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紀錄片25《王莽改制》
唐代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這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它描繪了從西漢、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的700多年中13位帝王的形象,這其中甚至包括割據(jù)政權(quán)的劉備和孫權(quán),但有一個王朝的帝王卻被忽略和輕視,他就是新朝的皇帝王莽,建立于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新朝,僅存14年,是中國歷史上短命的王朝,然而,人們對新朝的忽視并不是因為其享國甚短,因為與新朝相比,秦朝也不過15年,在歷史上,新朝顯然無法與秦朝相比,新朝的皇帝王莽更是被后來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定性為篡漢的奸臣,這一觀點幾乎為后代所有的史學家所引用,人們不愿意把這個時期稱作新朝,而稱作新莽,直到近2000年之后,人們才重新審視這位新朝皇帝,胡適等一些近代學者開始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chǎn)、廢奴三個大政策,那么王莽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政權(quán)?
河北省邯鄲市 大名府故城
大名縣老城,位于現(xiàn)在河北省大名縣的東部,公元前45年,王莽即出生于此,也許因為歷史中并定位莽篡位的緣故,這里與其他帝王故里不同的是,它既沒有這位帝王的祠堂,也沒有塑像,只有在大名縣的方志館才能找到關(guān)于王莽的少量文字記載,在大名縣志里面記載了王莽的家族歷史,王莽的出身非常煊赫,他所在的王氏家族是當時權(quán)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意氣驕橫。
河北省大名縣方志館 《大名縣志》
只有王莽早年喪父,孤貧公檢,拜當時名儒沛郡陳參學習《禮經(jīng)》,如同一位普通的儒生,在當時王莽良好的品行受到很多人的贊譽,這為他出人頭地奠定了輿論基礎,大將軍王鳳是王莽的伯父,他生病時王莽精心護理幾個月,不解衣帶,以至于蓬頭垢面,令王鳳深為感動。王鳳是當朝的重臣,臨終前特地向皇帝推薦了王莽,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即是服務皇帝左右、傳達詔命的官員,歷史上對王莽做黃門侍郎并沒有太多的記載,但是,這段時間對王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他任職期間,認識了同朝為官在天祿閣校理圖書的劉歆,劉歆自小跟隨父親劉向整理??被始也貢?,接觸到大量新發(fā)現(xiàn)的用秦以前古文字書寫的、沒有立于官學的經(jīng)文,他深深感受到這些經(jīng)文好惡與圣人同,能糾正已逐漸僵化、神化的今文經(jīng)學的弊端,這些經(jīng)書就是古文經(jīng)。在漢代,經(jīng)學分為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是得到朝廷認可、并且得立學官的經(jīng)學流派,古文經(jīng)學則是傳承脈絡不清晰、經(jīng)文或藏于秘府或流行民間、未得立學官的經(jīng)學流派,到西漢后期,一些學者開始反對今文經(jīng)學壟斷官學,認為今文經(jīng)學論排森嚴,壓制和排斥其他學派,正蛻化為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不僅如此,今文經(jīng)學還肆意的曲解經(jīng)書的含義,使其成為現(xiàn)實政治的附庸,導致人心的混亂,當今文經(jīng)學越來越陳腐、保守時,在野的古文經(jīng)學則展現(xiàn)了勃勃的生機,正是在這個時期,也正是古文經(jīng)學將王莽和劉歆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西漢末年的時候,劉歆和王莽恰恰兩個人在這方面找到了契合點,兩個人的年齡也差不多,愛好也差不多,對社會治理的這種理念,尋找社會治理方法的途徑也是一致的,所以這兩個人就是開始從這個古文經(jīng)學中去尋找一些新的社會治理的一些辦法。
王莽劉歆,是古文經(jīng)學的堅定支持者,這兩位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他們對西漢末年混亂的社會秩序、殘破的國家制度極度失望,厭惡今文經(jīng)學為政治的妥協(xié),于是步調(diào)一致地以古文經(jīng)學為基礎,開始規(guī)劃理想的政治藍圖,劉歆是設計師,王莽將成為實踐者。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劉歆可以說是王莽嶺,他對這個經(jīng)學的整理,特別是古文經(jīng)這些理論的書籍和一些理論的整理,劉歆做的非常多,而王莽是這種新的這種古文經(jīng)學理論的一個實踐者,他是個政治家,他是一個理論家和一個政治家的結(jié)合。
