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孫思邈的中風論
前人論中風,一般認為,唐宋以前主外風,金元以后主內風。至于王履,并將中風分為兩類——真中、類中,"因于風者,真中風也;因于火、因于氣、因于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醫(yī)經溯洄集》)。這些說法,向為臨床所沿用,但溫習一下孫思邈的所論,并非盡然,而且舊章見新義,頗多啟發(fā),能為臨床工作拓寬思路。
???孫氏論中風,淵源于《素問·風論》。如《千金要方》卷八及《千金翼方》卷十六、十七所論,均有獨到見解,茲擇要討論如下。
???
?一、關于中風的病因問題
???孫氏認為,風邪為病,是風氣“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邪氣郁結,以致榮衛(wèi)氣血阻滯,內至五臟六腑,氣機不通,郁極乃發(fā);同時,“風者,善行而數變”因此就顯出它的卒急性和多變性。郁之極,變至數,所以形成中風病的暴病暴死。其變化規(guī)律,孫氏突出了兩句話,即“因人動靜,乃變其性。”其所謂“動靜”:①發(fā)病時的環(huán)境,影響病情的變化,有風而遇寒,則病從寒化,如果遇熱,則又從熱化。②再看素質,亦影響病變的發(fā)展,如陽盛之體。則陽實而不得汗出,多為實證;陰盛之人,又陽虛而汗自
出,多為虛證。③再如體型,亦往往使邪正互為轉化,如人肥肉厚,則風難泄而為熱中;人瘦肉薄,又易汗泄而為寒中。④更辨虎實,如體虛腠理開的,則內外皆為寒證;體實腠理閉的,又風內伏而為熱悶。如此等等,其變化就有寒熱虛實,表里陰陽的各種差別,不能等同于一般疾病看待,更不是一成不變。但有兩點又是病情變化的關鍵,即一個是風,一個是體質,邪與正兩方面勝負盛衰,決定著病情的發(fā)展變化?!秲冉洝冯m云:“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這個“風氣”,從《風論》尋繹,就包含了后世所謂的外風與內風。
????
二、關于中風的病理變化及其治則
???孫氏指出,中風病情變化很多,但執(zhí)其要點,風之傷人,或為寒中,或為熱中,這是最常見的。而且“凡中風者,多由熱起”(《千金翼方》)。所以“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尋之即用,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也。湯酒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fā)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后之學者,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千金要方》)。從此可知、孫氏認為,中風病雖然有寒有熱,但
強調“多由熱起”,應該從火立論。
這種見解,頗屬創(chuàng)新,但以往每為人們所忽略。固然劉河間之主火論,影響很大,但這里早已開其先河了,不能數典忘祖。孫氏并且批評后學,不能分別寒熱,不能細識方意,確是有感之言,反映他對當時盛行的風冷之說,頗持異議,而主張有寒有熱,風從火出。
???至于中風的傳變,亦與一般外感不同,大都是“
先入陰,后入陽
”,
屬于直中病情
,這與臨床所見相符,
為先見卒中,神識昏蒙,而后出現僵直,抽搐,偏廢,?痱等癥。
即是
先里后表,先臟腑病,然后肢體亦隨之而廢
的病情。這種見解,亦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根據這些變化、“治之當先補于陰,后瀉于陽?!币嗉聪戎纹淅?,后治其外;或先與扶正,而后祛邪(即原文“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之義)。但此病為郁極乃發(fā)、則解郁通氣,尤為先著。孫氏舉例,如用汗法,即是宣散郁結,開通氣機的,所以“
發(fā)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以上引文均見“風懿”條)。從此可知,中風救治,當以氣機能否宣通來判斷預后吉兇。假如臟腑邪實而需用泄熱通下的,亦是解郁結,通氣機,其效應如何,觀察亦是如何,
大便通而熱泄者生,否則死。
???三、治療規(guī)律的探討
???孫氏治療中風,從理論指導實踐,頗有規(guī)律可尋,從其所用的方藥看,大致有三種類別。即如續(xù)命湯類,以祛風救逆為主;如地黃煎類,以泄熱解郁為主;如竹瀝湯類,是以瀉火熄風為主的(不包括臟腑門中治風方藥)。
???1.
