過斯?。⊿ting)1985年專輯《The Dream of the Blue Turtles》中的歌曲"Russians"的歌詞:“我該如何拯救我的小男孩,擺脫奧本海默的致命玩具?”(How can I save my little boy, from Oppenheimer's deadly toy?)
《奧本海默傳》多達700多頁,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小時的《奧本海默》是一部非常簡潔的作品。


諾蘭癡迷于拍攝時間。
他在《信條》中反轉(zhuǎn)了時間,在《盜夢空間》中將時間分層,在《星際穿越》中漂泊旅行,在《敦刻爾克》中以三種流速度過時間,在這部《奧本海默》中,他將上述幾種方式混合了起來。

精彩的并不僅是故事本身,而是講述故事的方式。
《奧本海默》可謂是人類群星閃耀的真實寫照,不論是在戲中還是在戲外,都匯聚著無數(shù)耀眼的人才。
從戲里來看,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可謂是星光熠熠。他們中許多人是享有盛譽的奧斯卡影帝或提名影帝,他們出色的表演和深厚的魅力可以輕松征服觀眾,使人深受感動和共鳴。
而在戲外,這部電影聚集了上世紀(jì)最為頂尖的一群科學(xué)家,他們以獨特的見解和洞察力推動了人類的科學(xué)進步,為電影注入了無限的靈感和深度。



影片開場的鏡頭為故事設(shè)立了預(yù)期,建立起了三重框架,介紹了20世紀(jì)20年代大學(xué)時期孤獨困惑的奧本海默,也是未來的原子彈之父。
他盯著雨滴在水坑中泛起漣漪,聯(lián)想起原子中爆發(fā)出來地獄之火,即使周圍環(huán)境是寧靜的大自然,也無法平息他內(nèi)心的困擾?;鸹ā⒘W优c奧本海默的研究交織在一起,這是他才華的視覺化表現(xiàn)。這種侵入式的思緒貫穿整部電影,特別是他在面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強大力量時,尤為明顯。
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 ,2011)將生命故事與天體景象相對比,諾蘭也采用了類似的處理方式,將微不可見的原子尺度放大到IMAX的巨型屏幕上,展現(xiàn)如此微小的東西居然蘊含著如此大的破壞力。這是屬于諾蘭的《死亡之樹》。


1954年和1959年兩次政府聽證會將觀眾帶入奧本海默的過去,兩次聽證會都發(fā)生在廣島和長崎核爆之后。
1954年以褪色的色彩呈現(xiàn),質(zhì)疑奧本海默對美國的忠誠,1959年以黑白色彩呈現(xiàn),前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路易斯·斯特勞斯成為聽證會的核心,他原來是奧本海默的盟友,最終走向?qū)α⒚妗?/p>
1959年的聽證會反映了1954年的閉門聽證會,1954年的聽證會則追溯了奧本海默的科學(xué)事業(yè),從20年代、30年代的科研生涯,到1942年被招募加入曼哈頓計劃。
兩場聽證會分別從羅伯特和斯特勞斯的不同角度呈現(xiàn),產(chǎn)生了沖突視角,從而編織出奧本海默的完整故事。


電影本身就是一場審判,不僅審判了奧本海默,也審判了施特勞斯。
當(dāng)然這不是影片的核心推動力,真正的發(fā)展動力是研制測試原子彈,這是全片最大的主題,占據(jù)核心地位。
在此之外,影片深入挖掘兩個人的自我,最終達到了驚人的戲劇效果。奧本海默持續(xù)的悔意是潛在的暗流,而斯特勞斯多層次漸進式的表演更是取得無與倫比的效果。
在整部影片塵埃落定之前,故事在多個場景之間切換,奧本海默和他的團隊在探索神的力量,不斷突破各種阻撓,除了有重要的科學(xué)突破外,還有來自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調(diào)查。
奧本海默的故事并沒有簡單的答案,頻繁的抽象畫面?zhèn)鬟f了許多啟示,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引人深思的主題成為諾蘭電影作品中的獨特存在。