王莽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由于賢能謙恭,其地位和聲譽都在飛速提高,他的叔父王商上書,愿意把自己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此舉得到朝野的廣泛支持,王莽累遷至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即便地位再高,王莽一如既往的禮賢下士,經(jīng)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自己車馬衣服去接濟窮人,不管在民間還是在朝堂,都深受愛戴,公元前八年,王莽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此時的王莽即是外朝的首領又成為學界的領袖,他與劉歆一起開始力促古文經(jīng)學成為官學,這將會促成整個社會秩序的重大變革。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漢成帝(劉驁,劉奭和王致君之子,延陵)薨,漢哀帝(劉欣,劉驁弟弟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氏)即位,丁、傅兩家外戚掌權(quán),王氏家族受到沉重打擊,王莽因此被免職,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門自守,此時,劉歆也受到了傳統(tǒng)勢力的頑固抵抗,大司空師丹等人詆毀劉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由于王莽已被免職,劉歆失去了最有力的同盟,幾乎被誅殺,不得已,劉歆離開京城,幾年后因病免去官職。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西漢末年以后經(jīng)學被少部分人所壟斷,他們掌握了這種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quán),沒有進入這個集團,沒有取得這種經(jīng)義解釋合法性的這些知識分子,他就在社會上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就像劉歆這樣的人,他雖然是皇家檔案圖書的管理者,他也很難進入這種經(jīng)學政治集團的核心。
王莽雖然免職回家,但并沒有離開人們的視野,他仍是新都侯,一件事情的發(fā)生是王莽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一天,王莽的次子殺了一個奴隸,這在當時的士大夫眼中并不是一件大事,因為在當時奴婢的地位形成私人財產(chǎn),可以被當作工具隨意買賣,然而王莽本人卻較真了,他認為奴婢的生命,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殺人就得償命,因此他硬是逼著自己的次子自殺,這件事使王莽在讀書人中的聲譽迅速提高,官員為王莽鳴冤上書的數(shù)以百計,希望他再次回歸朝堂。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王啟發(fā)
王:王莽的兒子殺了奴婢,然后他就是以命抵命,這個其實也還是表現(xiàn)出他的一種我們所說的大義滅親,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踐行自己的一個道德方面的標準。
此時王莽不只是一個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人們從王莽的行為中看到了重整河山、復興社會的希望,西漢從開國皇帝劉邦開始經(jīng)略國家,經(jīng)過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勵精圖治、和昭宣中興之后,西漢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個皇帝把昌盛的局面一步步糟蹋殆盡,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由于外戚輪流執(zhí)政,宦官也受寵弄權(quán),賢臣多被罷黜,留在朝廷內(nèi)多是貪官污吏。朝堂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吏只要能結(jié)交上權(quán)臣,就能肆無忌憚,加重對百姓搜刮盤剝,人口激增與災害頻發(fā)也在加劇社會矛盾,據(jù)史料記載,西漢初年的人口不過1300多萬,到西漢平帝時已達6000多萬,人口稠密的關(guān)東與關(guān)中某些地區(qū),每公里平均多達千人以上,在生產(chǎn)方式?jīng)]有革新的時代,人口的急劇增長,同樣的土地已不堪重負,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滿足果腹之需。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社會暴亂,流民增加,災荒,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常多,社會矛盾也非常突出,那傳統(tǒng)的今文經(jīng)學拿不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那時一些有為的知識分子,像劉歆,像王莽,就開始從一些別的經(jīng)典中比如說古文經(jīng)學中去尋找一些可支社會政治治理的一些理論,并從這些理論中去找出一些社會治理的辦法,也許就是在共同找尋新的理論支點和新的辦法措施的這條路上劉歆和王莽走到了一起。
