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區(qū)的唐墓形制
西安地區(qū)的唐墓形制
《文物》 1995年12期 宿白
本文原是1979年重訂的《隋唐考古學》講稿中唐代墓葬內的一節(jié)。:1994年初,臺灣大學史學系邀講唐代墓葬簡況,因較全面地増改此節(jié)以應。此次發(fā)表又作了少許補充和添力日了一些注釋。
西安地區(qū),指今陜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諸縣而言。這里是唐代'京城所在和毗鄰京城的京兆府雍州轄地。許多唐代皇室、貴戚、功臣、將相和京畿大族的墓葬分布在這里,不少外地由于各種原因流寓京畿的人們,死后也埋葬在這里。因此,西安地區(qū)是唐代墓葬最集中的地點。
京城附近的基葬,對當時頒布的包括喪葬制度在內的各種制度的遵守,比較嚴格,有一定的規(guī)范意義。近年各地唐墓的發(fā)現(xiàn),清楚地表明了西安地區(qū)唐墓的規(guī)范化。它所表現(xiàn)的規(guī)范,至少適用于黃河中下游,即一般所謂的中原地區(qū)。西安地區(qū)唐墓的另一特點,是有墓志隨葬的較多。墓志睛給我們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根據(jù),又提供了準確的墓主人的社會身分。這就使我們比較容易較全面地考察唐基的分期與類型問題。
根據(jù)墓志提供的具體年代,對照墓葬各方面的變化(除了下面論述的形制之外,還有隨葬品的位置、組合及其個體的演變和壁畫的布局與內容兩項),西安地區(qū)唐墓大致可分三期氣第一期,高祖、太宗時代,即公元618至649年,這一期是唐開創(chuàng)時期,墓葬各方面的情況還和隋代相似,唐代特征尚未形成。第二期,高宗到玄宗時代,即公元650年至756年,這一期是唐代特征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如果要細分,可以分作高宗、武則天至玄宗之前,即公元650年至712年和玄宗時代即公元712年至756年兩個階段。此期前段的重點,在唐代特征的形成,后段的重點在特征的繼續(xù)發(fā)展。第三.期,自玄宗以后以迄唐亡,即公元756年至907年,這一期的時間雖長,但墓葬所反映的情況,主要是因循、簡化,清晰地勾畫出唐代逐步衰落的景象。
唐墓承襲了北朝、隋墓的形制,從基葬結構(磚室和土洞)、平面和幕室尺寸以及石槨、棺床等設備的差異看,主要有四個類型。
I型 雙寬弧方形磚室墓(圖一)此型墓現(xiàn)知的實例多集中于第二期,數(shù)量不多,目前知道的不足 20座。現(xiàn)選擇了10座,其中9座已發(fā)表。這10座墓有關形制的情況,以官品高低為順序列表如表一。
從表一可見:第一,從前室尺寸和使用石?、艿那闆r,可知前三例較后七例等級為高。前三例前室尺寸折合唐尺約是15尺見方⑥,后室即墓室折合唐尺約17?18尺見方,都具有虎殿頂即四注頂?shù)氖瘶?。后七例前室折合唐尺約8.5-13尺見方,墓室即后室折合唐尺約15-17尺見方,后七例中只有三例用石槨,槨頂用拱頂。前三例墓主人身分特殊。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雍王章懷太子奉賢身分都在一般王爵之上,其中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兩墓又有“號墓為陵"⑥的明確記錄。號墓為陵并不即是陵,,應比帝陵低一等??傊?,以上三墓,都不是依據(jù)臣子的品級規(guī)定興建的。