奧本海默是一位理論物理學(xué)家,他的聰慧在片中展現(xiàn)無遺。盡管他在理論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但動手實驗?zāi)芰s相對較差。這一點在片中的求學(xué)片段中得到了生動的描繪。
故事中,我們看到奧本海默對各種理論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宇宙的起源、量子物理學(xué)還是原子能的發(fā)展,他都懷揣著一顆理想主義者的心態(tài)。他追求的不僅僅是知識和科學(xué)的進步,更是對人類未來的探索和貢獻。理論研究多了,對什么樣的理論都感興趣,同時也會產(chǎn)生理想主義。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奧本海默逐漸深入了解了原子能的潛能,以及它所帶來的巨大威力。他開始認(rèn)識到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對整個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fā)毀滅性后果。這種意識讓他陷入了一種內(nèi)心的沖突和道德困惑。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奧本海默變得更加矛盾和復(fù)雜。他渴望實現(xiàn)人類的科學(xué)夢想,同時也深感責(zé)任重大。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對過去的行為進行審視。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奧本海默》像一個充滿悔恨的記憶,奧本海默的臉上總是帶著不安,即使他在強裝微笑,給人的感覺也是充滿困惑。他并不像是“見了鬼”的樣子,而是一直都在看到鬼。
這不禁讓人思考,他預(yù)見到基本原子里蘊含的巨大能量,是將自己推上一條偉大之路,還是永久地詛咒了自己。



大殺器誕生后,必然會產(chǎn)生軍備競賽。愛因斯坦、玻爾等一干老人早就看穿這個道理,但奧本海默被納粹逼著,只能搶先在納粹研究出原子彈之前完成工作。納粹被擊敗后,他一度想停止研究,但已經(jīng)不可能了。
正常人都不會把自己的安危寄托于別人的道德自我約束之上。即使現(xiàn)在和我們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友,也未必不會在某個時間變成敵人。因此,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擁有足夠的防御和攻擊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確保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保護自己的人民,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使命。只要人類沒有天下大同,還存在國家民族,軍備競賽就不可能停止。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遠程投射大殺器的能力,政客們才不敢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
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費米悖論是多么地有道理。


近70年后,2022年12月16日,美國能源部追認(rèn)了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撤銷了1954年吊銷奧本海默安全特許權(quán)的決定。
《奧本海默傳》的合著作者凱·伯德是普利策獎獲獎傳記記者,他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我激動得無法自持。歷史非常重要,1954年對奧本海默的所作所為是一次丟人的事件,是國家聲譽上的黑點。今后,研究美國歷史的學(xué)生們將能夠讀到最后的篇章,并看到在那個被形容為假象庭審的過程中,對奧本海默所做的并非是最終結(jié)論?!?/p>
而對于這次“平反”,作者也借著愛因斯坦之口進行了點評:“他們不是在嘉獎你,而是獎勵他們?!痹谡涂磥恚茖W(xué)家的名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永遠正確。


《奧本海默》并不僅僅是一部帶有懸疑色彩的傳記片,還有著對于死亡和毀滅的思考。影片既關(guān)乎過去,更與未來息息相關(guān)。
在一場激烈的核試驗中,夾雜著冷漠幽閉的安全聽證會,關(guān)注人類命運的科學(xué)家被在乎面子的政客欺壓,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竟如此可怕。
影片關(guān)于奧本海默在歷史上的地位,但不管是他自己的看法,還是別人對他的看法,想要得出一個結(jié)論都不容易。

?
【18個小彩蛋】
?

