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守宮的科普(第一篇):《睫角守宮》

睫角守宮:


中文名:睫角守宮
拉丁學名:Rhacodactylus ciliatus
別名:睫角壁虎、睫毛壁虎、睫角
目:蜥蜴目
科:壁虎科
屬:睫角守宮屬
種:睫角守宮
棲息地:熱帶雨林
原產(chǎn)地:新喀里多尼亞、格朗特爾島(東南部熱帶雨林)
溫度:20~28度(可以29度)
濕度:68~80%(可以高一點,86%)

品種介紹:
睫角守宮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新喀里多尼亞的主要島嶼格朗特爾島的東南部熱帶雨林,但是睫角守宮生活在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一種在松樹島上,一種在新喀里多尼亞的格朗特爾島上。
白天在森林地面附近的茂密植被中休息,那里天氣涼爽,陽光較少。
晚上,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灌木叢和樹冠的下部覓食,很少在離森林地面3米以上的地方活動。
品種樣貌:
它們具有相對較大的三角形頭部,頭部兩側(cè)有兩個大眼睛和兩個相對較大的耳孔。膚色有淺棕褐色、桃紅色或紅棕色,顆粒狀鱗片覆蓋在身體表面。具有中等厚度,柔軟的尾巴。
在眼球的環(huán)形皮膚上,長有十數(shù)根向上挺立的皮刺,是睫角守宮的睫毛。
擁有短小的四肢,腳掌底下長滿數(shù)不清的剛毛,能牢牢吸附住與腳掌相接的各種物體表面,這些墊可以讓它們在非常光滑的垂直表面上行走,在爬樹時尤為重要。
缺乏眼瞼,尾巴斷了就不能重新生長。

這些睫毛主要用于防止灰塵和其他顆粒。帶有尖角的皮刺迎風而立,仿佛在昭示自身的威嚴。睫角守宮的睫毛并不局限在眼部,自雙眼開始的兩排短小皮刺,向后隆起并延伸到頭頸相接處,跨越整個背部,直至與尾巴相交的地方才告結(jié)束。就像其他蜥蜴的背冠那樣,這兩排“睫毛”貫穿了它們的全身。

習性:
它們極擅跳躍,并有著良好的夜視能力。白天蟄伏在樹枝上聽著鳥叫、睡著懶覺,度過一段悠閑自由的時光。
夜晚則出沒于熱帶雨林中通常不高于3米的樹冠層間,從樹枝到樹枝間短距離跳躍,并且可以使用腳上的粘性墊和粘合劑粘貼樹枝,輕松地抓住樹枝。尋找食物。飲水覓食。
雜食性動物,以小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攝食水果和花蜜等物補充身體所需的其他養(yǎng)分。
白天往往會隱藏在茂密的植被中,半樹棲,非常敏捷并隱身。

品系:
野生的睫角守宮有三種顏色變形:
純色(無花紋)、虎紋和白色流蘇型。
純色的睫角守宮或多或少具有醒目的顏色,從黃色、綠色、棕色、紅色到灰色,并且在背部呈現(xiàn)非常微弱或無圖案。
虎紋睫角守宮有淺色的底色,深深的對比條紋和腹部的圖案。
白色流蘇的睫角守宮的特點是全部或部分鈣質(zhì)頂部呈白色或黃色。
除了這三種模式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變異在圈養(yǎng)育種的個體中是不同的,但在野外沒有發(fā)現(xiàn)。

種群現(xiàn)狀:
雖然該物種經(jīng)人工培育繁殖數(shù)量和品種繁多。但野外自然種群分布范圍狹窄有限,會發(fā)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布。
適度數(shù)量少,并有在其分布范圍內(nèi)不斷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游影響、道路發(fā)展,致使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

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部分品種是保育品種,(瀕危野生動物名錄)中。大家可以查閱資料:
(點擊進入)官方網(wǎng)站:查詢??資料??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1911/t20191111_524091.html

飼養(yǎng)方式:
(1):溫度和濕度:(上面已寫明)
(2):飼料:蟋蟀、面包蟲、櫻桃蟑螂等, 成體一周喂3-4次,另外也可以喂食果泥。 鈣粉可以每周喂1-2次,幼體則可增加為3-4次。 維他命可以每1-2周喂食一次?;旌显诠嘀形故匙顬榉奖恪K愂澄锏谋戎乜梢愿哂诶ハx10-20%。每天至少噴水一次以增加濕度及提供飲水,也可以放置小水盆供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