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第一狠城,10個考生9個上本科!


中國高考江湖里藏著許多“考霸城市”:有號稱“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安徽六安,還有河北衡水、湖北黃岡......不過,在一座平時十分低調的江蘇城市面前,它們都算“晚輩”。以考卷為最出名土特產,她就是“南北通州通南北”里的——
南 通

攝影/翟慧勇
江蘇“十三太?!?/strong>里,南通平時低調,一到高考季就存在感爆棚。比如,眾所周知江蘇高考卷奇難無比,以至于其他省份的高三生有不刷江蘇卷的“特權”,而江蘇考生,默默刷著南通小卷和啟東大試卷長大;南通人葛軍老師出幾次高考題,無不讓江蘇學生“聞風喪膽”,哀嚎一片。


下圖: 今年高考季,海安高級中學考點外學生正復習。
上圖攝影/許崢;下圖攝影/翟慧勇
因為考試“難”,所以名校“通”——南通學生高考的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都領先江蘇乃至全國。據(jù)南通市教育考試院統(tǒng)計,全市高考本科錄取率超過92%,一本率常年超過50%;江蘇每6個一本生里,就有1個來自南通;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里學生占比最多的,也都是“節(jié)棍”(厲害)的南通人!

制圖/九陽
低調的南通,為何如此不凡?
這里雖與“蘇錫?!?/strong>僅一江之隔,但南北岸卻是不同的風情——后者圍著太湖,安穩(wěn)富庶,是“小橋流水”般的江南風雅;而前者,則直面風塵凌厲的大江大海,腳下灘涂藏著無盡的變數(shù)。

攝影/楊斌
所以,南通作為“高考第一城”的背后,是敢拼敢爭、敢闖敢干的江海精神,是近代“父教育、母實業(yè)”之風的傳承,是江蘇十三市GDP第四,長江以北非省會城市里GDP第二的,被低估的“鐵軍”實力!
- 01 -
江、河、山、海,如何塑造南通?
一代代南通人,沐浴江風海浪,千百年間不斷向江海開拓、索取,江海塑造了南通,也促就南通人自成一派的江海文化。對于腳下這片土地,南通人常用八個字來概括:長江之尾、東海之頭。

攝影/陳亞諾
相比江對岸的上海,南通更獨特之處在于,這里是黃海、東海、長江“三水交匯”地。“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220余千米的江岸線,和210余千米的海岸線在這里交錯,啟東的圓陀角向東延伸去,是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

制圖/孫璐
所以,南通既擁有長江,也擁有兩片大海。長江奔騰到南通時豁然開朗,江面最寬處達10公里,浩渺無邊,延入天際,根本分不清哪里是長江,哪里是東海、黃海。在這里沿著沿江公路開車,很容易又會開到沿海公路上。

攝影/楊斌
比起江海浪潮,城中山河更滋養(yǎng)出這座城市的宜居樣貌。長江畔的五座小山郁郁蔥蔥,其中的狼山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首,唐代大詩人駱賓王也長眠于此。

攝影/馮素華
眾多河流與運河在平原上交織成縱橫水網(wǎng),老城區(qū)那鑿于五代的護城河——濠河,形狀宛若葫蘆,河水過處,楊柳幽篁間一派民國建筑點綴。
長江與大海,今天看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古代卻是隔絕世界的天塹。兩千多年前的南通大部,還是一片汪洋,長江泥沙日漸堆積,才形成了幾片沙洲。

攝影/馮素華
最早移居南通的移民,就在沙洲上“煮海水為鹽,開銅山鑄鐵”。據(jù)史料記載,宋元年間,南通還一度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其中不乏犯了事的蒙古貴族。所以在南通,至今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許多南通人有著蒙古族血統(tǒng)。
江海能納百川,一千多年來,南北移民在這江海之畔繁衍生息,他們向西開鑿運鹽河,向北探索海航線,財富在江海交流中匯聚,開放、包容的江海精神也由此孕育。在南通街頭走一走不難發(fā)現(xiàn),天南海北的移民讓這里成為中國方言最繁復的地區(qū)。

制圖/孫璐
江蘇南北分別是吳語區(qū)與江淮官話區(qū),地處蘇中的南通,就處在兩種方言的過渡帶。江蘇“十三太?!?/strong>雖然方言不通,但大部分城市內部語言總是相近,偏偏在南通,一個城市的南北都能形成“方言內戰(zhàn)”。
南邊的通州、海門、啟東與北邊的海安、如皋、如東,分別以吳語和江淮官話為主,但又與其他方言交錯、碰撞、融合,形成了南通本地的5種方言——南通話、海如話、金沙話、通東話、沙地話(啟海話)。

