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應在朔州青鐘村
昭君墓應在朔州青鐘村——漢使楊少徵“行至蕃漢界頭,遂見明妃之?!?/p>
《今日中國論壇》 2013年16期
王生和 威文軍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老先生說得好“王昭君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闭丫乖谌珖幌率畮滋?,比較有名的有呼和浩特市東郊的“八拜昭君墓”,土默特左旗的“朱堡昭君墓”,包頭南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昭君墓”等。其中猶以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最為有名。山西省朔州市青鐘村的"昭君墓”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寂靜無聲,名不見經(jīng)傳。安詳?shù)爻了谘汩T關北側紫荊山邊塞之下。朔州昭君墓的知名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須記住,山西也有一座昭君墓,也有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這座塔在朔州市朔城區(qū)南榆林鄉(xiāng)青鐘村,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眾多歷史資料的發(fā)現(xiàn),坐落于雁門關腳下“蕃漢界頭”的這座“青?!备锌赡苁恰懊麇!?。
一、昭君和親
據(jù)漢書記載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初(公元前48年~前33年)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入宮為待詔,時年17歲。競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向元帝提出“愿婿漢氏以自親”的要求,昭君因?qū)m廷畫師毛延壽在其畫像上點有“喪夫落淚痣”、“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毅然自請成行。遂同呼韓邪單于北上雁門關出塞成親,被封為“寧胡閼氏”。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叫伊圖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聽從漢皇帝旨意“從胡俗”———“父死妻其后母”,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闋氏所生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二女,長女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小女當于居次,即當于公主。昭君和親,對當時的漢匈和平友好關系的鞏固和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此后匈漢邊境60年無戰(zhàn)事?!稘h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向漢人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學會了“建筑和打井”,漢人向匈奴人學會了“養(yǎng)馬技術”,匈漢兩族人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yè)。因此王昭君受到匈漢兩族人民的愛戴。
二、昭君病故
昭君出塞途中,心情郁郁寡歡,“漢女愁吟,蕃王笑和,寧知惆悵,恨別聲哀”,而且隨同人員一樣離愁別恨,少言寡語?!笆虖募拍?,如同喪孝之家,遣妾攢金,仗(狀)似敗兵之將”。行經(jīng)數(shù)月,苦復重苦,怨復重怨。初入胡地,昭君在氣侯、衣、食等方面皆不適應?!熬咏现?,不知塞北有千日之雪”,“即至牙帳,更無城郭,空有山川”,“地僻多風,黃羊野馬,日見千群萬群”,“不替而衣,不田而食。既無穰麥,啖肉充糧。少有絲麻,織毛為衣”。一個湖北女子三餐食肉飲奶,一時一餉,猶可安排,歲久月深,如何可度。“心驚恐怕牛羊吼,頭痛生曾(憎)乳酪膻”,因此昭君終日食少言少,悶悶不樂,苦捱歲月。及至適應了水土,思鄉(xiāng)情結又上心頭?!罢丫欢鹊乔?,千回下淚,慈母只今何在君王不見追來”,“遂使望斷黃沙,悲連紫塞”。胡漢文化上的差異更使昭君羞憤難為,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曾上書漢成帝“乞歸”探親,沒被允許。《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成帝赦令從胡俗”,昭君喪魂落魄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隨后宮廷王位之爭又使王昭君增加了喪子之痛。伊圖智牙師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的骨肉,伊圖智牙師的血統(tǒng)對復株累構成了潛在的威脅?!赌闲倥袀鳌酚涊d“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圖智牙師,以次當位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牙師”。昭君與復株累生活了11年,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死,昭君又寡居了一年。公元前19年,昭君“恨積如山,愁盈若海”,“因此得病,漸加贏瘦”,“恰至三更,大命方盡”撒手西去,時年33歲。
