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長治縣交頂山石窟

2022-02-14 09:43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長治縣交頂山石窟

《文物世界》 2008年02期 張喜斌

山西省長治縣地處太行山西麓,北為長治市區(qū),南與高平市、陵川縣接壤,西為長子縣,東為壺關縣。交頂山石窟位于該縣西火鎮(zhèn)南大掌村北300米的交頂山山腰(圖一)。石窟坐東朝西,窟前GPS點為N:35°14′19.3″,E:113°10′52.2″,H:1225米,誤差6米。

一、石窟現(xiàn)狀

石窟為單窟,位于山腰的一塊巨型巖石中。面寬165、進深140、高195厘米。石窟四角攢尖頂,四披素面。三壁三龕,四周有低壇,壇寬 20、高15厘米一遇兒:

正壁正中設一龕,龕為"凸"字型龕。龕面寬146、高92、深28厘米,平頂。造像組合為一佛二菩腳 圖三)。佛結題趺坐于方形座上,露右足。佛像高65、座高30厘米,座高出鑫內平臺4厘米。佛身后有舟形大背光,素面,背光尖伸出鑫外;頭后有陰刻的四圈頭光,不規(guī)則圓形∶佛高肉髻,面相長圓;內著僧祇支,胸前結帶下垂,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右側衣領下垂至腹部后上繞左小臂,袈裟外擺呈銳角覆座,下擺分三層呈水平狀覆于座前;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施與愿印。左側脅侍整高54、像高 46、座高8厘米。座分兩層,下層高5厘米,單瓣覆蓮;上層座高3厘米,無紋飾。脅侍跣足立于座上,頭部已毀,殘留有桃尖形頭光,披帛于胸前交叉后下垂至膝再上繞兩側手臂,下身著長裙,裙裾微外侈,雙手合十。右側脅侍整高 52、像高44、座高8厘米,座分4層,每層高約2厘米,最下層為單瓣覆蓮,其上為一周突起的弧紋,再上為一層仰蓮,最上一層無紋飾。衣著同左側脅侍,左手上舉于胸前,右臂曲肘下垂提一瓶狀物 圖四)。龕外右側及上部殘留有線刻千佛8尊,褒衣博帶,有舟形背光。主尊座前右側刻有題記"都佛主口和平";主尊座前左側題記"口主□"圖五)。

右壁正中開設一龕,龕亦為"凸"字型。龕面寬132、高89、深24厘米,平頂。壁面左側可見線刻龕梁外卷。造像組合同正壁,為一佛二菩薩 圖六)。主尊結踟趺坐于方形座上,像高 64、座高30厘米。有舟狀大背光,沒有頭光,面部漫濾不清,造型、服飾同正壁。左、右側脅侍造型同正壁。左側脅侍像高 45、座高8厘米,座分兩層,下層覆蓮座.高 5厘米,上層圓臺無紋飾。左側脅侍寶繒微上翹后下折,雙手合什十胸前。頸部飾有桃尖形項圈 圖七)。右側脅侍像高 44、座高8厘米,座也分上下兩層,左手上舉于胸前,右臂曲肘下垂提一瓶狀物。龕外左側壁面線刻10尊干佛,千佛高12、寬8厘米,褒衣博帶,有舟形背光。主尊座右側及座前壁面有造像題刻"為父母開明主□買"、"王方達"、"和伏仁"圖八)。

左壁風化嚴重,造像漫溥不清。從現(xiàn)有痕跡看,整壁開設一龕,龕內右側為一坐佛,像高60厘米,風化嚴重,僅可見裙裾覆于座前。坐佛右側有一脅侍,僅剩輪廓。龕內左側為一立像,高88厘米,僅可見輪廓,立像右側有一脅侍,形體較小,高31厘米,褒衣博帶;左側也有一立像,風化嚴重,高62厘米。形體較大圖九)。

