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文學考研知識點(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色彩)

③杜甫詩歌特色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有時代性,取材于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zhàn)事徭役,饑餓貧窮和貧富懸殊。杜詩善于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寫實之作,如名作《麗人行》,反映上層社會的奢淫。
思想方面,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圣”之譽。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并發(fā)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手法方面,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也善于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于景。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fā)議論。
語言方面,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并善于運用民間口語。
體裁方面,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于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chuàng)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煉,為歷代典范之作, 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chuàng)作臻于成熟。他又開創(chuàng)“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④杜甫的后世影響
中、晚唐寫實詩人如張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鶴、曹鄴、皮日休均受杜詩影響。杜甫開創(chuàng)“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民生疾苦,下啟中唐新樂府運動。韓愈詩氣勢雄壯,沉雄博大、奇險生硬、拗折艱澀、喜以文為詩,乃受杜詩影響。李商隱詩濃麗沉郁、氣象高遠、造語精工,亦受杜詩影響。
唐人學杜詩的較少,葉少蘊《石林詩話》說:“唐人學老杜, 唯商隱一人而已?!蓖醢彩喾Q“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杜甫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chuàng)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宋代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后的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
⑤為何杜甫會被稱為“詩史”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在于具有史的認識價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應。寫時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從如此廣網的視野如此頻繁地寫時事。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也可以補史之不足。
杜詩的“詩文”性質,主要的還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實,史實只是提供事件,而杜詩則提供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地生活畫面。
杜詩的詩史性質,決定了它寫作方法的變化。盛唐詩創(chuàng)造玲瓏興象以抒情,杜詩用敘事方法寫時事。詩的敘事方法起源甚早,而大量使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把敘事手法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則是杜甫的創(chuàng)造。
杜詩敘事,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于細部描寫。這些細部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寫走向寫具體事件的片斷,因寫細節(jié)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 它從概括描寫走向具體事件的片段,因寫細節(jié)而更少概括描寫常有的夸張,更多真實感。故事性被沖淡了,生活色彩則得得到極大增強。
杜詩叔事,融入強烈的抒情。多數的敘事詩,他其實是作為抒情詩來寫的。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畫面,而抒發(fā)的是一己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