續(xù)命湯類
?共有九方,如小續(xù)命湯三方、大續(xù)命湯三方、西州續(xù)命湯、續(xù)命煮散、大續(xù)命散等,其中以小續(xù)命。湯、大續(xù)命湯為基本方。小續(xù)命湯的基本用藥是:人參,附子、麻黃、桂心、甘草、杏仁、芍藥、生姜、川芎、防己。黃芩。其配伍是:
以參、附益氣救逆,
先治其里
;
桂枝麻黃各半,通陽解散,
以治在表之郁結
;川芎、防風、防己
祛風通絡
等等。但總的功用,還是屬于發(fā)汗。對中風直中之證,“氣之與血并走于上,則為大厥”的,是引邪外出,從而調和榮衛(wèi),宣通氣血,使表氣通面里氣亦和。
???桂枝麻黃各半湯,首見于《傷寒論》,是治太陽病,邪氣怫郁在表,不能得汗,面有赤色的。中風初起,亦多面赤身熱,項強足冷,表實尤汗,一派陽氣怫郁在表的證候。盡管兩者為病不同,但證候是近似的,可以異病同治。特別劉河間對此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大大闡發(fā)了孫氏的所論,曾謂大凡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郁在表,
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使榮衛(wèi)宣通而愈。
其藥麻黃、桂枝,以寒藥佐之尤良(《原病式》火類暴病暴死條);并且提出六經續(xù)命湯。(《保命集》)。
???小續(xù)命湯方后尚云“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則其和榮顧陰之功,尤為可佳。所以歷唐宋金元,應用不衰。直至當代名醫(yī),如趙錫武、朱卓夫等,仍在臨床上取得很好療效。但他對救急用發(fā)汗法,又是有獨到經驗的,一經確認,即放量運用,爭取效機,頗值得研究,另文闡釋。
???至于大續(xù)命湯,是在小續(xù)命湯基礎上,加用石膏,荊瀝、獨活、葛根、茯苓等,其清熱化痰之功,較前方為強。
???2.
地黃煎類
?亦有五方,如地黃煎二方、治積熱風方。治心風虛熱方、治虛熱恍惚方。以地黃煎用藥為例,配伍有以下幾個方面:
用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天門冬等,
涼血養(yǎng)陰,以治其本;
梔子、大黃,
瀉火泄熱,急救其標;
荊瀝竹瀝,
清其痰火
;
人參、茯苓,
寧心安神。
總之,是以心肝為重點,痰火為主攻,解郁通腑,暢達氣機,可以看作是一化湯的祖法,而更顯出孫氏主火論的用藥特色,更全面,更有效。其他諸方,尚有
麥冬、玉竹、芍藥之類養(yǎng)陰;有石膏、黃芩、生葛、豆豉等清熱解郁;牛黃、羚羊、龍齒、鐵精等熄風鎮(zhèn)驚;丹參、澤瀉、干藍等瀉心肝之火。
如此用藥,與前一類方比較,另有特點。這種方法,幾乎概括了后世類中
之治的各個方面,而孫思邈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大有成就了,無形中把這些用藥成就,從歷史上推前五六百年,真是使人欽服。
???3.