第二,后七墓也不是按照一般官品規(guī)定興建的,尉遲敬德⑦、鄭仁泰?都是開國功臣、太宗心腹;蘇定方立大功于西域,高宗聞其卒,傷惜嗟悼,特詔褒贈氣成王李仁,中宗、睿宗堂兄,對中宗復位有功,后謀討武三思遇害,睿宗即位,平反優(yōu)葬韋洵、韋澗都是韋后的弟弟,他們遷葬京邑時,正值韋后當政①;萬泉縣主薛氏,太平公主第二女,卒時(睿宗初),太平公主關決大政,權震天下,三子封王①。以上七例墓主人之使用雙室墓,顯然也都是受到特殊寵遇,盡管如此,畢竟還不能和前三幕相比,較為明顯的差別,即是前室尺寸和使用石槨等葬具方面受到了限制??傊瑥南旅鍵型墓(單室弧方形或方形的磚室墓)的情況觀察,可以推知Ⅰ型這種雙室磚幕是一般品官以上的墓制。這一點和漢代大不相同,東漢太守、刺史級即可用前堂后室的雙室磚墓;也和唐以后如宋代無官品的人也可用雙室磚墓者有別。在唐代,一般品官,即使是正一品,只要沒有皇帝的殊寵,也是不能興建使用雙室磚墓的。
Ⅱ型 單室弧方形或方形的磚室墓(圖二>
此型墓一、二、三期都有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知官品較明確的唐墓中,以此型墓的數(shù)量為最多,現(xiàn)選18座墓例列表如表二。
從表二可知∶第一,同品正、從一般差別不大,但品級不同,距離就較為顯著。一至三品似乎可自成一級,墓室尺寸約為4米多見方,折合唐尺約方14尺;二品以上可使用石棺床、石門,三品以上可設石門。四品、五品墓室尺寸就多下降到3.5米見方以下,折合唐尺約方 11尺;只能砌建磚棺床。第二,在墓室形制上;弧方形似較方形為高。第一期既使是從一品的郡王也只建方形基室,第二期弧方形慕室才漸在三品以上品官墓中流行,第三期更擴及到正四品。表二最末所列牛弘滿官階從五品,系以牛弘滿基志首題所錄職銜最前的散階為據(jù);墓志首題的全文是"大唐故朝散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玄都觀觀主牛法師墓志銘"。玄都觀位長安朱雀門街西側,東與大興善寺相比,是創(chuàng)建京城時特意安置的有壓勝意義的道觀,也是京城最大的道觀◎。所以,觀主牛弘滿還具有從一品的文散階——開府儀同三司,因此,他所使用弧方形的幕室應視作從五品墓制的一個例外。第三,第三期德宗愛女唐安公主、憲宗惠昭太子李寧兩墓皆用I型,從墓室尺寸看,后者高于前者,特別在墓室高度上惠昭太子墓異常突出。等級高的磚室墓墓室內空間向高發(fā)展,是值得注意的新情況。第四,第三期基室外兩側的小鑫稀見了,唐安公主墓只有二小龕;第三期有的墓在基室內出現(xiàn)了既淺又窄的小鑫,這種小鑫與以前開在基室外過洞或天井兩側放置隨葬品的小龕不同,它應是按方位放置十二時的。因此,這種小拿應是十二個,每面壁面各開三個(前壁正中一小鑫在基門上方)。第五,這型基中也有受到殊遇的慕例,如對開國有功的皇族李壽,墓中安排了廡殿頂?shù)氖瘶 S秩缧跁r權宦楊思晶墓,楊先平韋氏有功,后又總兵權多戰(zhàn)功,史載玄宗"倚為爪牙"·,所以,他的墓不僅置廡殿頂石槨,墓室的尺寸也特別加大,折合唐尺約19尺見方,甚至超過了第I型墓室的尺寸,墓室內空間的高度也極特殊。
I型 單室方形土洞慕(圖三)此型墓多出現(xiàn)在第一、二期,顯然比II型墓又低一級,現(xiàn)選13座幕例如表三。