公元前二年,在眾多官員的強烈呼吁下,王莽再次回到京城,一年后漢哀帝病逝,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馬,掌握了內(nèi)政外交的實權(quán),在他的建議下,九歲的漢平帝(劉衍)即位。公元三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后,王莽執(zhí)政的地位更加鞏固,他認為,改變王朝意識形態(tài)的機會正在成熟,王莽迅速組建起一個得心應手的班底,當然,王莽不會忘記志同道合的劉歆,將劉歆從地方調(diào)到中央,并特命為羲和,這個新造的官名原來的意思就是傳說的太陽神,這時變成典儒林史卜之官,劉歆成為當時意識形態(tài)與學術(shù)文化的最高領導人,一個大規(guī)模的古文經(jīng)學宣傳運動在全國掀起,劉歆與王莽同心協(xié)力,與罔羅遺失、兼而存之為名,將《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立于學官,成為國家正統(tǒng)學說中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長期飽受壓制的許多儒生將有機會進入國家的正規(guī)編制,實現(xiàn)他們的抱負。后來王莽又增立《樂經(jīng)》,并且將《詩》《書》《禮》《易》《春秋》和《樂經(jīng)》每一經(jīng)的博士增為五名,六經(jīng)共30名,每一經(jīng)博士領弟子360人,共有弟子10800人,此外又廣招通曉各種學問者,數(shù)千人來到京城,王莽要的天下英才,使古文經(jīng)學昌明于天下,為此王莽在長安開始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在王莽的感召下,儒生和百姓紛紛投入義務勞動,經(jīng)過10萬人的奮力突擊,一萬套住宅竟然在20天就全部完工,不僅如此,王莽的恩惠也播及更多的普通百姓,他在長安城中造五個里,有住宅二百區(qū),讓流民居住,此時王莽希望能夠建造一個能夠造福于最大多數(shù)人的社會,王莽曾在上書中說,“古時侯時市無二價,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應將古制頒示天下,讓臣民遵守”。這其實就是王莽的終極理想,他想要按照上古三代所遵行的唐虞之道建造一個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的小康社會,這種理想不止是讓天下儒生為之傾倒,也幾乎激勵了各個階層的民眾。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王啟發(fā)
王:王莽和古文經(jīng)學的關(guān)系主要還在于提出用《周禮》的理論和制度來作為改制,建立了新莽政權(quán)的一個核心的理論依據(jù)和制度依據(jù),這也是一種這個延續(xù)了西漢的經(jīng)學政治的發(fā)展。
王莽復古《周禮》的一件大事,即是建明堂,立辟雍,明堂是周朝天子接見諸侯王公的場所,同時也是周禮的象征,在上海博物館里收藏著一面王莽時期的銅像,他上面的文字印證了這一段歷史。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 主任 周亞
周:這是一面王莽時期的銅鏡,這面銅鏡它的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在鏡的內(nèi)圈有一周的銘文,這個銘文最主要的幾句話就是新興辟雍建明堂,他當時是實行了一種復古的政策,他就要恢復《周禮》上的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建辟雍,明堂,這幾句話就和我們文獻上記載的王莽復古政策當中建辟雍的這個記錄是相吻合的。
上海博物館 王莽時期銅鏡
漢代 官職 九命之錫
公元5年正月,諸王侯、宗室子弟上千人在新建的辟雍明堂舉行祭祀大典,場面隆重而莊嚴,理想之光充斥在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王莽正成為他們心中的圣賢,為此,九百名公卿大臣請求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也由此改朝換代的大戲拉開了序幕。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九錫是古代君王對這些諸侯王有特殊貢獻者,它表示對你的曾經(jīng)做過的這些貢獻進行嘉獎,凡是得到九錫的人后來都成為了這個篡位者,王莽被加封了九錫,他最后取代了漢。
太后命王莽暫代天子攝政,此時的王莽雖為假皇帝(代理皇帝),但權(quán)勢幾乎等同于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勢力的反叛,在順利地清除這些障礙之后,王莽也許進一步意識到自己成為皇帝的機會正在來臨,即便自己不想篡位,但是如果想要從制度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xiàn)自己宏偉的理想他就必須自己掌握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于是他更加緊鑼密鼓地營造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就是上天要將王朝授予王莽的氛圍,它體現(xiàn)于各種祥瑞之中,在王莽攝政時,各種各樣的符命祥瑞紛至沓來,朝野上下人們以各種方式勸王莽稱帝,改朝換代,在長安求學的梓潼人哀章干脆做了個銅龕(kan一聲),在龕里寫上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要順應天命,還將王莽的八位大臣和他胡編的人與自己的名字共十一人一一寫上,黃昏時分,哀章穿著黃衣,捧著龕去高祖廟,將它交給值班的官員,王莽得知后擇日去高廟,將銅龕迎到未央宮前殿。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杜維明
