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會過去

歷史的溫度7-1
1
有六個字,可以時刻拿來提醒自己:“一切都會過去?!?/p>
當你失意時,你可以用這六個字提醒自己,而當你得意時,亦然。
2
4月3日,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引路,隆裕太后的棺木被隆重抬到前門火車站,用慈禧太后曾經(jīng)使用的專列送到河北易縣清西陵的梁各莊行宮內(nèi)暫安。
同年11月,光緒的陵寢崇陵地宮先期建成,隆裕與光緒一起入陵。
這對“生不同衾”的夫婦,最終“死后同穴”。
3
而孫中山、黃興、黎元洪等當時身處中國歷史舞臺中央不同派別的人,不約而同給了隆裕太后相同的四字評價——這四個字隆裕生前簡直連做夢都不敢想:“女中堯舜?!?/p>
4
隆裕雖然被夸,但其實大家夸的不是她,而是共和制度,是中國能以一種不流血的方式走向共和。
越是夸隆裕,就越是能顯出時代的潮流指向,共和的來之不易。
在這里,隆裕只是以末代太后之尊,充當了一個道具而已。
朱批:
這還是一個好的道具。
不好的道具,就該是紅顏禍水,女色誤國了。
5
當時的美國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轉(zhuǎn)型:1920年,美國的城市人口達到了總?cè)丝诘?1%,正式進入城市化時代。
城市人口大規(guī)模提升帶來的一大結(jié)果,就是涌現(xiàn)出一個新階層:新興中產(chǎn)階層。
這個階層人數(shù)龐大,他們并不是出身于名門或貴族,可能父母還在農(nóng)村或身處城市里原本比較貧苦的階層,而他們這一代通過讀書和自身的努力,開始擁有了一定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6
而這個階層的人們很容易產(chǎn)生各種焦慮:他們一方面為擺脫了父輩的貧苦和落伍而有些沾沾自喜,但另一方面又對進一步擁有財富和地位表現(xiàn)出一種迫切的渴望,同時還有一種對失去現(xiàn)在地位或被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后的恐懼。
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這個階層的閱讀市場就出現(xiàn)了一片巨大的真空。
7
當時的美國市場上,新聞刊物呈現(xiàn)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一頭,是以“黃色小報”為代表,報道“低俗新聞”。
其中以兩大報業(yè)巨頭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之間的“黃色新聞”大戰(zhàn)最為著名。這些報紙以色情、自殺、災(zāi)禍、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內(nèi)容為主打,輔以夸張的標題和排版,專門滿足低層次讀者的獵奇心理,基本上沒有什么營養(yǎng)。
另一頭,是以美聯(lián)社為代表,報道“高冷新聞”。這類新聞嚴守“新聞專業(yè)主義”態(tài)度,只給事實和數(shù)據(jù),力爭避免出現(xiàn)任何主觀傾向和觀點,一切交給讀者自己分析和判斷。而這類新聞,一般人是讀不懂或讀不下去的。
8
1936年的11月23日,亨利·盧斯又布下了自己傳媒帝國的第三顆棋子:《生活》(Life)雜志。
它的創(chuàng)刊卷首語寫得就讓人似乎很難拒絕: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擊偉大事件;
去看窮人的面孔與驕傲的人的姿態(tài);
去看奇異的東西——機器人,軍隊,大眾,叢林和月球上的陰影;
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畫、高塔和新發(fā)現(xiàn);
去看數(shù)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墻與房間里的人和事物,難以接近的危險場景;
去看男人所愛的女人和許多小孩;
去看并享受看的樂趣;
去看并且感動;
去看并且接受教導(dǎo)
……
9
當然,我個人始終認為,從“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越來越多人對這樣一種服務(wù)的需求還是在逐步加強:幫我梳理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為我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垃圾信息。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亨利·盧斯創(chuàng)辦《時代》等一系列雜志的初衷,至少有一部分到現(xiàn)在也是合理的。
在傳播渠道壟斷被迅速打破、各種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紙”是肯定會衰落的,但“媒”是永遠的剛需,尤其是有用的“媒”。
朱批:
贊同。
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等等。
聯(lián)線,媒介。
怎么介入,如何切入,從來都是很有智慧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