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路斯有哪些內(nèi)政成就?【卑路斯研究】(二)
上期我們探討了卑路斯上位的相關(guān)問題,本期的主題則是卑路斯有哪些內(nèi)政上的成就 一 對上期的一個補充
在正式開始本期內(nèi)容之前,容我先對上一期的內(nèi)容做一個補充以及糾正。上期視頻中說,記載卑路斯上位的史料只有三部,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實際上,還有三部史料也記載了相關(guān)內(nèi)容,但這幾部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不具代表性,只需要簡要分析。 首先是亞美尼亞人所著《亞美尼亞人的歷史》,本書當中描寫卑路斯上位的情節(jié),只說他是次子,沒有提到嚈噠,但也沒有提到米赫蘭。接下來是另一部亞美尼亞著作《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史》,本書當中的記載和埃里塞幾乎一模一樣。前兩部皆為亞美尼亞人所寫,時代和卑路斯比較接近。 最后一本隔的時間比較遠了,是阿拉伯歷史學家雅古比所寫,他的記載則和《塔巴里史》的第一種說法差不多。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亞美尼亞方面記載完全不支持嚈噠的說法,而在上期視頻當中,已經(jīng)論證了嚈噠說法的不合理性。 還需要補充的是,為什么認為《薩珊帝國的衰落》中說法最為合理呢?從薩珊后期的歷史中可以看到,米赫蘭家族具有非凡的影響,甚至出現(xiàn)過兩位君主。然而,在此之前,薩珊波斯影響最大的并非米赫蘭,而是蘇倫家族。這種權(quán)力的轉(zhuǎn)變,正是從卑路斯時期開始的。我們之前已經(jīng)提到了卑路斯的導師拉翰,在接下來還會有幾位米赫蘭家族的重要人物登場,他們能夠證明米赫蘭協(xié)助的說法最為可靠。 二 瓦切二世與阿爾巴尼亞叛亂
補充完畢,我們正式開始本期內(nèi)容。卑路斯剛剛奪得了王位,然而一個棘手的問題正在等著他,這便是阿爾巴尼亞王國的叛亂。 這個阿爾巴尼亞位于高加索,和巴爾干那個沒什么關(guān)系。自從沙普爾一世開始,阿爾巴尼亞就成為了薩珊的附庸國,被算入各省之中。此時在位的阿爾巴尼亞國王叫作瓦切二世,他的母親是卑路斯的姑媽,所以他跟卑路斯是堂兄弟。而他本人又是卑路斯的妹夫,可謂親上加親。 那他為什么要叛亂呢?原因還是宗教,瓦切原先是個基督徒,由于卑路斯之父伊嗣俟二世的宗教政策而被迫皈依了祆教。當他看到卑路斯和霍爾木茲爭位,便認為有機可乘,隨即造反。他具體造反的時間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在卑路斯干掉他兄弟之后,立刻就試圖招安瓦切。 但是瓦切沒有投降的意思,他聯(lián)合了一個叫作馬斯庫特的部族,打開了杰爾賓特關(guān)口,一起進攻薩珊。他還拉上了亞美尼亞的“十一座山的王”(也就是亞美尼亞的十一個首領(lǐng))。而卑路斯三番兩次勸說沒有效果,直接禮尚往來。他打開現(xiàn)在的達里爾峽谷,放匈人來攻打阿爾巴尼亞。要知道,阿爾巴尼亞好歹是你自己的省份,放別國來搶是個相當窒息的操作,堪比隔壁宋孝武帝劉駿屠自己城。(在此時,他也確實正在干這事)不過卑路斯的這個行為算是情有可原的,我們在下文會說明原因。順帶一提,只有亞美尼亞方面對此事有記載,卑路斯依靠嚈噠上位的說法有可能就是這件事傳歪了。 戰(zhàn)爭在卑路斯和匈人的夾擊下,瓦切二世終于撐不住了。卑路斯似乎也沒打算趕盡殺絕,《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史》記載,他又寫信告訴瓦切二世:“只要你把我妹妹和我妹妹的孩子還回來,他們原本是祆教徒,是你讓他們改信了基督教,你就可以繼續(xù)當阿爾巴尼亞的國王?!边@里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卑路斯會要求這個“孩子”?并且下文中也同樣從未提起這個孩子,我懷疑此處的孩子代指子民。而埃里塞則把孩子一詞替換成了侄女,這就顯得更為奇怪了,他同樣沒有再提到這個“侄女”。因此,這里的記載顯得不清不楚。 總之,瓦切二世對宗教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他把母親(卑路斯姑媽)和妻子(卑路斯妹妹)送還了回去,隨后隱退修道院,盡管史料記載他是自己退走,但實際上是不是卑路斯逼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本書下文還記載了卑路斯的一些其他言論,表現(xiàn)了他對瓦切二世的尊敬,但顯然是附會上去的,可信度不高。 根據(jù)埃里塞的記載“所有的這些麻煩一直持續(xù)到第五年”。所以在463年前后,卑路斯成功鎮(zhèn)壓了了阿爾巴尼亞叛亂,廢除了此地的統(tǒng)治家族(和帕提亞王朝屬于一個家族),此后直至卑路斯陣亡,阿爾巴尼亞不再有國王統(tǒng)治。而卑路斯本人的戰(zhàn)火再次燃起就要等到征嚈噠之時了。 三 饑荒和修城