杜:王莽他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年輕人他是一個學術(shù)上面很有造詣,而且對人他能夠禮賢下士,有很大的親和力,所以不能說完全靠他的政治權(quán)術(shù),事實上就靠他的人格魅力籠絡了一大批人,不僅如此,接受他這個觀念的儒生人數(shù)相當多,愿意讓他改變這個就是公共輿論也是相當?shù)膹姡驮谶@個情況下他才能夠用他自己的方式,用《周禮》的方式來建國。
陜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這里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元9年一月十五日,正是在這里,王莽接受了西漢最后一個皇帝劉嬰禪讓后稱帝,從假皇帝變成真皇帝,改國號為新。在中國的史書中,大多數(shù)并不認為這是一個王朝的更替,而是將王莽的此舉視為亂政篡位,然而,也有人認為王莽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必須登上皇位,這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從此時起,歷時二百一十多年的西漢王朝結(jié)束,王莽的時代真正開始。王莽代漢而立,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做皇帝的先河。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杜維明
杜:他確實爭取到了話語權(quán),話語權(quán)的本身是力量,是權(quán)力,而這個話語權(quán)的權(quán)利也和當時政治發(fā)展有很密切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王啟發(fā)
王: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他是逼迫漢室的人,比如說孺子嬰年齡很小,然后就把權(quán)力讓給他了,那么從現(xiàn)在的史書里邊看確實沒有看到劉氏政權(quán)里面有什么強力人物出現(xiàn),來跟他爭奪這個權(quán)利。
王莽在朝野得到最廣泛的支持,用和平的方法接受政權(quán),西漢王朝在平靜中消失,一個叫做新朝的新王朝在平靜中誕生,兩大王朝的交接之際,幾乎沒有太多流血。王莽做了皇帝后,王莽雄心勃勃地要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他的理想,在政治方面為了表示革故鼎新,王莽根據(jù)儒家的《經(jīng)義》尤其是根據(jù)《周禮》將很多政府機構(gòu)和官職改換名稱,此外,他還根據(jù)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按照傳統(tǒng)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如果說政治上的改革就是形式上的改變,那么王莽在經(jīng)濟上的改革則更加全面而深刻,但也面臨更大的風險。為消除西漢末年普遍存在的土地兼并的弊病,王莽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王田制,也就是恢復類似于周代的井田制,將全國土地國有化,不允許自由買賣,王田制本意是良好的,抑制土地兼并是要使人數(shù)眾多的國家賦役負擔者編戶農(nóng)民有田可耕,重建被兼并起、貪鄙生、強者規(guī)田以千數(shù)、弱者曾無立錐之居所破壞的經(jīng)濟秩序。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土地兼并在這些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手里以后,大量的平民因為沒有土地而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這個社會就不會很穩(wěn)定,王莽采取了王田,就是說所有的田都是國家的,所以說我就可以平均分配,你把這大土地所有者的田拿過來,你不是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嗎?
山東省博物館 綠釉陶廚傭
在推行王田制的同時,王莽又將奴婢改成為私屬,并禁止奴婢買賣,即改變奴婢與牛馬同欄的地位,又抑制大量農(nóng)民淪為奴婢,然而,這項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麻煩,最后結(jié)果是上下不得人心。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廢奴就是把奴隸從大土地所有者手中要給他解救出來,一方面就是想削弱這個大土地所有者的這些集團的勢力,第二個也使國家獲得了更多的一些勞動力,也是因為政策做得不徹底。
山東省博物館 糧囤畫像
五均六莞政策也開始全面實施,五均即由政府統(tǒng)一物價,平衡市場供應,王莽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設立了五均官,來控制物價暴跌,防止商人操縱市場,但由于缺乏官僚集團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樣反而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
山西省運城市 鹽池
六莞就是由國家直接接管六項重要的經(jīng)濟事業(yè),既包括酒、鹽、鐵器由國家專營,由中央政策統(tǒng)一鑄幣,經(jīng)營山上水中的資源,國家要收稅,這項政策真正的結(jié)果是養(yǎng)肥了主管官員,國家財政沒有增加收入,百姓卻負擔更重。
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陶模
