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曙就是這樣一個人
老曙就是這樣一個人
——寫在長篇紀實文學《77人的“78天”》正式出版之際
老曙出長篇了,既為他高興,也為他悲哀。
老曙是誰?老曙叫王景曙,《鎮(zhèn)江日報》的一名記者。說他是高級記者也好,說他是普通記者也行,跟老曙講這些,說不出什么所以然來,說他不在乎,真的不給個高級記者,他會很氣憤。真的給了他了,他又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老曙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經(jīng)常被我叫做“老鼠”,他還樂滋滋地說,叫“老鼠”好,老鼠會打洞,有鉆研精神,我沒有。要是真的像老鼠,可能一切會有所改變。他所講的改變,一定是他自己。
與老曙認識,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沒有記錯的話,應當是1983年,那時我在江蘇省冶金經(jīng)濟管理學校擔任團干部,由于喜歡文學,帶著學生成立了一份雜志叫《冶校青年》,吸引了學校一批文學愛好者。那時候,我經(jīng)常與《鎮(zhèn)江市報》年輕人專欄的范德平老師、丁卉老師聯(lián)系,還有晚一、兩年認識的方范老師、景異瑋老師,他們則不斷地將我介紹給其他單位的文學愛好者。馬季、董晨鵬、張旗、張堅強、王明法,都是各位老師介紹和推薦的,當然,也包括正在鎮(zhèn)江醫(yī)學院上學的王景曙。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們就算相識了。而在此后的幾十年里,當年的文學青年,交往最多的也就是老曙。
《77人的“78天”》這本書,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也不好作什么評價。從作家王桂宏的介紹以及格非等的推薦來看,應當很有質量。因為,老曙是個聰明人,腦子非常管用,想做的事,只要認真去做,都會做得有模有樣??删褪沁@個聰明,既是老曙的優(yōu)點,也是老曙的弱點。優(yōu)點不用說,他寫了那么多作品,沒有這個優(yōu)點,不可能寫得出來。弱點則更值得一談,那就是隨性、懶怠,否則,不會等到今天才拿出第一個長篇。按照他的聰明,早在二十年前就該拿出長篇,不管是紀實,還是小說,都該早就有了長篇。
所以,在為他高興的同時,真的也為他悲哀。要是放在二十年前,他拿出這樣的長篇,那除了高興,不會再有別的。自然,這樣的話,也只有我才會對他這樣說,更多的人,都是為他的長篇高興,而我,真的在為他高興的同時,為他悲哀。不然,他的成就會大得多。

由于我后來從文學轉向經(jīng)濟,文學作品極難得去碰,難得涂出來的作品,也都是自我欣賞。但是,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還是有一些基礎的。對老曙的文章,也經(jīng)常拜讀拜讀。尤其是他在《鎮(zhèn)江日報》評論部當主任時,對我這個已經(jīng)專寫經(jīng)濟評論和時事評論的老朋友,可從來沒有照顧過。也許是各自的視角不一樣,我是站在經(jīng)濟角度寫評論,很多時事評論也都被注入了經(jīng)濟元素。而他是站在文學角度寫評論、看評論,可能對問題的看法存在不同之處,對我的評論“看不上眼”,也很正常。
他負責評論的那一段時間,我與他都在《新京報》發(fā)了不少評論。特別是于平老師在《新京報》當編輯時,可能寫作風格一致,發(fā)的評論確實不少。后來,于平老師“下?!苯?jīng)商去了,與《新京報》有過一段聯(lián)系,寫過一些評論,后來就越來越少了。主要是年齡大了,思想跟不上年輕編輯們的思維。
從文幾十年的老曙,在《萌芽》等紙媒發(fā)表詩作百余首,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發(fā)表文學作品200余萬字,還在《光明日報》等發(fā)表評論(雜文)500余篇,算是成果不錯了吧。而《77人的“78天”》可能就是他的一個小巔峰吧。只是,不知道這部長篇通訊的出版,會不會一掃老曙隨性、懶怠的習慣,讓其一發(fā)而不可收呢,作為老朋友,當然希望,希望不要讓我再一次為他的又一部長篇感到悲哀。

老鼠會打洞,既然打了一個“洞”了,那就繼續(xù)打,多打他幾個“洞”,也好讓我不再為他出版一部長篇既感到高興、又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