攝影/舒小簡
除了金沙話和南通話互可聽懂以外,其他方言彼此很難交流。南通兩個陌生人見面,因為不確定彼此方言通不通,還是以普通話交流為主。所以有趣的是,方言繁復的南通,普通話普及程度也出奇地高,而方言水平極佳的南通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不只是通江達海,不只是方言“散裝”,南通在行政區(qū)劃上,也很像一個縮小版的江蘇。
江蘇各市對省會南京的認同感低,南通各縣級市對市區(qū)認同感也低。因為南通的行政區(qū)劃和江蘇高度相似:市區(qū)在全市的西南角落,就像南京在江蘇西南角落一樣。

攝影/楊斌
說到高考,南通的教育優(yōu)勢也并不集中在市區(qū),各縣市考霸學校云集,一只手數(shù)不過來,甚至一個小鎮(zhèn)都藏著“神級”中學:如皋中學一本率最高,海門中學清北學子最多,海安中學狀元和高分段最多,啟東中學競賽最強,南通中學綜合實力突出,如東中學出過數(shù)學滿分……
“如果你認識一個東北人,幾年后你可能不知道他是黑吉遼具體哪個省的;但如果你認識一個江蘇人,你可能連他哪個村的都知道?!?/strong>這個笑話如果描述南通底下各縣市的“內斗”與“散裝”,大概也沒錯。
- 02 -
南通“學霸”,鑄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無論是唐代長眠于此的駱賓王,還是宋元流放至此的犯人,他們可能都想不到的是,如此偏遠、貧瘠之地、古代歷史里的“小透明”,卻在近代百年舞臺上,“逆襲”為風采耀眼的“第一城”。

攝影/楊斌
此般成就,繞不開一個南通海門人,老南通人嘴邊的“張四先生”——張謇。
他是清末科舉狀元,卻在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那一年毅然棄官從商,在清末民初的實業(yè)界叱詫風云。他是近代南通的締造者,在家鄉(xiāng)辦了許多事,卻也只有三件事:實業(yè)、教育、公共建設。

攝影/舒小簡
看看先生創(chuàng)下的7個中國第一吧:
南通博物苑,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博物館,比故宮博物院成立還早20年;
軍山氣象臺,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氣象臺;
伶工學社,中國第一所戲劇學院;
南通紡織專門學校,中國第一所紡織學校;
通州師范學校,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
通州公立女子師范學校,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
狼山盲啞學校,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如今南通有三十多家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攝影/舒小簡
這7個獨屬于南通的中國第一,不只是南通人的歷史驕傲,也是中國人努力自強的最好見證。在中國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是南通這座城市最早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迎來現(xiàn)代世界的新風氣。
教育方面,張謇敢破敢立,廢舊私塾,建新學堂,和沙元炳、孫寶書、孫儆等一批近代教育家,在南通創(chuàng)辦大、中、小學共計400多所!


下圖: 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辦的早期師范學校。
上圖/網(wǎng)絡;下圖供圖/黃正平
這里最早興辦師范,提出以人為本的國民教育,還有以盲啞學校、女紅傳習所 、紡織專門學校等為代表的特殊教育、職業(yè)教育 、高等教育體系......如此教育盛況,讓1920年受邀來南通講學的美國教育家杜威不吝贊美,甚至說南通可望成為“世界教育之中心”。

制圖/孫璐
如今,南通辦學歷史超過百年的中小學仍有近80所,形成“群狼”般的名校群體。重視教育的風氣延續(xù)至今,正是南通人高考成績傲視全國的根基。
不只在南通,張謇還創(chuàng)辦以及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17所大學。僅他創(chuàng)辦的原南通大學分出去的支系,都形成了今天的蘇州大學蘇州醫(yī)學院、東華大學和揚州大學。


圖1: 同濟大學國立柱;圖2: 東南大學“前工院”;
圖1/楊作勛;圖2/嚴宇騰
公共建設方面,張謇先生在南通創(chuàng)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劇院、氣象臺等眾多公共服務設施,令南通面貌煥然一新。先生未必預料到,他當年主持修建的各類城市地標、公園,會成為百余年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南通民國建筑群。
實業(yè)方面,張謇創(chuàng)辦了共計數(shù)十家企業(yè)的龐大商業(yè)帝國,覆蓋了紡織、船業(yè)、電氣、金融、墾牧等眾多行業(yè),形成完整的工業(yè)體系,中國的面粉、玻璃等產業(yè)從此開始起步,南通成為近代民營企業(yè)發(fā)源地。

攝影/舒小簡
中學歷史課本上講述近代民族工商業(yè)的地方,必定會提到張謇和他在南通創(chuàng)辦的大生紗廠。那是中國近代實業(yè)的標桿,開辟我國近代規(guī)模化、工業(yè)化制造之路,為南通乃至整個江蘇未來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南通今天的工業(yè)基地,由張謇奠定。
攝影/楊斌
毛主席曾說:“中國實業(yè)有四個人不能忘。重工業(yè)不能忘了張之洞,輕工業(yè)不能忘了張謇。”就像武漢人紀念張之洞一樣,南通人也推崇、尊敬、懷念張謇先生。
有了張謇,以及與張謇同行的諸多志士,南通就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兩院院士吳良鏞說,南通,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第一城。
- 03 -
“南通鐵軍”,不只是高考生
承襲百年自強奮進的基因,南通人如今依然敢闖敢干。2020年,南通經濟總量超過一萬億,在長江以北的非省會地級市里,僅次于青島。如此經濟實力,與它的獨特產業(yè)密不可分:建筑、家紡與造船業(yè)。