至于正當?shù)纳倘?、手工業(yè)者在官營商業(yè)體制下已無立足之地了。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這個想法是非常好的,包括五均六莞很多措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在實踐過程中他就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包括這些具體的這種執(zhí)行的官僚,這些階層,政府要求是一套,他另搞一套。
在王莽的家鄉(xiāng)大名縣,如果很多人收藏有王莽時期的貨幣,這些貨幣種類繁多,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分辨出它們當時的面值。
河北省大名縣 王莽時期錢幣
這是王莽改制前用的五銖錢,這其它的還有大泉五十,兵錢、貨泉比較多,剩這其他的是五銖也不少。
上海博物館 王莽時期錢幣
王莽頻繁地改革幣制,他即位后,前后共進行了四次幣制的改革,變更發(fā)行了幾十種貨幣,而且每次易幣都是以新鑄的劣質(zhì)貨幣代替質(zhì)量較高的舊幣,由于這些貨幣無信譽可言,所以在貨幣改革的期間物價飛漲,經(jīng)濟混亂。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就像王莽的別的政策一樣,它是經(jīng)常變化,新的錢來了以后,老百姓還沒有熟悉以后它就變了,所以說他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
理想與現(xiàn)實、動機與效果之間正在出現(xiàn)巨大的污垢,王莽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與困難,而人口數(shù)量的激增,不僅是西漢末年的難題,同樣是王莽必須面對的難題,為了管控阻力與不斷暴漲的大量流民,王莽規(guī)定,凡是無業(yè)游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組織強迫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這項政策同樣是善意與富有理想的,然而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于是王莽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青海湖。在青海省海晏縣文化圖書西海郡博物館里,保存著一件王莽時候的重要文物,西海郡虎符石柜,虎符石柜是放兵符的柜子,這是王莽西拓疆域特派專員在青海湖畔設置一個龐大的石質(zhì)信物。
海晏縣文化圖書西海郡博物館 館長 李啟錄
李:王莽他雕鑿了這個虎符石柜以后,表明了我的政權(quán)已經(jīng)涉及到了我們西部草原。
青海省海晏縣 西??せ⑦z址
西??せ⒎?/span>是在海晏縣縣城約一公里處的西???/span>遺址出土的,王莽根據(jù)古書有四海之說,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名義上如此,其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強制移民,解決西漢末年人口暴增對關(guān)中關(guān)東地區(qū)帶來的人口壓力,任玉貴,對于西海郡的建立有詳細的了解,談到湊成四海的說法,認為不過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借口罷了。
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評選委員會 委員 任玉貴
任:當時王莽就想著在這個地方叫做羌海,就是羌人住的地方,于是他就派審查的人來到這個地方把羌人賄賂一下,拿了很多金銀財寶,羌人見了非常高興,他們就跑到青海湖以西地方去了,這個地方給了漢王朝,在這個地方建立了西海郡。
西??す懦沁z址目前保存完整,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墻殘高達四米,四個城門址保存完好,城內(nèi)還隱約可以看出隆起的墻垣所構(gòu)成的三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小區(qū)。
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評選委員會 委員 任玉貴
任:這個工程相當浩大,除了主城以外,城里面還有設施,它有太守府,還有西部都尉府,除了這些官府以外還有一些兵營,還有筑城的民工,還有這些囚犯還要造,這一塊地方當時那一塊我們想象看還是非常熱鬧的。
為了緩解國內(nèi)愈來愈尖利的社會矛盾,王莽還多次發(fā)動與四夷戰(zhàn)爭,其本意是通過外部的戰(zhàn)爭增強國內(nèi)的凝聚力,然而在具體實施中,這些戰(zhàn)爭不僅沒有起到凍結(jié)國內(nèi)社會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強征暴斂更加激化了國內(nèi)矛盾。
河北省大名縣 王莽堤
自然災害同樣加速的往往失敗步伐,這是位于河北省大名縣王莽堤,是為防止災害而修筑的,實際上,這是一條寬約40米,高約兩米的堤基,猶如一條長龍縱臥在大名縣境內(nèi),殘斷連綿20公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漢代金堤遺址。如今在堤上還能看到當年地漢磚。
大名縣方志辦 副主任 桂士輝
桂:他形成的原因是當時地面水比較高,他弄成這個磚坯之后,為了讓他晾曬干,就在那邊鏟那個蘆葦,鋪那個席,把它放上邊,這樣一放就形成了這樣的凹槽。
