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寫專欄(2)自我教育
看了《讀庫2104》中張同道對莫言的采訪,我對我自己的寫作有了更多的感觸。
“當你寫作的時候,童年的記憶成為你的財富”
“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寫自己刻骨銘心的體驗。由此,慢慢地擴展”
最初我對這個事情的感悟,是那種相見恨晚的,初見伯樂的喜悅。我從小喜歡胡思亂想,不是什么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也不是意淫,不是成為超人拯救世界(當然也有),而是對身邊發(fā)生的大事,小事,進行思考,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觀念,想法,讓自己有時候過于辯證,有時候又在獨自摸索自己的哲學。
在我看來,這些思想就和莫言的童年回憶一樣,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財富,讓我在寫某個觀點的時候,能夠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靈感不斷的涌現(xiàn),跟不上的反而是我打字的雙手。
我終于認識到了我這些思考的意義,因為在過去上學的經(jīng)歷當中,這些東西無法轉化為一種文字,一種成熟的理論,反而成為了我學習的累贅,常常讓我難以入眠,讓我不知所措,讓我厭世,疏遠別人,內(nèi)心里對別人指指點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準則。這套準則很顯然,不利于我沉下心來學習。
但現(xiàn)在,我有時間坐下來思考,坐下來記錄,我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寶藏。
就在我認為我的想法進一步完善的時候,我又聽到了另一位老師的教育。他是在教導初高中學生,但同時也是對一個人人生的指導,意味著一切都是想通的。他說人的教育分為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有自我教育,而這個自我教育,卻讓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寫專欄,寫小說,寫文章,并不僅僅是將我的思想落實于紙面,而是給予我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也給我一個自我教育的機會。
將思想落實于紙面,就好比將理論付諸于實踐。以為記錄的過程,就是一個再思考的過程。有的時候并不是我想的很全面,而是我在寫下來的時候,開始對一個想法進行完善和拓展。因為我是要面對所有讀者的,我是要符合邏輯的,我是要嚴絲合縫的。而不是用我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直接呈現(xiàn)我的想法,這樣容易讓讀者摸不到頭腦。
因此,在我記錄我的想法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觀點的現(xiàn)實意義,我開始完善我的思想,讓我成為一個更現(xiàn)實的人,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我的寫作的過程,就變成了一種自我教育,而不僅僅是挖掘寶藏,更像是將這寶藏作為引子,引出一個寶庫。
先不說完成后與大家思想的交流,記錄我的思考,卻更像是將我作為第三者,來審視這個想法,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就迎接了成長。它不僅僅是用我的資本去獲得回報,而是擴大我的資本,完善我的規(guī)劃,讓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