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林白、劉錚、羅翔、王德威:文學應抓住“此刻”的時代精神 | 202...

?
10:00
?第一問:對這一屆作品的整體感受
?
10:34
?- 鄉(xiāng)村文學的欠缺;
- 和上一輩的代際關系這個話題的欠缺
?
17:57
?- 林老師詩人式的感受
- 今年長篇作品,是對以往的補充
- 粵語寫作
- 下沉的想象力
?
26:05
?- 缺少感時憂國的作品;
- 多是炫學式的寫作,缺少知識分子式的寫作;
- 缺少諷刺調侃的作品
?
36:06
?- 作品中有描寫科幻的,有復古的,但是現(xiàn)實性的作品整體上量的確是比較少的;
- 作品給人的感受經(jīng)常是虛無感和幻滅感。它通常都是對周邊經(jīng)驗的一些主觀式的解讀,但很少能夠跳出這個經(jīng)驗之外,做一些超驗或者客觀的一些追問,所以有的時候讀完一本作品,心情會特別沉重和恍惚,但是你就找不到一個出路,它也沒有給你一個出路,它也不試圖給你一個出路,就感覺我們讀者進入到一個時間的荒野,我們在無盡的漂泊;就像一塊玻璃被打碎了,但每一個碎片化的玻璃又折射了一些碎片化的影像,但是你又很難拼湊一個完整的影像。
?
38:20
?首先,呼應前面幾位老師:
- 呼應梁教授提到的農(nóng)村寫作,它這個問題不只是農(nóng)村寫作的問題,而是對現(xiàn)實或現(xiàn)實主義如何界定的問題,這個在中國大陸文學傳統(tǒng)里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論述,也是一個大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到了2022年似乎有了一個微妙的轉變,但是只有一次文學獎評比我們也很難說明文學創(chuàng)作未來的走向。但是看得出來這一屆的參賽的作者有意無意都在思考,什么是現(xiàn)實,我怎么去界定和描寫這個現(xiàn)實,或者甚至如劉錚先生所說,我怎么去介入這個現(xiàn)實,我要怎么樣去表示我的感時憂國,或誠如夏至清先生所說的,感時憂國也很可能有過猶不及的這樣一種挑戰(zhàn)。
- 這里面有相當有意思的作品,像林白女士說的,讓我們會覺得我要多看一點我很有興趣多知道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但是我可能要呼應大家共同的感受,我們似乎在尋找一種有力氣的陳述,一種有力氣的故事,但是我們這次似乎都覺得有很多作品在技術層面上,或是在想象層面上其實操作得非常精彩,但是似乎缺乏了我們這些非青年的評論者我們向往的一種東西,這是代表我們自己是過時了的呢,還是未來的這些青年作家還沒有達到我們所標志的那個青年的一個理想目標呢?
- 其實這是可以辯論的,就到底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我們是不是在把我們自己的這個世代的一些期望強加于另外一個世代身上,還是我們真的可以說,以我們的閱讀量,以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而言,也許目前這個世代還有一些可以繼續(xù)再增強他們的寫作實力的或創(chuàng)造力的地方。
然后,自己對第一個問題的發(fā)言:
- “懸想”——對于現(xiàn)實,這些小說家還是企圖——也許是打擦邊球、也許是繞道而行——還是企圖想要做一些介入的努力,但是似乎還欠了那么臨門一腳,讓你感覺到他們實際的創(chuàng)作的成就,我們贊嘆之余,仍然覺得意猶未盡。如果擴大對于寫實現(xiàn)實主義的定義的話,那么對于這種懸想式的做法,我們樂見其成。但是似乎在操作上還有可以更精益求精的一個方式。
- 地方或地域文學的傾向——這次呢就發(fā)現(xiàn)南方寫作成為了一個新的可以注意的方向。
- 風土和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的關注,這個部分其實大有可為之處。作者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己的地域,或是集中在自己的傳統(tǒng)的這個鄉(xiāng)土的寫作,那個部分可以更進一步的深耕細掘,需要有一個新的對于環(huán)境的意識,對于生態(tài)的意識的自覺。
- 大與小——在過大和過小之間,怎么擺放我們自己在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寫作的文字這樣的一個位置,這是未來的挑戰(zhàn)。
?
50:41
?第二問:我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些“精致的小說寫作者”,技巧很精致了,想象也很絢麗了,但是它回避或是躲避一些重大的現(xiàn)實的東西。那么此時此刻,文學何為?文學應不應該介入現(xiàn)實,如果需要,怎樣書寫才是真實和深刻,而不是對社會事件的拼抄,要怎么能夠把握時代精神,才不會淪落一種新的庸俗?
?
52:36
?文學是什么呢
——文,文以載道。文如何載道呢?
- 樂觀主義:朝聞道,夕死可矣
- 悲觀主義: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懷疑主義:道可道,非常道
希望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在這三種立場中進行切換,能夠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讓我們不斷去追尋這樣一種道。
——學,學以致用。
- 帶著一顆謙卑的心去探究
?
