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外科-泌尿外科-泌尿系腫瘤
腎細胞癌
病理改變:
透明細胞癌、顆粒細胞癌、透明細胞顆粒細胞混合癌、梭形細胞癌;
通常為單側,來自腎小管上皮細胞,外有假包膜;容易向腎靜脈、下腔靜脈擴散形成癌栓,甚至進入右心房。淋巴結轉移最先到腎蒂淋巴結,遠處轉移最先到肺;
惡性腫瘤內(nèi)透明細胞癌最多,良性腫瘤內(nèi)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多見;
Robson分期:
Ⅰ-腫瘤局限于腎包膜
Ⅱ-腫瘤侵犯腎周脂肪但局限于腎周筋膜內(nèi)
Ⅲ-侵犯腎靜脈、腔靜脈、腎蒂淋巴結
Ⅳ-臨近器官或遠處轉移
臨床表現(xiàn):
腎臟表現(xiàn):血尿、腰痛、腫塊(3聯(lián)征)
可無任何癥狀-多見于小腎癌(直徑<3cm);
血尿-無痛性血尿(肉眼或鏡下),提示腫瘤侵入腎盂、腎盞;
腰部隱痛、鈍痛-由于腫瘤擴張,牽拉腎包膜,血塊可導致絞痛;
腫塊-腎臟腫大;
具有3聯(lián)征者僅10%,而且大多已有轉移;
腎外表現(xiàn):
發(fā)熱-可能由于腫瘤壞死、出血,或腫瘤內(nèi)產(chǎn)生致熱源;
血沉增快-
貧血-血尿可能是原因;
紅細胞增多-腫瘤產(chǎn)生過多EPO,可導致血栓性靜脈炎;
高血壓-可為腫瘤壓迫腎動脈造成狹窄或腫瘤產(chǎn)生過多腎素;
高血鈣-可能為異位PTH分泌所致
肝功能異常-
精索靜脈曲張-由于腎靜脈內(nèi)有瘤栓形成;
輔助檢查:
CXR-因腎癌首先轉移到肺,常規(guī)行CXR;
KUB-腎影增大,分葉狀或局部隆凸,少數(shù)可見鈣化;
BUS-可發(fā)現(xiàn)直徑1cm的腫瘤,了解腎靜脈和下腔靜脈有無瘤栓;
IVU-如腫瘤擠壓可見腎盂、腎盞不規(guī)則變形、狹窄拉長、充盈缺損;
CT-腎實質(zhì)內(nèi)圓形、類圓形、分葉形腫塊,密度不均,強化后不如腎實質(zhì)強;形成瘤栓時腎靜脈、下腔靜脈增粗,不再強化;
MRI-用于了解有無腎靜脈、下腔靜脈瘤栓,淋巴結轉移;腎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流空效應消失;
血管造影-用于疑難病例,可見增粗、增多、紊亂的血管,轉移癌可見血管過少的現(xiàn)象;可同時栓塞治療,不能手術者作為姑息治療;
鑒別診斷:
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錯構瘤,因富含脂肪組織,BUS強回聲+CT值<0;
單純腎囊腫-一般無癥狀,CT顯示為均勻低密度灶,邊界清晰,無增強;
腎盂癌-血尿出現(xiàn)早,逆行造影可見腎盂內(nèi)充盈缺損,尿脫落細胞可能陽性;
治療:手術、放療、化療、免疫療法
手術治療:
根治性腎切除-包括腎、腎周脂肪、腎周筋膜、淋巴結清掃、腎上腺;腫瘤過大可先行動脈栓塞,常有發(fā)熱、疼痛,2-3后再行手術;
保留腎單位手術治療(renal sparing surgery)-包括部分腎切除、腫瘤剜除術,如果雙側腎癌或孤立腎腎癌、單側小腎癌(<3cm)位于外周可做;?
藥物治療:
干擾素α、白介素2;
放療化療:
對化療、放療不敏感,作為晚期的姑息治療;因為腎癌細胞有一個特殊的能夠抵抗各種異構體物質(zhì)入侵的細胞膜;另一種說法是腎細胞內(nèi)有一種蛋白P170,能將進入細胞內(nèi)的有毒物質(zhì)排出細胞外;
?
?
?
?
?
?
?
?
?
?
?
?
?
