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盂蘭盆會
?????? 試問禪關(guān),參求無數(shù),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
?????? 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曹溪路險,鷲嶺云深,此處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裊,那時節(jié),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
?????? 這是西游記中一首講參禪的詞,原文出自元朝全真教龍門教派道士彭致中,采集古今各類修真歌辭編集而成的《鳴鶴馀音》,后被編入明正統(tǒng)年間《正統(tǒng)道藏》。
?????? 原文為:
?????? 試問禪關(guān),參求無數(shù),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梁,迷了幾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悟時超、十地三乘,疑滯四生六道。誰聽得、絕想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曹溪路險,鷲嶺云深,此處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裊。免葛藤叢裹,老婆游子,夢魂顛倒。
?????? 這首詞講的是,參禪悟真道路坎坷,不知道多少人終究只是虛耗年月,待到悟時,好似杜鵑鳥一聲清啼,春滿世界。
?
佛要渡人
??????? 話說安天大會結(jié)束后,如來回到西天先對眾人說了這么一句話:我以——
???????? 甚深般若,遍觀三界。根本性原,畢竟寂滅。同虛空相,一無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 這句話前面幾句來自《大般涅槃經(jīng)》,經(jīng)云: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 《涅槃經(jīng)》是大乘佛法中最為根本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中國禪宗思想的兩大源頭之一。主要敘述的是佛陀入般涅槃前三個月間的游行教化,以及入滅后八國分得舍利供養(yǎng)。這里的涅槃指的是一種大解脫的境界。此寂靜涅槃的大禪定境界擁有“常樂我凈”四德:
1.?????? 不生不滅是常德: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能悟到本來面目,證得法身,勘破無常就是常德。
2.?????? 不受內(nèi)患是樂德:人生世間種種,苦多樂少,紅塵里處處是牽絆負(fù)擔(dān),證道真境界時,心中法喜流露,無苦常樂,便是樂德。
3.?????? 離妄得真是我德:世間無常,一切種種相具是虛妄,凡人每分每秒無不受到內(nèi)心妄念牽引,求一刻清凈而不得,解脫后,證悟到了真我,得大自在,便是我德。
4.?????? 超脫迷惑是凈德:證悟成佛后,能超脫迷惑,離開無明妄想,雖然仍在娑婆世界萬丈紅塵中,卻似出淤泥之蓮花,清凈超脫,不染一塵,此是凈德。
??????? 前面提到過《金剛經(jīng)》,這是佛法般若部的總綱,談的是“空性”的智慧,此為禪宗思想源頭之一,六祖慧能法師就是聽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
?????? 大乘佛法的發(fā)展,有一個由“空”到“有”的過程。而《涅槃經(jīng)》講的就是這個“妙有”,特別強調(diào):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金剛經(jīng)的“空”,和涅槃經(jīng)的“有”,并非是對立的,而是一脈相承的,此既是所謂“真空生妙有”,明白了般若的“空”的智慧,便能領(lǐng)悟到涅槃“有”的奧妙,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使佛法成為圓滿的體系。般若、涅槃,共同構(gòu)成中國禪宗思想兩大源頭。
?????? “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闭f的是,悟空成了猴子,就有了“相”,就有了“名”,便也有了生死寂滅。
?????? 悟到“空”了,降伏了“心”,得寂靜涅槃之清凈境界;悟既是斗戰(zhàn)勝佛,不悟既是妖猴,二者本是一體,只在能否了悟解脫;可“心”本來清凈,又何須降伏呢,悟空誕生之初本就“無性”,不嗔不惱,所以不可以執(zhí)著于“降伏”,否則只是“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
?????? 這簡單一句話,說的是悟空的真相,說的也是佛法涅槃的真諦。
?????? 這句話聽不聽得懂且不管,至少這說明,如來悟了。
?????? 這不是廢話嘛,如來不悟,誰還能悟,那還取什么經(jīng)。
?????? 可眾生沒悟,不但眾生沒悟,就連如來身邊的那些菩薩金剛都沒能悟到如來的地步。如來說完這句話,一幫人圍上來還接著問:“鬧天宮攪亂蟠桃者,何也?”
