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回應”=“摧毀我”?

在讀初中的時候經常被同學嘲笑欺負,老師對我也很冷漠,回到家的時候我和我爸媽講了這些事情,但是他們都沒理我。后來被欺負的時候就不想和他們說了,選擇了自己默默忍受。
每當想起我的初中生活,我就感覺到很絕望。目前和父母的關系很很差,基本沒有語言交流了,甚至害怕和他們面對面?,F在我們的交流方式基本上也就是爭吵摔東西,我很想去說但是我發(fā)現我已經失去了表達的能力了
說些什么呢?說了又能怎么樣呢?
——來訪者
武志紅在他的《巨嬰國》中講過一個來訪者的例子:
無論在什么場合里他都非常的緊張,他總是會覺得別人都對他所說的話不感興趣。
經過長期的咨詢,發(fā)現他和他媽媽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在溝通上,但是他的問題不在于他和他媽媽不溝通,恰恰相反,來訪者幾乎每天回家都會和媽媽從晚上7點聊到10點,而且這個聊天習慣堅持了很多年。
但是在他們溝通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就是他和他媽媽說話時候,他媽媽總是只給他一個側臉,她的臉永遠是對著前方,雖然在聽,也有回應,但是給他的感覺從來都是心不在焉的,長此以往,這讓他懷疑是他講的事情很沒有意思,媽媽不喜歡,甚至覺得媽媽根本就不愛他。

不被回應——我讓人無聊了?
就像武志紅老師書中的例子表述的那樣:
在和媽媽的交流中長期覺得自己不被回應,漸漸就會不自覺地懷疑媽媽是不是對自己說的話不感興趣,自己說的話是不是很枯燥,進而去懷疑其他的人是不是也會這樣子覺得。
試想一下這樣的一個場景:你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當你和對方說完之后,對方回復了那么一句“你剛才在說什么”?
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可能并不奇怪,但是重復幾次之后,你可能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講的內容太枯燥無味了?我是不是一個不令人興趣的人?那我到底該講什么?講什么好像都不對的樣子。
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并不只是你自己的問題,還有一種情況,你的對象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有時候并不是你的話題太無聊,而是別人根本沒有用心地去聽你所說的,沒有對你傳達的信息進行很好的回應,進而導致了你開始自我懷疑。所以先不要去懷疑自己講的內容別人是否感興趣,或者別人對自己是不是不感興趣。你能夠去開口說自己想說的,已經是最大的進步了。
不被回應——不被注意到的人
有的人在集體或者人群中很難被注意到。為什么會這樣呢?
不被回應的經歷很容易讓人自我懷疑。比方上一點說到的會去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容易讓別人無聊的人。最后會秉持著少說少錯,少做少錯的原則,在一些公開的場合一些活動中默默地隱匿自己,盡量不去出現、不去出頭、不去成為領導者。久而久之你習慣了這種隱匿的狀態(tài),別人也習慣了不去注意到你。
不被回應——他(她)真的愛我嗎?
在親子關系中,如果父母不能對自己的孩子的一些行為言語做出很好的回應,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去質疑自己的父母真的關心自己嗎?真的愛自己嗎?
情侶關系中也是一樣。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一方發(fā)了很多信息,然后另一方沒有回復,那么發(fā)消息的人就會開始懷疑他(她)到底還愛不愛我,為什么那么久了還不回復,還能好好當一對恩愛的情侶嗎?當然這里面也涉及到內心安全感的問題,這里就不贅述了。
不被回應會讓人覺得自己是被忽視的,進而去懷疑雙方的關系。尤其當這個人還是和你很親密的人,這種被忽視的感覺會更加強烈,曾奇峰曾經說過“邊界越模糊,越容易受傷”。
不被回應——世界奔潰了
不被回應進而懷疑自己是一個能夠讓別人感到無聊的人,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被人喜歡,慢慢地減少自己在人群中存在感,最后封鎖內心,不想去接觸任何人,躲進自己的世界里面。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錯誤的認知:只有自己是不會傷害自己的,別人是危險的,也只有一個人的世界才是安全的。
外國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當嬰兒想要和媽媽溝通的時候,媽媽假裝不回應,最后嬰兒崩潰大哭了,這時候媽媽上前去擁抱,嬰兒就停止了哭泣,開始笑起來了。相對于嬰兒,成人的心理承受程度會比較高,但是在經過長期的不被回應,他也會自我懷疑。感受不到愛,也許你選擇躲進自己的世界中,但是再堅固的世界,最后也是會崩坍的。

當你有一天不被回應了該怎么辦?
1、 不要去懷疑自己
2、 學會去回應別人
3、 學會去愛自己
4、 不要去懷疑你與別人的關系
5、 不要采取極端的方式
6、 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7、 溝通很重要,心平氣和的溝通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