公元11年,正是在大名縣附近的黃河魏郡河段發(fā)生了決口改道,黃河決口成災,在漢代并不常見,但這次決口形成了改道,在人口極為稠密的關(guān)東地區(qū)大量耕地被毀,公元22年,各地農(nóng)民相繼起義,天下潰畔,事窮計迫,王莽不得不廢除王田、廢奴、六莞之計,即位以來不便于民詔令也都廢除,這意味著改革的全盤崩潰,而王莽本人也將面臨最大的困境。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杜維明
杜:王莽在做這個大的文化運動,而且他有內(nèi)在的政治含義,真正對他的理想能夠認同的在很多地方開始有所質(zhì)疑,時間那么短這有很大的關(guān)系,好大喜功了,在他沒有得到這個地位的時候他是禮賢下士,他逐漸逐漸地表現(xiàn)出驕橫。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他把事情做的太急了,把很多的政策同時,一個短時間內(nèi)推出,這種政策之間、措施之間互相抵觸的地方,第二遇到了阻力以后,沒有辦法,就變成了這種政策就難以執(zhí)行,難以執(zhí)行的政策就造成了更大的社會混亂。
最致命的危害往往來自于內(nèi)部,以王莽為核心的儒生改革集團的內(nèi)部分化是對王莽最沉重的打擊,在王莽代漢的過程中,劉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王莽做了皇帝后過于相信自己而疑心過重,對劉歆有了防備,棄之不用,由于王莽改革的全盤失敗,原先的圣人王莽幾乎成為全民公敵,人心思漢,民間出現(xiàn)了很多劉姓將再次稱帝的說法,這位與王莽有著共同理想的大經(jīng)學家竟然參與廢除王莽的兵變,公元23年7月,在兵變失敗后,已經(jīng)年過七旬的劉歆自殺身亡,這件事震動了朝野,也給新朝皇帝王莽以致命的打擊。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孫曉
孫:一個有理想的人都是很寂寞的,有理想的人都是很孤獨的,為什么劉歆死后王莽感到終日潦倒,因為他的這樣一個知己都死了,一個本來和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實踐都很契合的一個知己,最后也變成了他的反對者,你想一想,王莽到了晚年,政治理想破滅,政治的實踐難以實行,他的孤獨感和寂寞感是很強大的。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杜維明
杜:對王莽的重新的評價是現(xiàn)代歷史中間非常大的一個課題,特別是建國以來徹底改變,把這個制度徹底改變,這中間有個非常大的距離,你徹底改變的本身是一個斷裂,而斷裂也會帶來嘗嘗是不可預期的不良后果,你不管你的理想多高,你當時所要處理的問題多尖銳,如果你想就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特別漢代經(jīng)過那么長期的發(fā)展,那么多各方面地方的力量,那么多積累的資源,你都不管,這個我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急功好利,在很短的事件沒有辦法維持下去。
劉歆的年紀與王莽相仿,志同道合,西漢末年,當整個王朝都陷入腐敗墮落時,正是劉歆與王莽一起建立了新朝的理論基礎,力促王莽建立新朝。然而在王莽軍師外破、大臣內(nèi)叛、左右無所信的艱難狀況下,劉歆進行了最徹底的背叛,這包括了數(shù)十年的情誼和共同的理想。王莽從此深居宮中,讀書累了,就靠幾案而睡,似乎預感到了自己的悲慘結(jié)局,他的理想無法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它的近乎夢幻的改革,已使他走到懸崖,然而他并不甘心,他自以為是懷著救濟天下蒼生的儒家宏愿,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即便有錯,自己的本心不錯,他曾是那樣的深得人心,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希望從古文經(jīng)中找到出路和答案,希望上天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
但上天沒有再次征服他,改革集團內(nèi)部分裂加速新莽政權(quán)的滅亡,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逐漸形成赤眉及綠(lu四聲)林兩股勢力最強的義軍,而更始軍的兵鋒正直指京城。公元23年夏末,戰(zhàn)火逼近長安,十月初二起義兵攻入宮門,大火蔓延,《漢書》有紫色蛙聲,余分閏位,把王莽篡漢說成是以紫奪朱,蛙聲打鳴,此時的王莽穿上了紫色的禮服,將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給了上天,王莽最終死于亂軍當中,在農(nóng)民起義的凱歌聲中,新朝政權(quán)宣告滅亡。王莽之死使儒家們的理想從巔峰墜落,他們的政治事件也戛然而止,好夢終究難以成真。
然而,我們依然應該肯定,王莽作為壯志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國歷史中的應有地位,肯定他為克服西漢末年社會危機而進行改革的見識和勇氣,肯定他為實現(xiàn)儒家構(gòu)想的理想社會而做的大膽嘗試,我們還可以從斑駁的歷史記憶中,從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未取得成果的改革實踐中找到一些經(jīng)驗,一些教訓,讓我們認識到,改革必須切合實際,措施得到貫徹有力,善始善終,會認識到改革的艱巨與苦難,如此,我們將在歷史的教訓中汲取營養(yǎng),成就我們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