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興亡象牙白》02
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的皇帝總不是有好有壞,不必刻意美化和遮掩但也有極少數(shù)皇帝,壞到人們不愿再提起。 尼祿?這個名字,我早有關(guān)注,但一到羅馬就被一種好心情所裹卷,生怕被這個名字破壞掉,因此一直避諱著。 今天去斗獸場,聽說前面就是尼祿 “金宮”遺址,心想終于沒有避開。我以前關(guān)注他,與講課有關(guān)。我講授的《觀眾審美心理學》里有一個艱深的課題:尼祿在日常生活中殺人不眨眼,一到劇場里看悲劇卻感動得流淚不止,這是為什么?人們很容易猜測是以虛情假意欺騙民眾,但他的至高地位否定了他有欺騙的必要。這個課題關(guān)及人類深層心理結(jié)構(gòu)的探索,我的歷屆學生都不會忘記。 說尼祿殺人不眨眼,實在是說輕了,因為這會把他混同于一般的暴君。他殺的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妻子、弟弟和老師,聽起來簡直毛骨悚然。 當然這種殺戮與宮闈陰謀有關(guān),例如他的母親確實也不是什么好人,我們且不去細論;讓我憤怒的是,公元六十四年一場連續(xù)多日的大火把羅馬城大半燒掉,這個皇帝居然欣喜地觀賞,還對著大火放聲高唱?;馂倪^后為了抑制民憤,胡亂捕了一些“嫌疑犯”處死,而處死的手段又殘忍得讓人不知如何轉(zhuǎn)述。例如把那些“嫌疑犯”當作“活火炬”慢慢點燃,或蒙上獸皮讓群犬一點點撕裂。 這樣一個人,居然迷醉希臘文化,迷醉到忍不住要親自登臺表演。甚至,當他發(fā)現(xiàn)羅馬人對他的表演不夠推崇,居然花了一年時間在希臘從事專業(yè)演出!一個人的藝術(shù)和人品很可能完全是兩回事,尼祿就是一個極端化的例子。 如果說,一個國家最大的災難莫過于人格災難,那么,尼祿十余年的統(tǒng)治也像那年在他眼前燃燒的大火,對羅馬的損害非常嚴重。人們由此產(chǎn)生的對于羅馬的幻滅感、碎裂感、虛假感,無異于局部的國破家亡。驚人的光輝和驚人的無恥同根而生,濃烈的芬芳和濃烈的惡臭相鄰而居。尼祿使羅馬有了自己的陰影。所幸的是,不是尼祿消化了羅馬,而是羅馬消化了尼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