腎盂和輸尿管上皮性腫瘤
病理改變:
90%為移行細胞癌,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和基底浸潤程度可有很大差別;
臨床表現(xiàn):
大多出現(xiàn)間歇性肉眼血尿,幾乎都有鏡下血尿;
壞死物質(zhì)刺激可出現(xiàn)尿頻、尿急;
輔助檢查:
尿液檢查-鏡下血尿,可發(fā)現(xiàn)瘤細胞;
膀胱鏡檢查-可見患側輸尿管口噴出血性尿液;
IVU-腎盂、腎盞內(nèi)有固定不動的充盈缺損,腎盂、腎盞可有不同程度的擴大,腫瘤侵犯腎實質(zhì)后可有腎盂、腎盞受壓變形;
CT-可見腎竇內(nèi)腫物,密度、強化都不同于腎盂中的尿液,不作為首選方法;
需要鑒別尿石癥(尤其是陰性結石)和血塊;
輸尿管鏡可直接觀察腫瘤,收集分腎尿提高細胞學陽性率;
治療:
根治性腎切除;
腎、全輸尿管切除+輸尿管開口處膀胱袖套狀切除(半尿路切除)
分化良好的腫瘤和孤立腎可行局部切除和輸尿管段切除術;
放療只用于晚期病人姑息治療,化療效果差;
?
?
?
?
?
?
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腫瘤,95%是乳頭狀移行細胞瘤;
病因:
??? 與吸煙、飲用咖啡、膀胱局部刺激(結石)、使用CTX、盆腔放療相關;
病理改變:
膀胱壁正常結構:
??? 粘膜(移行上皮+固有層)、肌層(淺肌層、深肌層)、外膜(漿膜或CT);
移行上皮細胞性腫瘤:
原位癌-稍突起的苔蘚樣片塊,局限于上皮內(nèi),但細胞分化不良;
乳頭狀瘤-向腔內(nèi)生長,有細長的蒂,5年復發(fā)率60%,可能癌變;
乳頭狀癌-最多見,瘤表面有壞死,蒂短粗或無蒂,可侵犯肌層;
實體癌-無明顯乳頭,表面不平有潰瘍形成,早期向深部浸潤又稱浸潤性癌;
分級:
Ⅰ級-乳頭樣生長,體積較小,層次>7,極性好,無異形性,無分裂像
Ⅱ級-乳頭樣或結節(jié)狀,保留部分極性,細胞中度異形性,可見分裂像
Ⅲ級-菜花樣生長表面壞死和潰瘍,常侵犯膀胱平滑??;無極性,異形性明顯,分裂像多;
分期:
Tis-原位癌,分化差的癌細胞局限在上皮內(nèi)生長;
Ta-乳頭狀、無浸潤;
T1-腫瘤局限于粘膜固有層以內(nèi);
T2-侵犯淺肌層
T3a-侵犯深肌層
T3b-侵犯膀胱周圍脂肪;
T4-侵犯周圍器官;
N1-3為區(qū)域淋巴結浸潤;
M1為遠處轉移;
腫瘤擴散:
主要是深部浸潤,侵犯淺肌層時多有局部淋巴結轉移,侵犯深肌層時多有遠處淋巴結轉移;晚期血行轉移到肝、腎、骨;
膀胱腫瘤有多中心發(fā)病的特點,可伴有腎盂、輸尿管、尿道腫瘤;
臨床表現(xiàn):
多見于50-70歲的男性
血尿-無痛性肉眼血尿,多為全程;
尿頻、尿急、尿痛-腫瘤壞死或合并感染、腫瘤浸潤膀胱壁;
排尿困難、尿潴流-膀胱頸的腫瘤或有蒂腫瘤堵塞出口;
?
?
輔助檢查:
膀胱鏡檢查-最重要的手段,肉眼可初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可同時取多點活檢了解有無原位癌;
實驗室檢查-尿紅細胞、尿脫落細胞(假陰性多),膀胱腫瘤抗原BTA、核基質(zhì)蛋白NMP22;
IVU-腫瘤較大可見膀胱內(nèi)充盈缺損、浸潤膀胱壁時僵硬不齊,更可排除輸尿管、腎盂同時發(fā)生腫瘤;
BUS-可發(fā)現(xiàn)液性暗區(qū)內(nèi)膀胱壁上的突起團塊,確定對膀胱壁的浸潤深度;
CT、MRI-可見自膀胱壁突入膀胱腔內(nèi)的腫塊,膀胱壁增厚,可顯示對周圍組織和脂肪的侵犯和淋巴結轉移,常用于分期;
鑒別診斷:
無痛性血尿-需要鑒別腎細胞癌,是否同時并發(fā)腎盂、輸尿管腫瘤;
排尿困難-尿石癥、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尿路刺激征-非特異性膀胱炎、尿路結核;
治療:
治療原則:
Tis、Ta、T1期的表淺腫瘤和局限的T2期可保留膀胱;
T3、T4、多發(fā)或反復發(fā)作的T2期應行膀胱全切除術;
治療方法:
經(jīng)尿道電切(TURBt)、經(jīng)尿道激光切除、膀胱切開腫瘤切除術、膀胱部分切除、單純膀胱切除術、根治性膀胱切除術;
TURBt-分化較好的原位癌、膀胱腫瘤≤T2期(局限于淺肌層內(nèi),未侵犯深肌層),直徑2cm左右的腫瘤,術后易復發(fā)應采用膀胱灌注治療,BCG(卡介苗)、白介素2膀胱灌洗;
膀胱部分切除術-不能進行TURBt(>T2)、單發(fā)、初發(fā)、位置好、腫瘤外粘膜無原位癌,切除腫瘤周圍2cm的膀胱壁全層;
全膀胱切除術-分期>T2、多發(fā)、復發(fā)、位置不好的單發(fā)(膀胱頸、三角區(qū))腫瘤外有原位癌,膀胱全切除包括膀胱、精囊、前列腺,根治性膀胱切除-還要盆腔淋巴結清掃;尿路改道、腸道代膀胱術;
非手術治療:
晚期手術困難可行放療、髂血管栓塞,已有轉移者化療為主;
預防復發(fā):
術后常規(guī)膀胱灌注治療,3個月復查一次膀胱鏡(2-3次)、6個月復查一次(2-3次)、一年復查一次(直到術后五年);
不能耐受膀胱鏡者-尿常規(guī)、BUS、NMP22;
?