1.眾所周知,諾蘭對IMAX膠片拍攝有著異乎尋常的執(zhí)著,而IMAX并沒有黑白膠片,為此,柯達專門開發(fā)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用于拍攝 IMAX 的黑白膠片。
由于IMAX 15-perf 70mm 膠片的尺寸較大,以及它在相機中快速運動的噪聲,幾乎不可能在攝影現(xiàn)場使用相機進行聲音錄制。因此影片中大多數(shù)對話場景是以5-perf 70mm格式拍攝,而不是全幅IMAX格式。
如果你選擇觀看IMAX或者HALO巨幕,記得不要買太靠前的位子。
2.奧本海默在地堡里說,他們將在1小時58分鐘后知道炸彈是否成功。
電影中的三位一體炸彈爆炸時,影片正好播放了1小時58分。
3.電影的開頭,當(dāng)介紹J·羅伯特·奧本海默時,有人問他的“J”代表什么。在他回答之前,詹姆斯·達西飾演的帕特里克·布萊凱特答道:“沒有代表任何意思?!彪娪爸袕奈椿卮疬@個問題。
“J”代表的是“朱利葉斯”(Julius)。根據(jù)該電影所基于的書籍《奧本海默傳》所述,奧本海默是以他的父親朱利葉斯命名的,但他一直堅持認(rèn)為“J”沒有具體的代表意義。
巧合的是,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中間名字也只是S,它沒有任何特定的意思,并且正確打印時沒有點號。
4.電影早期,奧本海默被看到正在閱讀T·S·艾略特的啟示性詩歌《荒原》。
這是一部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寓言,涉及到再生、死亡、不育、停滯、瘋狂的奧菲利亞自殺、人類持續(xù)摧毀整座城市以及圣杯的守護等主題。
電影以春雨滴落為開場,詩歌也是如此。
《荒原》的結(jié)尾,一個破碎的男人獨自站在荒涼破敗的海岸邊,面臨著不確定性,滴落的春雨落下,在一道精煉的火焰、光芒和雷聲中結(jié)束。電影也一樣。

5.奧本海默首次戴上他標(biāo)志性的帽子和煙斗的場景與他的《蝙蝠俠》三部曲中布魯斯·韋恩穿上蝙蝠裝的場景十分相似。
諾蘭表示這是刻意而為,目的是展示奧本海默是一種現(xiàn)實生活中的超級英雄,他的超能力就是利用原子能。
6.一次重要會議中,眾人商議決定了原子彈目標(biāo)清單上應(yīng)該包括哪些城市。
諾蘭最初的劇本中,美國戰(zhàn)爭部長亨利·斯蒂姆森將京都從目標(biāo)清單中劃掉,理由是京都對日本具有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但是,在諾蘭于2023年7月20日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透露,他從扮演斯蒂姆森的演員詹姆斯·雷馬那里得知另一個斯蒂姆森排除京都的原因,是斯蒂姆森和他的妻子戰(zhàn)前在京都度過了蜜月。因此,諾蘭決定讓雷馬在劇本中加入這一令人恐懼的臺詞。
然而,自從電影上映以來,沒有任何歷史學(xué)家能夠找到斯蒂姆森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訪問過京都,更不用說在那里度過了蜜月。
根據(jù)所有的文件資料,斯蒂姆森確實是因為京都對日本文化的重要性而將其保留下來。

7.據(jù)多個消息來源稱,為了保持奧本海默瘦削的形象,基里安·墨菲在拍攝期間每天只能吃一顆杏仁。
8.當(dāng)被問及想將洛斯阿拉莫斯的炸彈取什么名字時,奧本海默嘟囔著“打碎我的心吧,三位一體的上帝”(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ed God),然后說出了“三位一體”(Trinity)這個名字。
這出自于約翰·唐尼(John Donne)的《圣十四》(Holy Sonnet 14)中的第一句話,它涉及基督教教義三位一體。即上帝只有一個,但包括圣父、圣子耶穌基督和圣靈三個位格。

9.影片中的三位一體爆炸場面使用了實拍加數(shù)字合成。
使用混合汽油、丙烷、鋁和鎂等物質(zhì),進行了多次實際爆炸。
這些爆炸被從多個角度以高速拍攝,并使用數(shù)字特效疊加在一起,以創(chuàng)建標(biāo)志性的“蘑菇云”效果。
三位一體爆炸的場景參考了理查德·費曼在《地下的洛斯阿拉莫斯》一章中的故事。
在試驗之前,費曼沒有在臉上涂防曬霜,而是坐進了一輛汽車?yán)铮⒄f玻璃會阻擋紫外線。
10.電影末尾,物理學(xué)家恩里科·費米觀看三一試驗。
費米以費米悖論而聞名,這是一個思想實驗,質(zhì)疑為何人類從未觀察到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智能生命的證據(jù)。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任何足夠智慧的物種可能會通過自毀行為不可避免地將自己滅絕。
核武器的創(chuàng)造,尤其是當(dāng)愛德華·泰勒和其他物理學(xué)家擔(dān)心他們正在建造的裂變彈可能會焚燒整個地球時,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過濾器”時刻之一。
11.在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場景中,奧本海默與洛斯阿拉莫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在廣島和長崎投下核彈,但他被鬼魂般的幻象所折磨,眼前出現(xiàn)了受炸彈影響而痛苦的人們。
其中一個人是一位年輕女性,她的皮膚開始從臉上脫落,正面朝向奧本海默。這個女人就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女兒弗洛拉·諾蘭。
諾蘭談到這個演員選擇時說:“如果你創(chuàng)造了終極毀滅性的力量,它也會毀滅那些與你親近的人。我想這是我用我認(rèn)為最有力的方式表達這種情感的方式?!?/p>