竹瀝湯類
方劑 共右九方,總按病情發(fā)展順序為治的,功效以瀉火熄風為主。九首方劑的排列,亦是根據熱盛生風的病情、用藥次第、標本緩急而定的,首如
竹瀝湯,以竹瀝、牛藥汁、牛姜汁
為方,
瀉火以熄風,滑痰以通絡。
明顯是一個急則治標的救急方法。孫氏所謂“患熱風者,剛此制其熱毒”。服后似有好轉,
繼以第二方,小續(xù)命湯加味方(即于原方加竹泐、葛汁、羚羊角、石膏)
,在小續(xù)命湯的片礎上,加強了清火熄風之力。第二方是得效以后的減味方(第一方減去葛汁、生姜、附子、人參、甘草、杏仁、芍藥。黃芩、石膏;加升麻),小其制以鞏固療效?!叭粑闯保f明此藥嫌輕,不能敵其邪,冉回頭接服第二方,加重劑量以控制之。藥后“得差訖”,邪氣漸去,急固其本,兼除余風、改用“除余風方”,用藥從心肝脾腎全面考慮,培本以熄風。但“患風人多熱”,不能因病差而稍有忽略,“常宜服制瀝方,以荊瀝、竹瀝、生姜汁為劑,是在調理治本同時,兼顧其標??梢妼O氏深切了解此病的多變性和易反復,不敢稍有松懈,最后用獨活煮散"與五補丸",是在病情好轉以后,調治標本兩套方法,前者作為散劑,堅持平時治療;后者作為丸劑,緩以平調,徐圖恢復,但仍加上“除熱方”的名稱,反復叮囑,以示對病根的驚惕,念念不忘,還一點值得注意,即在控制病情和善后調理,孫氏還提出了幾張人復方,用藥達…三十味,這是他的獨到經驗:嘗云:“卡處方者,常須注意,重復用藥,藥乃有力,若學古人,徒自誤耳”(見序例處方)。這亦是《千金方》的特色之一。這種規(guī)
范,全面考慮,重點突出,在今天來講,仍然有其現實意義,可以溫故而知新。
???此外,對于中風病的后遺癥處理,孫氏亦富有成就,在《千金方》等兩書中,收集了很多資料,如排風湯、大八風湯、八風散、小八風散、金牙酒、巒夷酒,魯王酒,魯公酒、菊花酒、杜仲酒等;還有按照下臟主證立方的,如肝虛寒,心氣虛,心虛寒風,脾虛寒,肺寒虛傷,腎寒虛等方。還有按照劑型分治的,如諸酒、諸散、諸膏、諸湯、諸圓(丸)等等,尚有針灸按摩,單方草藥,豐富多彩,方法周備。經后世臨床反復證明,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等,對中風后遺癥有較好療效,而孫氏早有類同以至超越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的方法,因此,應注意發(fā)掘和提高。
???最后,孫氏還諄諄告誠:“用此方差后,仍須將慎,……當須絕于思慮,省于言語,為于無事,乃可永愈,若還同俗類,名利是務,財色為心者,幸勿苦事醫(yī)藥,徒勞為療耳,宜于此善以意推之”(《千金翼方》)。此言極是,慎之慎之!
???中醫(yī)所講之中風,范圍較廣,證候復雜(概括了西醫(yī)學的四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和部分中樞性癱瘓病,部分周圍神經病變等),所以前人辨證論治,提出了很多見解及各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后輩遵循引用,只要辨證清楚,用之得當,皆能有效,不可偏廢。尤其如孫思邈之所論,凡中風者,多由熱起,治之或清火以熄風,或解郁以理氣,或養(yǎng)陰以配陽、或安神以鎮(zhèn)驚等等,均為臨床所常用。
???附方:①除余風方:人參、麻黃、桂心、生姜、芍藥、川芎、防風、黃芩、石膏、羚羊角、升麻、白術、獨活、秦艽、黃芪、茯神、遠志、石斛、牛膝、丹參、厚樸、
五加皮、地骨皮、橘皮、地黃、檳榔、藁本、杜仲、犀角(現用水牛角代之)、苡仁。
???②獨活煮散:葛根、人參、桂心、甘草、芍藥、防風、防己、石膏、羚羊角、白術、獨活、茯苓、當歸、麥冬、磁石。
???③五補丸:干姜、牛姜屑、人參、附子、桂心、甘草、芍藥、川芎、防風、防己,黃芩、石膏、羚羊角、升麻,白術、獨活、秦艽、黃芪、茯神、石斛、牛膝、丹參、天冬、五加皮、地骨皮、地黃、淮山藥、寒水石、麥冬、從蓉、食茱萸、甘菊花。
本文節(jié)選自《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丁光迪》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與方劑都是為中醫(yī)同仁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yè)人士請勿私自試藥,否則后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