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talk看門道:《鋼琴課》經典女性電影,超長詳解

沒看原片,先寫一點想法,從被動給予和主動給予的角度出發(fā)。
斯圖爾特為艾達付出的是娶她時所要付出的第一桶金,然后他還是一心一意想方設法開拓自己的財產,因為他處于開拓起步階段,一切都還不穩(wěn)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貝恩斯與當?shù)厝舜虺梢黄?,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所以他對財產沒有那么多的緊迫感,而有閑情逸致去注意到女人和她的鋼琴。
爭取財產和爭取女人的方式,兩個人都有不光彩的成分。
連個男人對待女人的不同,除開天性性格不談,首先是他們處于人生的不同階段,首要需求會有所不同。
艾達也會經歷自己的不同階段,前提是她遇見更多人更多經驗和更多想法,她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每一個階段自己的處境和選擇。
他可以選擇跟著斯圖爾特創(chuàng)造生活,也可以選擇跟著貝恩斯墜入愛河,她還可以選擇耽溺在她的鋼琴里永不發(fā)聲。最后,她選擇用教別人彈鋼琴謀生并與貝恩斯在一起生活。她學會了用自己的才華換取自己的財產,以及愛情,她其實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琴鍵,必須是可以發(fā)生的鋼琴,即使鋼琴經歷風雨不再完美,即使肢體殘缺不在純潔,這就是她的覺醒。
她不再迷惑于得不到她期待的別人的付出,她也可以有所付出,為自己買單。因為她不是生來依附,不是別無選擇。
而艾達,為什么設定為未婚先孕有一個像小天使一樣的女兒到處蹦跶?僅為了表現(xiàn)她對于父親來說是一項貶值的負資產急于出手嗎?
佛洛拉的存在,是因為有一個男人跟她結合的結果,這個男人沒有娶她,兩人相處友好,男人離開,艾達和佛洛拉一起生活。
佛洛拉沒有了父親,艾達的父親將她遠嫁他鄉(xiāng)。她們看似離開了殷實的家庭環(huán)境進入了一個蠻荒之地,其實也是她們新的起點,以前她沒有,現(xiàn)在她沒有,未來她可以有或沒有。
然后她在新的環(huán)境里經歷困難障礙才有所抉擇和決斷,人必須經歷什么才能書寫自己的故事,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像毛利人一樣單純的看問題,回歸純真的本質,就只是兩個有感覺的人愿意待在一起,一直一起生活,用自己的本事勞動,行就行,不行就你好再見。
鋼琴不在高高在上幻想被拯救,而是落地在世界里扎根。
而扎根不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就可以輕松解決的,他們始終會尋找一個合適的伙伴,建立長久的關系。
如果人們不能面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不能在關系的動蕩中認清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需求,平衡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就會逃避現(xiàn)實責任或者對麻痹行為上癮。
由此我才想到對佛洛拉的一個理解,一個天使自然降生,她有來源,她本來自由生長,他可能被父親帶走,也可能跟隨母親,完整的家庭至少是有一個父權人物,有一個母性人物,有一個健康自由自主的孩子,這個孩子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中能發(fā)展以別人建立平等關系的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或者以自我為中心,鋼琴也代表一種中心意識吧,毛利人是一種周圍意識,邊緣全體,也許很受觀眾會體會到這一點,邊緣人的需求和高等人的需求,從本質和發(fā)展階段上來看,是沒有區(qū)別的,我們都是人,都有基礎需求和其他層次的需求,而看問題的思想和態(tài)度,就是差別,價值觀是影響最大的表現(xiàn),某種被推崇的價值觀可能會換許多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毛利人的幸福和快樂在于他們尚且沒有被太多所謂崇高的文明規(guī)則所限制和馴化。也沒有因為極端的利益競爭形成階級關系的巨大對立,在關系確立中只是發(fā)自內心單純的表達和拒絕,各自安好,或者共筑未來。
這是電影帶給我的思考和啟發(fā)。絕非定論。難的有靈感,所以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