12.奧本海默廚房的窗簾上有銀杏樹葉。
這出自廣島“原子彈銀杏樹”,一群銀杏樹在廣島核爆中奇跡般地存活至今,并在短時間內(nèi)破土而出,枝繁葉茂。
13.電影中使用蒙太奇手法解讀事件。
在珍·塔特洛克溺亡浴缸的場景中,出現(xiàn)了幾個短暫的鏡頭,其中一個鏡頭顯示了一只戴手套的手將她按入水中。但之后再也沒有提及或討論過這是否真的是一起自殺事件。

14.片中設(shè)置了一個愛因斯坦的小“彩蛋”。
愛因斯坦第一次出現(xiàn)時正在扔石頭,因為他的姓氏在德語中的字面意思是“一塊石頭”。

15.馬特·達蒙在做婚姻咨詢時,妻子提出要求,讓馬特·達蒙放一個長假不再接戲。馬特·達蒙同意了這個條件,也提了一個條件,如果諾蘭找他拍戲的話,他就中止休息。
畢竟馬特·達蒙和諾蘭合作《星際穿越》后,諾蘭的后幾部作品都沒有再找他,達蒙也以為自己不在諾蘭的演員名單里了。當(dāng)諾蘭電話找到達蒙時,達蒙便中止了休息,接下了格羅夫斯將軍的角色。
當(dāng)馬特·達蒙第一次閱讀諾蘭給他的劇本時,他感到非常吃驚,因為劇本是用紅色紙張寫成的,并且以第一人稱的形式書寫,這種格式他以前從未見過。
16.愛德華·特勒在奧本海默安全聽證會上提供負面證詞后,基蒂·奧本海默拒絕與他握手的場景也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泰勒為凱蒂的公開拒絕而哭泣。

17.杜魯門的一句臺詞“你再也不要把那個愛哭的孩子帶回來了”(Don't you ever bring that crybaby back here ever again)是歷史事實,杜魯門在與奧本海默會面后確實對他的工作人員說過這句話。
正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樣,他還嘲笑地遞給對方一塊手帕。
據(jù)報道,他還補充說道:“手上有血?該死,我手上有兩倍的血!”(Blood on his hands? Damn it, I have twice as much on mine!)。
18.斯特勞斯和參議院助理討論奧本海默的同事在曼哈頓計劃中的不同命運時,揭示了洛曼尼茨被拒絕繼續(xù)從事工作,并最終成為一名鐵路維修工人的事實。這符合史實,但并不完整。
1954年,原子能委員會人事安全委員會發(fā)現(xiàn),奧本海默曾在1943年表示,他不希望項目中有與美共有關(guān)的人參與,因為擔(dān)心忠誠度問題。然而,奧本海默從未向當(dāng)局指認(rèn)過在項目中工作的美共前成員。
洛曼尼茨在1962年之前從事了不同的工作,然后開始在新墨西哥礦業(yè)與技術(shù)學(xué)院工作,并后來成為系主任。洛曼尼茨于1991年退休后搬到了夏威夷的帕霍亞(Pahoa),直到2002年去世。
?
關(guān)于剪刀手
?


《奧本海默》國內(nèi)上映版據(jù)說一刀未剪,但有增加的小黑裙和鏡頭拉伸。這些修改地方看上方對比圖大概能腦補的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據(jù)說還有“臺詞刪修”和“變焦倒放”,具體如何就要等到未來的藍光資源了。
?
梗圖一堆
?

《奧本海默》和《芭比》同期上映,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放在一起很有碰撞的感覺,我還搜集了不少梗圖。
但本片在國內(nèi)上映時間推后了不少,原本很有熱度的圖就顯得有些不應(yīng)景了。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要把這些圖發(fā)一發(fā)。












深挖角色復(fù)雜情感,
警示人類種群危機。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