窟門內側左壁風化嚴重,右壁及窟門上方殘留有千佛造像8尊。

窟門長方形,高 112、寬 84厘米??唛T外兩側原雕鑿有門柱,現(xiàn)僅剩右側門柱部分痕跡。柱為圓柱,直徑8厘米,門柱上部飾兩道束帛,間距5厘米。柱頂站立一回首狀鳥 圖一O)。殘留有門楣,飾火焰狀忍冬紋圖一一)。

窟外右側散落有一塊砂石,長116、寬 68厘米,砂石表面殘存線刻千佛龕17個,龕為尖拱龕。龕長10、高12厘米,內雕千佛漫濾不清。

二、石窟開鑿年代推斷

交頂山石窟本身沒有明確的紀年,文獻中也未記載,因此關于洞窟的開鑿年代只能從洞窟型制、壁龕型制、造像風格、題記以及與該地區(qū)和周邊地域的比較中推斷。

交頂山石窟平面長方形,四周設低壇,四角攢尖頂,三壁三拿,這種洞型制在北晚期較為流行。山西境內平定開河寺石窟中東魏武定五年 547年)第2窟,北齊皇建二年( 561 年)的第3窟,北齊河清二年 563年)的第1窟叫,高平羊頭山石窟中屬于北魏晚期的第 2窟因,開鑿年代在北朝晚期的榆社響堂寺石窟圍,洞窟形制都為此種類型。交頂山石窟的窟門雕上小下大的圓門柱,門梁正中束一蓮,門楣飾忍冬紋,這與羊頭山、高廟山印北朝晚期諸石窟相同。因此,就洞窟形制而言,交頂山石窟的開鑿年代當在北朝晚期。

交頂山石窟的壁龕型制稍為特殊,左壁龕形不清,正壁和右壁正中各開一龕,龕為"凸"字形,龕內正中為主尊,龕內兩側各有一脅侍。這種類型的龕在山西的其他地區(qū)也有過發(fā)現(xiàn),平定開河寺石窟屬東魏的第 2 窟、北齊的第 3窟就是這種"凸"字型龕叫

造像風格方面,交頂山石窟造像主尊衣紋呈水平狀覆于座前,這種風格同太原西郊出土的東魏興和二年 540年)造像目昔陽出土的東魏武定六年(548年)造像相同,而與北魏晚期流行的豪衣博帶式袈裟下擺呈"八"字形覆于座前不同,與北齊時期的短裙擺也不同。菩薩寶繒先上翹再下折的樣式為龍門北魏造像所常見,山西地區(qū)榆社圓子山北魏洞窟0昔陽石馬寺北魏洞窟的菩薩也采用這種裝飾風格。這種樣式在東魏時仍流行,壽陽出土的東魏武定六年 548年)菩薩立像寶繒也是先上翹而后下折。北齊、北周時期,這種樣式被寶繒滑雙耳外側下垂及肩的樣式取代。故從造像風格分析,交頂山石窟應屬北魏晚期至東魏時期。

三、結 語

交頂山石窟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雖為三壁三龕,但左壁的造像組合為一坐一立二佛,這種整體組合方式在北朝晚期的石窟中并不多見,并且單壁這種一坐一立的造型也較少∶"凸"字形龕,正壁主尊有四圈陰刻頭光的形狀,脅侍寶繒先上翹再下折的裝飾,這些特點在同期的石窟藝術中都不常出現(xiàn)。這種特殊的組合、造型、裝飾說明當時小型石窟的開鑿在大環(huán)境下的地域性的特點,反映了民間在佛教信仰方面大趨勢下的變異性。

長治縣交頂山石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贡嘎县| 额敏县| 绍兴县| 刚察县| 井研县| 内乡县| 甘谷县| 乌拉特前旗| 吴江市| 永昌县| 尼玛县| 龙胜| 油尖旺区| 英德市| 迭部县| 鹤峰县| 万山特区| 六枝特区| 呼玛县| 望奎县| 陆河县| 昌平区| 鹤峰县| 太仆寺旗| 邢台县| 开阳县| 达尔| 武隆县| 绥芬河市| 两当县| 平舆县| 石台县| 咸宁市| 南充市| 抚宁县| 大丰市| 通城县| 仪征市| 璧山县| 凤城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