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紅包

來了來了,每年這個問題都很吸睛。
畢竟壓歲錢最少。

本人從0歲算起,一直住在珠三角某市,
距離家鄉(xiāng)0公里,含親戚在內(nèi),大部分是實打?qū)嵉耐林?,非潮汕,族譜在清朝光緒年間有稍微提過,就是踢出族譜那一支(狂笑)
族譜記錄那支在本市有原宅文物(與我無瓜,不過拍可以拍外圍)
后祖先搬到河邊討生活
屬于古早市民吧。
(是市民但沒證明也沒田那種)
估計有一點點點點廣東珠三角紅包的發(fā)言權(quán)。
這邊風(fēng)俗是,
一,只要你未婚,一直可以收紅包(利市)。并且不需要給任何人紅包,除非你是公司主管,老板,高層。
二,親戚紅包按照親疏看,特別親,特別喜歡你,特別照顧的,可以上不封頂,一般看給紅包者家庭條件,伍佰,一百也行,五十也是心意,但親戚是因為投胎才成為親戚,可不代表投緣吧,新年碰面的話一般五元。
三,夫妻紅包是雙人雙封,一般是十元。
四,村人口大,默認輩分有親疏關(guān)系,一般一元。
(另外親戚之間有爭斗的,那屬于每個家族內(nèi)部問題會選擇不見,連新年都不見,連五元都省了)
五,按照族人計算,人口不多,且沒結(jié)婚,不用紅包,族人今年長輩有喪事,不用紅包且不辦酒樓,今年紅包收入就很差。
六,親戚選擇見面的地方,可選一(可全選)
(1)茶樓,酒樓,一年見一次,一輪收齊所有親戚,按慣例給服務(wù)員一些紅包,答謝她們在新年還需要服務(wù)大家。
(2)一個祖長輩的家,一次收齊
(3)村里祠堂,拜一拜可以拿紅包,默認一元。
總結(jié):這里的紅包是一個傳遞游戲,本來是長輩給晚輩,晚輩長大了給別的人家,別的人家有禮節(jié)上又給回父輩,現(xiàn)在由于人口,婚育減少,并且不是人均高管,人均老板,那條線開始不完整。
紅包的金額:
一元,五元,十元。
發(fā)紅包原則是親疏有別,且有禮節(jié),不想增加自身經(jīng)濟附帶的看法。
參與派紅包者要求,已婚
接受紅包者要求:未婚,
家族紅包接受者,可能已婚,但一定是晚輩。
一元紅包,一般是不熟悉,同公司但不同部門的已婚同事,同村輩分認識但不熟悉的,鄰居,屬于禮節(jié)性紅包。
潛臺詞是,我們要維護和睦,但不要為難我錢包。
五元紅包,屬于比較熟悉的已婚同事,比較熟悉的朋友,工作往來的,
潛臺詞是,都是意思意思,都是喜慶,不要計較,下一年更順順利利。
十元含以上,很熟。
潛臺詞是,我們都那么熟,都知道大家討生活都不容易,都是意思一下。
不管是哪個數(shù)額,其實都有經(jīng)濟上的考慮。

人情往來,其實屬于一種很大的壓力
你給他,他給你,難道心里沒期待過希望收紅包的人成為生命中的貴人,多多提攜的現(xiàn)實性考慮?
但是,
從收入來看,一個新年支出超過一千,這對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dān)。
且,哪怕是掏心掏肺,不同人心中默認只愿意相信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圍,默認這個城市收入人均五千,這是不現(xiàn)實的。
所以禮節(jié)減少支出,金額少,禮節(jié)也做到了,既滿足了"希望多多提攜,未來始終屬于年輕人。"又滿足了,支出占總收入不大,不會認為過節(jié)是過劫。
這也許就是廣東人紅包少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