?
泌尿系腫瘤(非重點)
成人絕大多數(shù)是腎細胞癌,腎盂癌相對少見;兒童多見腎母細胞瘤
腎母細胞瘤
嬰幼兒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病理改變:
腫瘤主要是間質(zhì)組織,可壓迫和破壞腎組織,令腎盂、腎盞變形,突破被膜后可侵犯周圍器官和組織??赊D移到腎蒂淋巴結和主動脈旁淋巴結,血行轉移多見于肺;
臨床表現(xiàn):
腹部腫塊最常見,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無壓痛;
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查基本類似腎細胞癌;
治療:
??? 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治療;
手術治療-經(jīng)上腹橫切口行腎切除術;
放療-巨大腫瘤可先放療,當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術后放療最好于10日內(nèi);
前列腺腫瘤
病因:
發(fā)生于50歲以上的男性,81-90歲最高;大多為激素依賴型;
病理分期:
Ⅰ期-前列腺增生標本切除后偶然發(fā)現(xiàn)的病灶;
Ⅱ期-局限在包膜內(nèi)的腫瘤;
Ⅲ期-腫瘤穿破包膜,侵犯臨近器官;
Ⅳ期-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處轉移;
臨床表現(xiàn):
前列腺增大阻塞尿路時導致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潴留;
血尿少見;
指腸指診可觸及硬結者要懷疑前列腺癌;
輔助檢查:
PSA->10ng/ml者要考慮本?。?/span>
經(jīng)直腸BUS-可發(fā)現(xiàn)前列腺外周區(qū)有低回聲;
CT、MRI對分期有意義;
BUS引導下穿刺活檢是確診的手段;
治療:
Ⅰ期-若分化良好,可不作治療;
Ⅱ期-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Ⅲ、Ⅳ期-內(nèi)分泌治療為主,睪丸切除+抗雄激素治療;
放射治療-內(nèi)照射、姑息性治療緩解骨痛;
?
?
陰莖癌:
病因:
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包莖或包皮過長的人;
病理:
大多為鱗癌,分為原位癌、乳頭狀癌、浸潤癌;淋巴轉移常見;
臨床表現(xiàn):
多見于40-60歲,發(fā)生于陰莖頭和包皮內(nèi)板,開始為丘疹或濕疹樣改變,此后形成結節(jié)、潰瘍、菜花樣腫物;腹股溝淋巴結轉移后腫大、固定、質(zhì)硬、無壓痛,首先轉移到大隱靜脈入股靜脈處的淋巴結;
治療:
手術治療:
包皮環(huán)切術-早期腫瘤局限于包皮,無深部浸潤;
激光治療-原位癌;
陰莖部分切除-斷段距離腫瘤2cm,無淋巴結轉移;
陰莖全切除-部分切除后不能立位排尿或性交,同時形尿道會陰部造口;
淋巴結轉移者行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
放射治療:
無淋巴結轉移+未侵犯陰莖海綿體;
睪丸腫瘤:
臨床表現(xiàn):
無痛性睪丸腫大,常有睪丸沉重、下墜感;
睪丸腫大、表面光滑、質(zhì)地硬、無彈性,多為精原細胞瘤;
治療:
精原細胞瘤對放療極敏感,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后首選放療,晚期化療;
非精原細胞瘤對放療無效,根治性切除后行腹膜后淋巴結清除,同時化療;?
?
前列腺癌的內(nèi)放射治療:
可分為短暫插值治療和永久粒子植入,國內(nèi)常用125I,半衰期60天,1年后剩余1/64,不需特殊防護,主要用于永久粒子植入;
禁忌癥:
預計生存期<5年;
TURP術后缺損較大(沒地方植入);
遠處轉移;
一般狀況差;
前列腺體積>60ml術前應使用雄激素聯(lián)合治療使前列腺體積縮??;
早期并發(fā)癥:
在術后1年以內(nèi)發(fā)生,尿頻、尿痛、血尿、尿潴流、腹瀉、便秘;
后期并發(fā)癥:
??? 在術后一年以上發(fā)生,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