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宰相頭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樣的官職?
對于了解唐朝歷史的朋友們來說,“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定不是陌生詞匯。從唐朝貞觀年間開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頭銜。到了北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更是成為首相。那么唐朝的宰相頭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樣的官職呢?本鬼接下來說說一家之言。

在中國政治制度發(fā)展史上,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就有里程碑性質(zhì)的重大影響?!叭 敝傅氖侵袝?、門下省、尚書省,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文件,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三省六部制”可以算是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朝廷的決策失誤。

但“三省制”有一個缺點:三省分別位于彼此不相鄰的不同地點,這導(dǎo)致一份文件從起草到生效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主要是中書省與門下省之間經(jīng)常扯皮),降低了朝政運轉(zhuǎn)的效率。而對于中央集權(quán)的朝代來說,提高效率是剛需。而唐太宗想出來的解決方法就是建立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只是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左右仆射)召開臨時碰頭會的房間,不是權(quán)力機構(gòu)。唐太宗將政事堂會議從臨時性碰頭會改為包括三省長官在內(nèi)的宰相常務(wù)會議和日常辦公地,以此提高三省的效率。這樣一來,政事堂就成為凌駕于三省之上的權(quán)力機構(gòu)。

因為設(shè)立政事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決中書省與門下省之間的扯皮,所以政事堂一般設(shè)在中書省或門下?。ㄌ浦凶跁r期固定在中書?。V袝詈烷T下侍中則成為政事堂會議的固定成員。除了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包括尚書左右仆射在內(nèi)的其他官員必須靠加銜才能參加會議。

因為政事堂是高于三省的宰相委員會,所以能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可以被視為宰相,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是首席和次席。唐朝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加銜一般有“參知政事”、“參豫朝政”、“同中書門下三品”等等。其中權(quán)限和影響力最大的政事堂加銜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同中書門下”指的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地位相等,“平章事”則指的是主持工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意思就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起主持政事堂工作。因為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是政事堂首席和次席,所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成為僅次于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的政事堂成員。

正因如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唐朝政事堂加銜中權(quán)限最大,可謂第三宰相。在特殊情況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甚至能壓過門下侍中?!鞍彩分畞y”后,隨著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逐漸變成虛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實際上的首席宰相,北宋時期成為正式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