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之境”:悠然見南山
詩曰: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 ? ?這句詩,它屬于詩之境界當(dāng)中的無我之境。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人間詞話》的第三則(引如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薄昂ㄥeF穑坐B悠悠下?!睙o我之境也。
? ? ? ?這個無我之境呢,也就是原視頻題目中所說的什么“物我兩忘”,就是這種境界:“物”跟“我”這兩者呢,相融洽于這個范圍之內(nèi)。
? ? ? ?無我之境為什么好呢?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 ? ? ?所謂無我之境,無的這個“我”無的是作者的主觀。你如果問:這句詩里面有陶淵明嗎?
? ? ? ?答案是有的。
? ? ? ?在這句詩里面有作為人物的陶淵明,但是呢,沒有作為詩人(作者)的陶淵明。所以是“無我”。
? ? ? ?也就是說呢,無我之境的詩,最大的一個特點(diǎn)就是其中沒有“我”,只是單純用物的眼光去看別的物,其中呢沒有詩人自己的主觀色彩。
? ? ? ?沒有詩人自己的主觀色彩,有什么好處?很簡單,我們知道人跟人的審美不一樣,某個詩人這么看某個東西,他覺得是這樣的審美,但是呢,跟他有不同審美意見的人可又太多了。那如果是能夠離了這個主觀色彩呢,以物的角度去觀物,那么審美的差距就減小很多;持有不同意見的讀者,就減少了非常非常多。
? ? ? ?換言之,就是喜歡這句詩的人,就增加了非常非常多,甚至可能是翻倍。

? ? ? ?這個就是無我之境,這種“物我兩忘”的超脫所帶來的好處。這樣就知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它怎么個好法。同時(shí)呢,以后我們只要再遇到這類的詩,我們都能知道它好在哪里了,有這個理論,以后就萬變不離其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