攝影/王艷
多少海上的“國之重器”,都在南通制造。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全球最大的海上施工船舶“津平1號”……陸續(xù)從南通啟東的造船基地下海。它們有的是“造島神器”,有的則幫助建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等世界奇跡。

攝影/楊斌
而要問起南通有什么知名本土企業(yè),南通人的回答可能讓你覺得驚奇和好笑:“南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建……”說的正是南通一支支建筑“鐵軍”。
從1920年代建造南京中山陵開始,建筑就成了南通的支柱產業(yè)。此后,修建上海國際飯店、人民大會堂、南京長江大橋,開發(fā)大慶油田、開發(fā)浦東,一直到今年疫情修建上海最大的方艙醫(yī)院,都能看到南通人與南通建筑企業(yè)的身影。

攝影/孔瑋
南通全市人口773萬,其中建筑從業(yè)人員在2020年就多達210萬,這意味著,南通每4個人就有一個人是從事建筑行業(yè),還有20-30萬“南通鐵軍”在外流動作戰(zhàn),走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建起一座座高樓大廈。
他們撐起魔都的“鋼筋鐵骨”——上海每100所超高建筑(超過200米的高樓),就有15所打著南通印記;他們夯實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哈利法塔,承擔其土建部分;他們甚至承包了以色列全國一半的建筑市場。

攝影/馮華
南通,還是紡織之鄉(xiāng),那是張謇時代就鑄就的優(yōu)勢。
作為支柱產業(yè)的建筑和紡織,“支柱”到啥地步呢?有南通人這么描述:小時候班上同學的家里,如果不是蓋房子的,那就是賣被子的。
南通人生產的床單、枕頭、被褥,堪稱第二著名的“特產”(第一是試卷)。但凡你網(wǎng)上購買床上用品、窗簾等,發(fā)貨地大多都是南通。

攝影/丁虹
海門區(qū)的疊石橋國際家紡城,是中國最大的家紡基地,今天,全國有40%的家紡都是來自這座家紡城里的超級家紡產業(yè)集群;那些奧運會、青奧會、世博會上的“福娃”“二胡卵子”“冰墩墩”“雪容融”,許多就是從南通生產。
江蘇各市各縣都有特色產業(yè)小鎮(zhèn),南通也不甘落后,如皋市的如城街道是全球最大的天文望遠鏡研制和生產基地之一,高端的天文產品已用于中美各國的空間站。還有如皋的氫能小鎮(zhèn)、海門正余的機器人小鎮(zhèn),也都是江蘇鄉(xiāng)鎮(zhèn)經濟的極佳例證。

攝影/馮素華
江蘇省的散裝內斗,根本原因是各市皆強,發(fā)展均衡,南通也是如此。
南通“六縣(市)”,通州、海門、啟東、如皋、海安、如東全都位列全國百強縣之中。在通州撤市建區(qū)后,通州區(qū)和海門市,就分別成為了江蘇的江北最強區(qū)和江北最強縣級市。在海門撤市建區(qū)后,如皋市又擔起了新的江北最強縣級市的稱號。

攝影/舒小簡
回望歷史,南通這座城的命運頗讓人感慨。
從一座濱江臨海的透明小城,逆襲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有過耀眼的光彩,可終歸受制于長江天塹,無法與上海同日而語。而且,盡管南通基礎教育依然很強,如今卻沒有一所985、211的大學。
諸多原因導致的南通人口流出也一直是這座城市的“心病”。不少南通人都惋惜過:“這就是將人才培養(yǎng)起來,卻往外面送呢,難怪南通人遍布了全國各地。”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會說:“過幾年會回去的。都是張謇先生的晚輩,都愛家鄉(xiāng)。”

攝影/楊斌
誰不懷念廣教寺的晨鐘、婉轉的濠河水、素雅的藍印花布、奇特的板鷂風箏,誰不懷念老虹橋小吃的煙火,誰不懷念狼山上談的那場青澀的戀愛呢?

攝影/楊斌
在未來,“八龍過江”連接起南通與上海、蘇南,第二座機場落地,南通不再“難通”。過往的優(yōu)勢仍在,未來的機遇可期。
這片土地沒有悠久的歷史,沒有顯赫的大名氣,但江風海韻承載游子的眷戀。這浩渺江海孕育的“高考名城”,這被低估的江蘇“第四城”,將不負張謇先生的期望,不論今時往日都會揚帆起航。

攝影/王慶麗
文丨舒小簡、李亦
文字編輯 | 李亦
圖片編輯?| 鯨魚
地圖編輯 | 孫璐
設計 | 吳玖洋
頭圖攝影?|?楊斌
封圖攝影 |?楊斌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