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聊」媚外和儀式感


昨晚躺床上無事刷頭條,無意間點開一個UP主在日本的吃播,視頻中對某家店的天婦羅贊不絕口,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吃有一種很唯美的儀式感,并看到底下的評論對天婦羅交口稱贊,又順便踩了下國內(nèi)炸串用的劣質油,炸串反復用好久也不換。

拋開炸油反復使用的健康理論和成本因素,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祖先勤儉節(jié)約這四個字的烙印,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我們DNA里,離大饑荒時期剛剛過了半個多世紀,饑餓感還沒有在我們身上完全褪去。就拿我家來說,炸完肉再炸魚,然后過濾過濾再炸魚,直到油體渾濁才舍得倒掉。
而日本炸天婦羅的油是精煉棉籽油,成本比我們的花生油要低(非精煉棉籽油是有毒的)。
這樣用一兩次就倒掉,真是極大的浪費。
不由想起十幾年前在一家日企上班,一幫歧視中國人的小日本非常傲慢,但對食堂中國師傅做的酥肉和紅燒肉愛到發(fā)狂,讓食堂師傅每頓都做,其中就說酥肉比天婦羅好吃多了。
一開始師傅做這兩個菜是用小灶,而車間工人吃飯時間早,等小日本趕到食堂,這倆菜總是被搶光了,后來食堂師傅索性用大鍋做,味道比小灶就差遠了,再后來小日本就覺得索然無味了。


我想說的是,異國風情的菜開始吃總是好的,沒必要這么的驚艷和厚此薄彼,天天山珍海味也會味同嚼蠟。
儀式感固然重要,但辯證法告訴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吃飯是為了滿足味蕾和口腹之欲的,玩出太多的花兒來,久之也會厭倦。
我覺得在這么逼仄的環(huán)境里,看著廚師搗鼓半天弄出這點油炸玩意兒來,沒覺得好到哪里去,乍看群英薈萃,實質是蘿卜開會。
李敖也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日本茶道,非原話,說費那么半天勁鼓搗出一盅子茶來,倒進嘴里還沒到喉嚨就在舌苔上蒸發(fā)了,完全誤解了喝茶的本質,屬于本末倒置。

還不如在八月暖風熏烤,熱汗泗流的傍晚,跟好基友在炸串攤旁,馬扎子坐下,要一杯扎啤,扎啤杯外面凝著水霧,一會兒老板上了一盤用家傳地溝油炸的,外焦里脆的炸串,你端起杯子咕嘟咕嘟一飲而盡,然后目光呆滯的打一個響亮的嗝兒。


這才有滿滿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