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研究:極簡主義 vs 消費主義
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現(xiàn)實中的選擇太多,使得原本簡單的事物變得復雜起來。而這種復雜,又并非功能所需的復雜,而是為了使產(chǎn)品得以依靠“附加值”來抬高自身價格的復雜。所以,他們倡導返璞歸真,倡導用簡約的方式,感受生活。
這是早期的極簡主義。

物,本身具有觀賞、使用兩種功能。我們也可以通俗地稱之為:好不好看和有沒有用。一般來說,物的使用功能何其是否美觀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手握一只鑲滿黃金鉆石的筆,不代表就能寫出名垂千史的文章。功能是功能,外觀是外觀。實用價值是實用價值,觀賞價值是觀賞價值。
極簡主義者發(fā)現(xiàn)了消費主義施加在物身上的魔力,這種魔力可以讓原本成本只有十幾塊錢的帆布袋搖身一變,變成售價萬把塊錢的時尚挎包。剪除掉所謂的“名牌價值”,“達人效應”,以及“時尚屬性”等虛擬的疊加概念后,剩下的,也就真的只是孤零零的一個可以裝東西的袋子罷了。

是的,買袋子,就是為了裝東西的。
但,買袋子,不一定只是為了自己用。也不一定只是為了裝東西。甚至于,買袋子,完全不是為了裝東西,而是為了收藏。這就是消費主義的魅力所在。一個明星,拿一只筆,在一件做工簡單的t恤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這件原本只值幾塊錢的衣服,頃刻間就變成了“高階收藏品”,一下子就跨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奢侈品”行列中。
而這些,是一種浪費。
當然,這是一種心甘情愿的浪費。為熱愛買單,可以說是“天經(jīng)地義”。但,這種天經(jīng)地義有時也無異于是“當冤大頭”。每年物品有其加工時間和物料成本,這是實打?qū)嵉闹С?。人工產(chǎn)品的價格,大部分情況下取決于其生產(chǎn)難度和生產(chǎn)速率。正常情況下,需求的材料越稀有,加工難度越大,加工時間越長的產(chǎn)品,其價值就會更高。
但是,社會不一定總是“正常情況”,人也不一定總是“理性經(jīng)濟人”。當一張原價幾百塊錢的演唱會門票,在黃牛的運作下,炒到幾千,甚至幾萬的時候,依然有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不知何時起,人們開始習慣于“花錢買快樂”,開始習慣于“有錢就是大爺”,開始習慣于把錢置于生活中的第一位置。
一件東西,哪怕其沒有實用價值,只要其上面光環(huán)加身,諸如某某名牌,某某明星推薦,某某網(wǎng)紅同款,就極其容易掀起跟風狂潮。這就像是一股龍卷風,到了哪,哪個地方的錢財資源就要被高高地卷起。
極簡主義者作減法,試圖讓物回歸到物。消費主義者作加法,拼命使物不再只是物。前者,是雖然沒有,但心安。后者,是哪怕?lián)碛?,也不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