58:28
?- 年輕人要去把握現(xiàn)實、洞察現(xiàn)實,歷史條件其實是很差的,因為我們你要身處這個時代,你往往很難認識它的。
- 觀念的時代vs思想的時代
- 觀念的時代和思想的時代有太大的區(qū)別。觀念的時代里邊我們需要一種銳度。這個觀念的時代里邊,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維度上有自己一個比較簡單的觀念,然后因為簡單而打開我們的感性,不約束我們的感性。
- 也許我們今天的青年人在做的就是一個時代轉換,用自己的個體生命的種種,苦辣甜酸或是種種浮沉,做出這種個性的個體的這樣一種釋放。
- 當今是個真切的解放。青年的生命本身是往后建設的時候,會有一個偉大的會合,形成一個真的、社會的互相之間的強大的互動,而在當下還比較渙散。
- 所以青年的文學里邊也非常不容易,所以有很多扭巴的東西,要通過這個扭巴而獲得歷史的扭距,推動轉動時代轉換,我想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摸到一塊,然后可能一個活生生的時代就逐漸地被互相感觸到了。
- 什么是觀念的時代vs思想的時代?
- 就像五四,追求新道德、戀愛自由、愛情自由等等,但是這個東西沒有背后的歷史化,即自身中國人并沒有經(jīng)過這么一個系統(tǒng)的形成。所以這個東西其實看起來很新,也確實有歷史驅動力和很大的一個聚眾性,有很迅速的普及性。但實際上,如果從歐洲的歷史來看,他們的思想的發(fā)展是經(jīng)歷漫長的一個時代演化過程的,這個時候這個自由不是“給你的”;觀念的時代里,自由好像是“給你了”,其實你并不擁有,因為你并沒有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真正地自己去把它實踐出來去體會出來,那個時候才有思想,才真正的是有邏輯,有內在的根系的。
- 那么觀念的時代就是有強大的一種新鮮感,但是來了以后其實沒有自己的內生長,其實沒有經(jīng)過漫長的大大的一個社會的變革和歷史的進化形成那種真正的思想肌理的。
- 我們今天充滿著似乎的這種新鮮空氣,但實際上它就是浮立在地表之上的。
- 我們今天的青年變得太快,從四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是吸收了太多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沒消化的過程中。孟子說“盈科而后進”,而我們今天是那個科根本就沒有填,然后就在快速的流動里面嘩的過去了。而這個過程,這思想就失去了。這是個危險的事情,就說一個偉大歷史過程里面其實是個思想過程,但往往因為流速太快的時候,觀念有了,但是思想沒有形成。
?
01:09:51
?- 文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它并不一定說是一個照片式的,它可以通過隱喻的方式,通過寓言的方式,通過科幻的方式。
- 我對年輕人的作品的期待就在這里,誰真正地把握了時代的精神,并且體現(xiàn)到他自己的作品里,那他就是成功了,而我們所推崇的也正是這一類的作品。
- 要把握時代精神這個任務本身并不容易,但是在文學競技場上,不會對青年文學有著另一套標準。期許著!
?
01:16:44
?第三問:對現(xiàn)在青年作者的建議
?
01:17:32
?林老師劃水偷懶了哈哈
?
01:18:01
?- 引用阿甘本,什么是此刻,什么是當代,當代的意思就是the?most?untimely,就是最沒有辦法相應時代的要求。所以對此也許我們就錯過了都不一定,這是可能的,所以我們要預設這種擦肩而過的可能性,這種歷史的偶然性。對于一個比較激進的評論者,他認為那個才是此刻,那個才是當下,那個是無從預知的,我們必須要預留那個空間。
- 舉一個例子,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放在這個評獎現(xiàn)場也可能會被刷下去。
- 作品的價值可能在多年后才能被廣泛挖掘,如劉慈欣在八九十年代寫的《三體》,2000年時新華社記者韓松的《2066年之西行漫記》。
?
01:26:48
?羅老師謙卑表示沒有建議
?
01:27:38
?對新時代的寫法,聰明一點可以做到很妙,敘事技巧上,舉例張悅然、格非、雙雪濤、王占黑、陳春成。
?
01:35:06
?王老師聽到雙雪濤想多發(fā)下言,提到了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遲子建、陳春成。
?
01:38:53
?暢銷的作品,它不僅是作家個人的意念,它有民意基礎,它在某種意義上等于是選出來的作家,代表著一定的時代共性。
?
01:40:15
?最后:對這個獎有什么建議
?
01:40:23
?- 評出來這個獎之后,可以有或是讓他們與青年讀者相互交流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動,希望這方面有一點創(chuàng)新。
?
01:41:15
?- 這個獎是對青年作家來說的一個高地,一種激勵,很好。
?
01:42:26
?- 現(xiàn)在的小說寫作者可以抓住后疫情時代的經(jīng)驗,在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
- 用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表示我詛咒你或者是我希望你不好,真是個有趣的。
?
01:45:16
?- 從“此刻”出發(fā),希望或許一些偉大的作品能夠作為給這個時代的“禮物”,能夠帶領我們走出洞穴。
?
01:46:56
?- 最重要的公民之間相互溝通的方式,以及建立這個社會的秩序和憧憬的方法,就是互相地說故事。說故事是啟動文明的一個開端,我們怎么去看待未來,怎么去回想過去,端賴我們這個世代此時此刻的——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一起來說這個故事、分享這個故事。理想國,從說故事開始。
媒介形式給人的思維帶來的細無聲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看視頻、看字幕和看成段的文字帶給頭腦的思考也是大大不同的,筆記可以細細品味,感謝六位老師帶我們領略思想的光輝,共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