現(xiàn)在,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459年,也就是卑路斯奪位成功的第一年?!读型跫o》記載卑路斯在位第一年“廣開言路,廣施仁政”,可想而知,卑路斯在祆教徒里的風評相當不錯,連這一時期亞美尼亞方面也記載他“將亞美尼亞人從奴役中釋放,并給予津貼”,像這樣同時能被兩邊夸的情況相當少見。(盡管此時卑路斯和亞美尼亞人關(guān)系和睦,但在后來這種情況完全改變了,請看下集) 然而,卑路斯的一生都被倒霉所伴隨著,他很快遇上了一場大饑荒。百度有言饑荒是內(nèi)戰(zhàn)的后遺癥,內(nèi)戰(zhàn)進行了兩年,對國家肯定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壞的。然而,卑路斯和霍爾木茲交戰(zhàn)的地點主要位于帝國東部,因此百度上說內(nèi)戰(zhàn)破壞了帝國水利系統(tǒng)很顯然不太可能。 關(guān)于饑荒的時間,史料中也有出入,菲爾多西和塔巴里均記載饑荒為七年,而雅古比則記載饑荒時間為三年。很有可能是前三年饑荒較為嚴重,在之后逐漸好轉(zhuǎn),并在第七年后完全恢復。而卑路斯應對饑荒的手段也算是可圈可點。據(jù)記載他免除一切賦稅,顯然有所夸大,但減免賦稅肯定是有的。除此之外,他鼓勵人們互相幫助,要存糧多的人幫助存糧少的。為了踐行這一政策,他還規(guī)定:如果某村子里有人餓死,那么全村的人都要受到處罰。 塔巴里夸張地記載,在一年中只有一個人死于饑荒??上攵诒奥匪拐叩膶嵤┫?,整個國家在饑荒中損失并不算太大。但這場饑荒肯定也給國家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卑路斯騰不出手干其他事,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他放匈人攻打阿爾巴尼亞的行為算是“情有可原”的。雖然卑路斯之后因為戰(zhàn)爭失敗而有一些加稅加賦,但總的來說他還稱得上一位仁君。 平叛之后的某一年,卑路斯估計也認為需要恢復之前匈人對阿爾巴尼亞的破壞,于是他下令建城。卑路斯是僅次于沙普爾一世的一位基建狂魔,他在高加索地區(qū)建造了兩座城,一座叫卑路斯扎帕特,現(xiàn)在叫作巴爾達;另一座叫沙拉姆?卑路斯,他有一個更加廣為人知的名字——阿爾達比勒,這也許是他對后世最大的影響了。 卑路斯在國家東部地區(qū)也修建了兩座城,分別是拉姆?卑路斯和羅珊?卑路斯,都是偏向防御工事性質(zhì)的。此外,也有研究認為,戈爾甘長城有可能最早是從卑路斯開始建造的??梢钥闯?,卑路斯時期的內(nèi)政頗為成功,對后世也有不小的影響。 另外,上文也提到過,在卑路斯統(tǒng)治時期,米赫蘭家族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家族成員在許多地方身居要職,這件事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但這個問題,我們會放到下一期詳細討論。 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就廣為人知了,卑路斯幾次出征嚈噠,并在之后戰(zhàn)死沙場。但是在482年,在他最后一次出征之前,亞美尼亞人揭開了他們在薩珊時期最后一次主動的造反。亞美尼亞人為何要造反?卑路斯是如何處理造反的?東羅馬方面又有什么動作?敬請期待下期。 參考資料: 《列王紀》 《塔巴里史》 《瓦爾丹和亞美尼亞戰(zhàn)爭》 《阿爾巴尼亞王國史》 《亞美尼亞人的歷史》 《歷史》(雅古比) 《薩珊帝國的衰落》 《薩珊朝伊朗》 《伊朗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相關(guān)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