從上表例墓可以看到∶第一,單室方形土洞慕大約是自四、五品以下品官的墓制。這類墓墓室尺寸多在 3.5米見方即唐尺方12尺以下,更多的是在3米見方左右,即稍多和不足唐尺10尺。沒有官品的庶人墓則多用不規(guī)整的斜方形土洞,墓室尺寸大都不超過3米即唐尺10尺見方。第二,結合I型墓的例墓表,可知四、五品墓可兼用I、重兩型。Ⅱ型慕中的四、五品墓如司馬睿慕、獨孤思貞墓不僅墓室尺寸和Ⅱ型墓中的四、五品墓相近,而且還保存了磚棺床的設備;此外,它們在土洞墓室中還較特殊地敷砌了部分或全部的磚地面。第三,結合I型基的例慕表,還可知第一期基制比第二期簡略,如李壽基、司馬睿墓和蘇永安墓的基室尺寸都比第二期品級低的墓為窄小,司馬睿墓僅敷了部分磚地面,蘇水安墓甚至還使用了比斜坡基道簡略的豎井慕道。更值得注意的是賀若氏(厥)墓,賀若厥是隋趙國公獨孤羅夫人,獨孤羅系唐高祖李淵母元貞皇后之長兄,賀若厥卒的前一年,即武德三年(620年)獨孤羅弟整之子懷恩謀反,"誅之……籍沒其家"0,賀若厥或受此牽連,墓室規(guī)格降等,但近期發(fā)現(xiàn)李唐另一煙親高祖竇皇后從兄抗之子繳,武德初多戰(zhàn)功,授勛上柱國(視正二品),貞觀二十年(646 年)卒,亦僅建一斜坡墓道土洞墓,可見第一期墓制有別于第二期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N型 單宣長方形土洞基(圖四)此型基就基室墓門位置和平面形式的差異,還可細分四個亞型;Ⅳ A 型幕門偏在前壁東側;N B 型墓門開在前壁東隅,即基室東壁與甬道東壁連成一線;Ⅳ C 型基室東壁與雨道東壁成斜線相交;N D型墓門位在前壁正中。表四共列 30例∶N A型9例、N B型10例、Ⅳ C型7例、Ⅳ D型4例。
根據(jù)表四可知;第一,此型墓的各亞型,原都包括庶人在內的無官品者的幕制,只是在第三期才出現(xiàn)較多的品官使用之例。宋初王薄輯《五代會要》卷八喪葬記∶"諸喪葬不得備禮者,貴得同賤,賤不得同貴。"這個記錄應是沿自唐代的令文。"不得備禮者",大約不是由于政治原因,就是由于經濟原因,或是兼而有之。所以,同是第三期許多品官還是使用了I、Ⅱ兩型墓,第二,N A形制與Ⅲ型接近,并多砌有棺床和多設斜坡墓道,其規(guī)格應較Ⅳ B、N C、N D三亞型為高。所以,第一、二兩期即有品官使用之例。第三,此型墓雨道兩側設小拿之制,只有極個別實例,結合I型例墓表,知第三期墓室內開小鑫的作法流行起來,這種小龕已如前述是放置十二時的專龕。
從唐墓形制的四個類型看,大體可作如下概括∶
1型墓應是一品以上的皇室和得到殊遇的重臣使用。Ⅰ型基是一品至五品的墓制,其中可分兩級∶即一至三品為一級,四、五品為一級。Ⅱ型墓是五品以下品官的墓制,有些無官品 的人也可使用。Ⅳ型墓應是庶人墓制。這四種墓制和唐代一般儀制多分四級,即"三品已上"、"五品已上"、"九品以上"和"流外及庶人"的情況相似?!缎绿茣ぼ嚪尽酚洝?#34;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準儀制令,品秩勛勞為等級·…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④這里對營建住宅的規(guī)定,又在"三品已上"分出"王公"一級,那就更與上述墓葬分等級的情況相近。墓葬是死人的住所,當然要和其生前住宅的規(guī)格相適應,因此,它們等級規(guī)定相接近,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最后補充一點,即對比上述I型墓還要高一級的帝陵地宮形制的推測。唐陵地宮沒有發(fā)掘過,如何考慮它的形制?首先可了解一下已發(fā)掘的五代時期較早的前蜀、較晚的南唐的陵內地宮的情況。成都前蜀王建永陵,是一個直筒式的前中后三室建置簽,南京南唐李異、李璟兩陵都是帶有耳室的前中后三室◎。前蜀、南唐都號稱繼承唐制,這三座陵的地宮內都發(fā)現(xiàn)了唐陵使用的玉質哀冊,號稱繼承唐制,也許是有些根據(jù)的。