?????? 于是如來又把上一回目的故事講了一遍,于是“大眾聽言喜悅,極口稱揚。謝罷,各分班而退,各執(zhí)乃事,共樂天真?!?/p>
?????? 回來后,如來先說了,可大家沒聽懂還圍了上來問,我佛慈悲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大家這才開心地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 這一開心就是五百年,此日佛祖召集大家,要開會——盂蘭盆會。
??????? “盂蘭盆”是梵語,譯為“解倒懸”,好像倒著身掛起來的人,寓意:極苦,如今解開來,令其自由自在。
?????? 盂蘭盆會是佛教重大節(jié)日之一,一般為每年七月間,七月十五是頂峰,為供養(yǎng)三寶,解救亡去先人的法會。此外,道教也有中元普渡,超度亡魂的盛典。
?????? 《盂蘭盆經(jīng)》記載,佛祖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運用天眼通觀察三界六道,看到母親因造惡業(yè)墮在餓鬼道受苦。餓鬼們四肢羸弱皮包骨頭,頭大腹鼓喉嚨尖細(xì),饑餓難耐卻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手持缽飯給母親食用,然而其母因以惡業(yè)受報的緣故,飯食還沒入口,就全部變成火炭。
??????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竟然對此束手無策,他轉(zhuǎn)而去向佛陀尋求拯救母親的方法。佛陀說,你不要以為你的神通很厲害,娑婆世界眾生造業(yè)積惡,罪根深重,非是大福德因緣之力不能救脫。
?????? 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日眾僧結(jié)夏安居結(jié)束日,以百味飲食、床敷臥具,放置于盆中,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以此功德,能使現(xiàn)在父母壽命增長,遠(yuǎn)離苦惱病痛,乃至之前七世往生父母得以脫離餓鬼道,轉(zhuǎn)生人道天道中,享受福樂。
?????? 這便是盂蘭盆會的由來。需要說明的是,印度天氣炎熱,故僧團(tuán)有在夏日不出門避暑的習(xí)俗,據(jù)傳七月十五為結(jié)束的日期。
??????? 六道: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貪嗔癡三毒中,貪念深厚者,大多落入餓鬼道。
?????? 盂蘭盆會,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孝道十分契合,是大眾借助佛法,報孝雙親慈愛養(yǎng)育恩情的法會。歷史上,南北朝梁武帝時代,盂蘭盆法會開始在中國興起,到唐朝時期,法會活動盛況空前,甚至官方也加入了進(jìn)來,成為了一個官民共樂的盛典。
?????? 然則法會針對的,多是鬼道眾生,佛祖把猴子壓在五行山下,怎么突然冒出了個盂蘭盆會,這是要救哪個鬼?
?
神仙妖怪?是人是鬼?
?????? 如來是這么說的: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jīng),可以勸人為善。
?????? 三藏真經(jīng):《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jīng)》一藏,度鬼。
?????? 如來給了觀音菩薩五件法寶,其中便有九環(huán)錫杖。發(fā)誓地獄不空永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就一手明珠,一手錫杖。稱贊偈云:“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p>
?????? 后文李世民游地府時,有個崔判官勸他說:“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后代綿長,江山永固。”
?????? 可見西游世界中,南贍部洲者“貪心”熾盛,陰間冤魂餓鬼無數(shù),不僅攪鬧的皇帝睡不好,還可能擾亂人間太平。
?????? 唐僧取得經(jīng),其實是為了超度亡魂,為了江山永固。
?????? 這其實是個隱喻,因為人間如煉獄,眾生似餓鬼。
?????? 西游這本書并非全是浪漫主義的神魔故事,字里行間都在寫這個更為魔幻的現(xiàn)實世界。
?
?????? 盂蘭盆會上,“如來微開善口,敷演大法,宣揚正果,講的是三乘妙典,五蘊楞嚴(yán)?!狈鹱嬷v的乃是《楞嚴(yán)經(jīng)》,這本經(jīng)書被譽為:經(jīng)中之王。包含禪、凈、律、密四家宗派的思想,比喻精巧,說理細(xì)致,素有佛法百科全書的美譽,是通往佛法世界的重要門戶。古人曾說:“自從一讀楞嚴(yán)后,不看人間糟粕書!”但此經(jīng)晦澀難懂,歷史上真能通曉此經(jīng)的寥寥無幾。
?????? 在這里,《楞嚴(yán)經(jīng)》就代表佛法,包羅萬象,絕密精深,并不是隨便就能通曉的。
?????? 聽完講法,說起東土傳法之事,觀音菩薩再次登場。原來是觀世音菩薩,為了避李世民的諱,變?yōu)橛^音菩薩。但菩薩不但不生氣,還幫著李世民,處處護(hù)著他的取經(jīng)人,以便讓佛法傳入東土大唐。
?????? 菩薩領(lǐng)了法旨,沿途往東而去,遇到了沙悟凈,豬悟能,小白龍,孫悟空。因小白龍沒有法名,不算正規(guī)弟子,暫且不論。先看三藏法師未來的三個徒弟,他們?nèi)齻€犯的錯誤由小到大,受的懲罰卻由大到?。?/p>
?????? 沙悟凈,“我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卷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余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p>
?????? 打了一個杯子,被打了八百,每七日被飛劍穿心百余下。
?????? 豬悟能,“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帥。只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
?????? 調(diào)戲天庭一姐,被打了兩千錘。
?????? 孫悟空,大鬧天宮,要搶玉帝的位置,被壓在五行山下,“饑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還有神仙管吃喝。
?
