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藥被稱為本草
自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問世以來,"本草"二字便有了其特殊的含義。藥物學被叫做"本草學",藥物專著被稱為"本草書",藥物學史被稱為"本草史",明代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經千百年的沿用,"本草"一詞已經成了所有中醫(yī)藥物的統(tǒng)稱。 為什么稱中醫(yī)藥物為"本草"呢?因為"諸藥中草類最多也"。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公認的解釋。古代以"草"或"草木"作為植物的代稱,而中藥里又以植物性藥物為主,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不錯的。但若從藥物的起源過程來考察,認識還可以再深入一步。一般認為,原始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某些動、植物的醫(yī)療功效,進而用于醫(yī)療實踐,這就是藥物起源。 由于人類對植物接觸最多,認識最早,起初尋找藥物時只是在植物中進行,所以最初的藥物只有植物性藥物。《說文解字》云:"藥,治病草也,從草。"這也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藥的狀況。雖然以后又發(fā)現(xiàn)了動物藥,礦物藥,但"草為藥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后世把藥物稱為"本草"的由來。《墨子》中的《貴義》篇有"譬若藥然草之本"句,可以算是最先以"本草"言藥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