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讀懂的100幅世界名畫|床頭讀物

個人推薦指數(shù)五星,五星,我要是下班后后能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我一定會把這本書的實體書買來放在我的床頭,反復閱讀。很好的美術科普書籍。
我是美術白癡,畫畫我一點都不懂,為什么會看這本書,因為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真的羨慕家里面能夠有條件供他們學習畫畫的同學,能夠有錢買畫筆畫板,單獨掏額外的錢到校外上專門美術老師的課,會幻想他們可以在無聊的時候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在畫畫中的樣子,窮人的孩子沒有那么多選擇的機會,為了彌補一點點過去的遺憾,嘗試看一些有關美的書,希望在中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我無聊生活的可能會出現(xiàn)的美好之物。
這本書以時間為軸線講述了一百幅畫,幾乎每幅畫都有關于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畫的風格特點,畫家與畫的故事,同類型畫之間的比較。不同時期的人,不同地域的人對于畫的美認識不一樣。從時間上來看,由原始人古印度古埃及粗糙簡單的線條組合,到基督教時期受宗教約束的宗教畫,再到畫法和技法進一步提高的寫實畫,最后到超現(xiàn)實的抽象畫。線條、色彩、光線由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描述對象由神到現(xiàn)實的偉人與大事件,再到小人物與自然,最后到最求自我抽象。從地域上來看,有歐洲的蛋畫、油畫、印度的石窟畫、山水畫、日本的浮世繪。凡是小學美術課本中出現(xiàn)的畫和初高中歷史課本出現(xiàn)的畫都羅列在了這本書中,這是我最直觀的感受。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想當于我在某種程度上復習了一遍希臘羅馬史。
一百幅畫的畫家,對我印象最深刻的畫家是高更,因為之前有看過月亮與六便士,他的執(zhí)著與淡然,他與梵高的友情。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又到哪里去?自殺未遂的頓悟,回歸原始的返璞歸真。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讓我放棄工作,我去當一名畫家,最后我離世留給世界的只有一幅畫,我的描述對象或者說我的創(chuàng)作主題會是什么?現(xiàn)在的我沒考慮好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在2018年年底之前我會嘗試回答這一個假設問題。
歸納幾個重點畫派:
威尼斯畫派 15、16世紀意大利的地方畫派,以善于運用鮮艷明亮的色彩而著稱。代表畫家有喬爾喬內、提香
洛可可 18世紀流行于法國上流社會的一種藝術風格。原意指富于曲線的貝殼,強調柔和光潔、纖巧精致、華麗色情的趣味,帶有貶義。宏大的建筑空間被小巧誘人的閨房與私宅所代替,房間的形式多種多樣,出現(xiàn)了橢圓形房間。宮廷內的繪畫尺寸越來越小,形制從方形、矩形而變?yōu)楫敃r最時髦的橢圓形。
新古典主義 19世紀初從法國興起的一種繪畫風格,以嚴謹清晰的結構和素描關系著稱。代表人物有大衛(wèi)、安格爾等。
浪漫主義 19世紀普遍流行于歐洲的一種藝術流派,首先從法國興起,后來又在不同國家形成各自的面貌。注重個性的自由抒發(fā)。繪畫中的代表人物有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
印象派 19世紀70年代興起于法國的一種藝術流派。強調在自然的光線下捕捉瞬息萬變的色彩。對色彩語言的發(fā)掘是他們對于繪畫最大的貢獻。代表人物有莫奈、雷諾阿等。
點彩派 西方19世紀80年代產(chǎn)生的一種繪畫技巧。它受到印象派色彩理論的影響,但更加注重科學性。它不使用混合的色彩,而是把純色小點施于畫布,通過光學作用造成清新鮮艷的效果。修拉是其主要代表。
后印象派 西方19世紀后期的一種繪畫流派。該畫派的畫家曾經(jīng)都是印象派的成員,但又認識到印象派的局限,從而開拓了新的發(fā)展道路。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凡?高等,盡管他們的風格各不相同,但從對印象派的反叛這一點上,人們把他們統(tǒng)稱為“后印象派”。
拉斐爾前派 19世紀中葉興起于英國的藝術流派。當時一些美術學院的學生對16、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之后主導畫壇的趨勢感到不滿,認為自從一種理想的模式被確認下來,每一幅畫都開始根據(jù)相同的原則去構圖,去遵循符合邏輯的光影變化,去尋求把對象理想化了的表現(xiàn)“美”的方法。即使最終完成的面貌各有差異,但無非都是同一繪畫體系的產(chǎn)物。他們認為,這種有意美化自然的模式是從拉斐爾開始的。因此,如果藝術要進行改革,就要回溯到拉斐爾以前的時代,把拉斐爾以前的畫家當作榜樣。他們希望像中世紀的手工藝人那樣,作畫只是為了信仰,只是為了單純、樸素地表達出他們所知道的事。為此,評論家把他們組成的畫派稱為“拉斐爾前派”。
立體主義 20世紀初期產(chǎn)生的一種現(xiàn)代繪畫風格,由畢加索和勃拉克開創(chuàng)。它放棄從一個角度對物體進行描繪的方法,而把幾個角度重疊在一起,常呈立體或幾何形。第一階段為1907年—1909年,第二階段(分析立體主義)為1909年—1911年,第三階段(綜合立體主義或拼貼立體主義)為1911年—1916年。
超現(xiàn)實主義 20世紀初的一種現(xiàn)代藝術思潮。1924年由作家布雷東創(chuàng)立,成員包括達利、馬格里特等。它主張解放畫家的想象力和無意識心態(tài),使藝術家擺脫理性;它重建夢境,創(chuàng)造純粹虛無的境界與無稽之談。
抽象表現(xiàn)主義 20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于美國的重要畫派。以波洛克為核心,一些畫家經(jīng)常聚會,討論、相互評價對方的畫,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畫派。盡管他們并不都采用波洛克的方式,具體風格也不盡相同,可都堅持以抽象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因此被人稱為“抽象表現(xiàn)主義”。如今,它被視作美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
波普藝術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藝術流派。興起于英國,但在商業(yè)繁榮的美國獲得了長足發(fā)展。這一流派的藝術家都以流行文化為主要元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對日常生活用品進行處理,把大眾文化的產(chǎn)物,如廣告、照片、啤酒罐之類的東西當成藝術,并將它們運用到藝術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