其次,內蒙古巴林右旗遼慶陵,即圣、興、道三宗的地宮都清理過了,也都是帶有耳室的前、中、后三室。第三,宋陵地宮沒有發(fā)掘,但明、清陵已發(fā)掘、清理了幾座。北京明十三陵中的萬歷朱翊鈞定陵地宮也是帶耳室的前、中、后三室②。清東西兩陵地宮有的清理了幾座,有的遺留下當時建地宮的檔案、模型,現(xiàn)以易縣清西陵為例,仁宗題瑣昌陵地宮、德宗載湉崇陵地宮都設三重門直筒式三室,檔案中記它們的名稱,從前到后叫"明堂券"(前室)、"穿堂券"(中室)、"金券"(后室)命。第四,墓葬仿居室,明清宮殿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是外朝三殿(皇極【太和】、中極中和、建極【保和】)、內廷三殿(乾清、交泰、坤寧),唐大明官中軸主殿也是三座(含元、宣政、紫宸),大明宮內另一處重要宮殿——麟德殿更是前、中、后三個空間勾連接建,所以唐人又名之曰三殿。第五,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從南北朝起即被比擬為人主,前些年陜西扶風發(fā)掘了法門寺佛舍利塔地宮,它的直筒式構造也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以上五例都可以作為我們推測唐陵地宮形制的參考,恰恰又都是前、中、后三室,又恰恰比上述1型墓多了一室。究竟如何,當然還需要后世考古發(fā)掘來證實。
1995年夏,重新增訂這篇舊稿時,發(fā)現(xiàn)需要補充的內容有兩項不便插入文內,因作附錄如下(圖五)。
一 從N型基葬的結構和隨葬器物情況推查,還應有比它更簡略的墓葬。1982 年,陜西雍城考古隊于鳳翔南郊發(fā)現(xiàn)一大片唐墓群,其中有不少豎穴偏洞、豎穴半洞和豎穴土坑墓。它們的年代,發(fā)掘者認為均屬盛唐、中唐階段。豎穴偏洞慕即在豎井基道長邊的一側掘一橫洞,內置葬具,如M19。該墓豎穴底與橫洞同長為185 厘米,豎穴底寬 34~55厘米,橫洞寬47厘米。豎穴半洞墓系于豎井墓道一端掘一高 40 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土洞,置葬具的頭部于洞中,葬具中部以下部分即順置豎井墓道底,如 M106。豎穴土坑墓無墓道,豎井底即是置放葬具或無葬具的尸體之所,如M112。后二類墓的長寬尺寸大體在 20×40~65厘米左右。以上三類墓顯然都比Ⅳ型基為簡略。鳳翔是緊鄰長安的關輔重地,中唐階段的肅宗時代還曾號為西京③,那里的發(fā)現(xiàn)作為西安地區(qū)的補充,應該是可以被認可的。
二 1991年,西安市文物處于東郊韓森寨區(qū)發(fā)現(xiàn)調露二年(680年)徐王元禮姬羅觀照墓。該基形制是斜坡墓道、三天井甬道、單室、后附棺室的土洞墓。單室長2.6、寬 2.28、高2.5米,其后連掘一窄長的棺室,寬僅1.7米,深則在3.7米以上?!短屏洹肪矶痉饫芍袟l;"凡親王孺人二人視正五品,滕十人視正六品。"羅姬似屬孺人、滕之列,如依制度興建基室,應若Ⅱ型或N A型之一單室土洞,而此墓則在單室土洞后壁再開一容棺之窄洞,此種作法不知唐墓中是否尚有他例。意者,羅姬之卒上距徐王元禮逝世不遠,元禮,高祖第十子,善騎射,有治名,太宗曾降璽書勞勉,卒后贈太尉、冀州大都督,并陪葬獻陵,營羅姬基者仰承徐王聲勢,為羅姬興建了一座這個地區(qū)前一時期——北周和隋代流行的高等級的墓室。因此,此類墓不宜視作是唐代墓葬的一個典型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