?????? 下屆后,他們的兇惡程度由高到低:
?????? 沙悟凈,“我在此間吃人無數(shù),向來有幾次取經(jīng)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jīng)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這去,但恐取經(jīng)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
?????? 吃人,以及取經(jīng)人。
?????? 豬悟能,“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fēng)!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
?????? 吃人度日。
?????? 孫悟空,書中借由一個住在五行山的老者之口說道:“是有,是有。我曾記得祖公公說,此山乃從天降下,就壓了一個神猴。只到如今,你才脫體。我那小時見你,是你頭上有草,臉上有泥,還不怕你。如今臉上無了泥,頭上無了草,卻象瘦了些,腰間又苫了一塊大虎皮,與鬼怪能差多少?”
?????? 凡人并不怕他,還去他“面前扒柴”,“臉上挑菜”。
?
?????? 再看他們遇到菩薩加入取經(jīng)隊伍的過程:
?????? 沙悟凈跟木吒大戰(zhàn)一場,才拜見菩薩,菩薩許他:“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jié)功成免罪,復(fù)你本職”。沙僧馬上想到的是,他吃過取經(jīng)人,只怕遇不到取經(jīng)人了,會耽誤前程。
???????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前程。
?????? 豬悟能也跟木吒一場大戰(zhàn),菩薩規(guī)勸他要想一想前程,他卻馬上開始猶豫,覺得還是吃人自在,一番勸解后才同意加入取經(jīng)團(tuán)隊。
??????? 他是個混日子的人,有幾分能力,卻心志不堅。
??????? 到孫悟空這里,壓根沒提前程,他說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條門路,情愿修行?!逼兴_聽完后與之前兩位不同,第一次“那菩薩聞得此言,滿心歡喜”。
?????? 一句話就夠了,不用打來打去,不用啰嗦什么前程,還要人勸。只因,“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p>
?????? 可見心念力量之強大,能令菩薩滿心歡喜;可見悟空未失純良之心,不需說什么取經(jīng)后的前程,他心中已愿修行。
?????? 他主動告訴菩薩,自己已經(jīng)有了法名;菩薩挺開心,也沒問誰給他取得,畢竟那須菩提也是如來的弟子,一門之人,大抵都是互相知道的。
?????? 岔開一句,假如沒有取經(jīng)這回事,這三兄弟的下場,只怕不會太好,沙僧可能會最慘,八戒次之,悟空說不好。
?
人人都是江流兒
?????? 前面說了盂蘭盆會,是眾生借助佛法向雙親報恩的法會。書中最先出場的不是唐僧,而是他的父母。
?????? 陳光蕊赴京趕考,不僅狀元及第,娶了丞相之女,還面見天子被授予江州州主。妥妥的人生贏家,是古代幾乎人人追求的目標(biāo),是那個時代的巔峰。他只是放生了買來為母親養(yǎng)病的鯉魚,安頓好母親后,便帶著妻子前去上任。
?????? 轉(zhuǎn)眼間被盜匪劉洪殺害,拋尸江中,身家性命包括妻女官職都被人一把奪去。人生富貴一場,到手還沒捂熱呢,沒了。
?????? 殷小姐懷有身孕,可孩子剛落地母子就得分別,她恐劉洪傷害孩子,便將其放在江中木板之上,隨其順江漂去。
?????? 這個江流兒,被金山寺長老所救,取名玄奘。
?????? 唐僧是江流兒,而江流兒是我們每一個人。
?????? 江流江流,沉沉浮浮,漂泊不定,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無常。如同其父陳光蕊,從人生頂點轉(zhuǎn)眼間家破人亡;如同唐僧母子,初見既是別離。
?????? 釋迦摩尼佛本是王子,他正是看到人間難逃生老病死之苦,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下定決心要證悟離苦之道解脫之門,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菩提樹下,曉明時分,睹明星而悟道,是為佛陀。
?????? 長大后的玄奘尋找到母親,并替父報仇。其父因當(dāng)年救的金鯉,實是龍王,得以重生。一家四口三代,包括玄奘的祖母,終于團(tuán)聚。玄奘尋找解救父母,也正合了佛祖盂蘭盆會的本意。
??????? 如果說,悟空代表的是一顆“心”的悟道之路;那江流兒就是一個凡人的修行之路。
??????? 江流兒,無父無母,只有血書一紙,汗衫一件。
??????? 一生下來,我們就欠債,欠父母的債,此生此世,要報答此恩。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孝道,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所有的文化傳統(tǒng),都離不開此。佛法修行之路,與此也并不矛盾,出家不是拋家。
?????? 如連父母都能隨意割舍,又如何去參悟:“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