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已經攻進南京為何沒有乘勝攻進皇宮,反而是自己退出城外?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可謂是一位苦命天子,有著仁君作風,但是未來得及有所作為,便是因為削藩,引發(fā)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被叔叔燕王朱棣趕下皇位,是不知所蹤,本來有可能成為一代仁君,受萬人敬仰的建文帝,最后只是在歷史上留下是失敗者的記載。
關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直到今天也沒有定論,這點在《明史》的記載中表現最為直接。
《明史》是這般記載的: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也就是說權威的《明史》對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也是不敢下定論,而是直接記載了兩種說法。一是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終,后來燕王朱棣派遣宦官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及其皇后的尸體,將其埋葬。二是建文帝有很大可能是由地道出逃,從此亡命天涯不知所終。
但仔細看看明史,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其實很是耐人尋味,在卷五成祖記載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乙丑,至金川門,谷王橞、李景隆等開門納王,都城遂陷。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
大概意思就是朱棣打到南京金川門下,谷王朱橞、李景隆等開門投降,南京城被攻破,朱棣于是派諸將守城,但自己則是回到了應該是距離金川門十五里的龍江驛,下令安撫軍隊和百姓,并沒有趁勢攻進皇城。
關于這個細節(jié),著名歷史小說作家高陽(許晏駢)在《明朝的皇帝》一書中曾特意分析過,認為朱棣沒有趁勢攻進皇城的原因,應是給建文帝朱允炆考慮的時間,結果不外乎是遜位讓國或者自裁,結果建文帝朱允炆選擇了自裁的方式,于是宮中火起,建文帝被燒死。
關于這個細節(jié)的挖掘,還有分析看法,可以看出高陽老師的歷史功底是相當的爐火純青。但宋安之還有個比較腹黑的看法,不是說不認為高陽老師的看法是錯的,只是在此說一下自己的分析。
關于“還駐龍江”這個記載,可以腹黑的以朱棣的作風,還有朱棣起兵時,建文朝中不少宦官曾多次給朱棣提供情報結合來看。

首先來看朱棣的作風,還是喜歡把握主動的,喜歡選擇權在自己這方,所以建文帝在削藩開始,朱棣就未雨綢繆的做準備,等到建文帝對他下手時,直接就冒險的反了,開啟了長達四年靖難之役,最終成為大一統(tǒng)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而朱棣這么喜歡把握主動權的人,真的會放棄攻打皇城,給建文帝考慮時間,會相信建文帝只會選擇投降讓位或者自裁嗎?
萬一建文帝不按常理出牌,大搖大擺的出去說道你是來清君側的,如今都打到這里來了,該清的趕緊清清,然后班師回去可好?
朱棣的武力固然占據上風,但是事情講究的是名正言順,到時候自己撤吧,根本不可能。直接殺了建文帝吧,建文帝如此做法,若是死了,自己再隱瞞,天下人都知道他朱棣弒君了,是大逆不道,將來后世之人如何看自己呢?
到時候可謂是進退兩難,怎么樣都不對,畢竟想要登上皇位,成就大業(yè),當下要考慮的盡量的名正言順,或者說不背弒君的罪名,往后考慮的是千秋萬代以后,世人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朱棣這樣喜歡把握主動權的人,肯定考慮過這點,萬一建文帝不按常理出牌,就真的麻煩了。

我們再結合建文帝身邊不少宦官與朱棣這方勾勾搭搭來看,所以很有可能就是朱棣攻下南京城以后,害怕背下弒君罪名,或者說不知該如何處置建文帝,于是并沒有順勢攻破皇城,而是“還駐龍江”。
而在此短短時間內,精明的朱棣想出一個好辦法,那便是秘密派人,在宮中宦官接應下,殺死建文帝,再放火制造建文帝自焚而死的假象。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只是這樣做,肯定還有人不相信就這么簡單,所以朱棣刻意營造出建文帝很有可能已經出逃的假象。比如說派遣給事中胡濙打著尋找仙人的名義,遍行天下去尋找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下落,這樣一來,給人一種建文帝已經成功出逃的感覺,給很多人留下一個開放式并且可預見的不錯結局。
這樣一來,無形中使朱棣的弒君罪名大減,甚至人們的關注點都在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到底逃到哪里,而不是朱棣造反了,逼死建文帝什么的,在當時使朱棣登基皇位的阻礙大減,最大程度上是名正言順。在后世,人們更多討論的是建文帝的去向,而不是朱棣造反,并且很有可能殺侄的事情,可謂是相當的聰明。
可以說深析《明史》中“還駐龍江”的細節(jié),這樣的可能還是有的,當然這只是宋安之個人較為腹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并非是絕對對的,旨在為大家對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看法提供一個全新視角,還請切勿過度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