三、昭君遺言
昭君生前曾有遺言?!版廊袅艄实卦?,臨時請報漢王知”。昭君病危,單于“頻多借問,明妃遂作遺言,略述平生∶
“妾嫁來沙漠,經(jīng)冬向晚時,和明以合調(diào),翼以當威儀。紅檢(臉)偏承寵,青蛾侍妾時,妾貌如紅線,每憐歲寒期。今果連其病,容華漸漸衰,五神俱總散,四代的危危。月華來映塞,風樹已驚枝。煉藥須岐伯,看方要巽離,此間無本草,何處覓良師。妾貌如紅線,
孤鸞視猶影(影猶),龍劍非人常(尚)憶雌,
妾死若留故地葬,臨時(請)報漢王知?!?/p>
昭君生前安排后事。因思鄉(xiāng)心切,生前不得歸漢,死后哀請單于把自己葬于故地(秭歸),并在臨行前報知漢王。單于慨然應允“愿為寶馬連長帶,莫學孤蓬剪斷根。公主時亡仆亦亡,誰能在后哭孤魂?!贝藭r單于應是復株累單于之子烏達鞭候單于,與昭君應有非同尋常的母子情結,重厚如山的養(yǎng)育之恩,安葬完昭君后,烏達鞭候單于隨后辭世。
四、單于傾國而葬昭君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傾國而葬",一次是秦二世胡亥傾國而葬秦始皇贏政,一次是匈奴單于傾國而葬寧胡閼氏王昭君。
“昭軍(君)昨夜子時亡,突厥今朝發(fā)使忙,
三邊走馬傳胡命,萬里非(飛)書奏漢王。
單于是日親臨哭,莫舍須臾守看喪,
解劍脫除天子服,披頭還著庶人裳。
衙官坐位刀離(贅)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昭君死后,單于加急傳命各部落,飛書奏漢王,而且脫去了天子之服,穿著平民衣裳,披頭散發(fā),日夜不離守喪,痛哭流淚,悲傷致極。大小頭領抽刀離傷自己的臉面,以表示悲痛,牧民百姓,去其裝飾,截去耳珰,揮淚行哀。而飛書漢王的奏表卻遲遲不見回音。“表奏龍庭,敕未至”,單于無奈,不能闖關葬昭君于故地,完成昭君遺命,只有把昭君葬于漢(古神武郡遺址,今神武)匈邊界。于是“單于喚丁寧(靈)塞上衛(wèi)律,令知葬事。一依蕃法,不取漢儀。棺槨穹廬,更別方圓?!眴斡跒檎丫齼A國而葬,盛況空前,無與倫比?!扒Ю镏畠?nèi),以伐醮(樵)薪,周匝一川,不案□馬。且有奔駝勃律,阿寶蕃人,膳主攆牛,兼能煞馬。醞五百甕酒,煞十萬口羊,退犢燥駝,飲食盈川,人倫若海。”單于命從單于廷到墓地(呼市到朔州)“一百里鋪戳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于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昭君棺槨下葬時的情景更是駭人聽聞“黃金白玉蓮(連)車載,寶物明珠盡庫傾”,“牛羊隊隊生埋壙,仕女芬芬(紛紛)聳入坑,地上筑境(墳)猶未了,泉下惟聞叫哭聲”。單于安葬昭君,采用了早已絕跡了的活人、活羊、活牛殉葬制。葬完昭君,單于仰天長嘆“何期遠遠離京兆,不憶冥冥臥朔方,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還帝鄉(xiāng)”。
昭君死后,匈漢兩族人民把此事件刻于磚瓦之上以作紀念。從墓葬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于天降”等瓦當,和“單于和親”4字磚,以及“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而且匈漢兩族人民紛紛用衣襟包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一座又一座昭君墓。用以追慕和紀念王昭君。
五、漢使蕃漢界頭祭昭君墓
時隔數(shù)年后,至漢孝哀帝(公元前6年~1年),大漢王朝才發(fā)使和蕃吊昭君?!八觳顫h使楊少徵杖節(jié)和來吊。金重錦韜(絳)繒,入於虜廷,慰問蕃王”。蕃王喜悅,漢使高聲讀敕吊單于∶
“昨咸來表知其向,今嘆明妃奄逝殂,
故使教臣來吊祭,遠道兼問有所須。
此間雖則人行義,彼處多應禮不殊,
附馬賜其千匹采,公主子仍留十解(斛)珠?!?/p>
隨后,“漢使吊訖,當即使回。行至蕃漢界頭,遂見明妃之冢。青冢寂遼(寥),多經(jīng)歲月。使人下馬,設樂沙場,害非單布,酒心重傾。望其青冢,宣哀帝之命,乃述祭詞”“維年月日,謹以清酌之奠,祭漢公主王昭軍(君)之靈。惟靈天降之精,地降之靈,姝越世之無比,娩妁傾國和陟娉,丹青寫刑(形),遠稼(嫁)使兇奴拜首,方代伐信義號罷征。賢感敢五百里年間,出德邁應,黃河號一清。祚永長傳萬古,圖書且載著往聲。嗚呼嘻噫!在漢室者昭軍(君),亡桀紂者妮妃、笄姿兩不圍矜夸興皆言為美。捧荷和國之殊功,金骨埋於萬里。嗟呼!別翠之寶帳,長居突厥之穹廬。特也,黑山杜(壯)氣,擾攘兇奴,擾將降喪,計竭窮謀。漂遙(嫖姚)有懼於檢驗狁,衛(wèi)霍怯於強胡。不稼(嫁)昭軍(君),紫塞難為運策定。單于欲別,攀戀拜路跪。嗟呼!身歿於蕃里,魂兮豈忘京都??樟粢悔}R天地,岸兀青山萬載孤。”
六、昭君葬于何地
唐代《明妃傳》記錄了昭君墓的地理位置“只今葬在黃河北,西南望見受降城”。也就是說,唐時人們看到的昭君墓是在黃河北面,離黃河不遠,站在昭君墓上往西南望去,可看到雄偉的“受降城”。據(jù)考,呼市地區(qū)的“八拜昭君墓”和“朱堡昭君墓”,其方位雖然都符合唐代《明妃傳》中(朔州古黃水河河道與青鐘村)“葬在黃河北”的說法,但這里并非古代墓葬,而是兩座漢代烽燧遺址。“達拉特旗昭君墓”在民間有很大影響,至今仍有人認為,它就是真正的昭君墓??脊湃藛T考證認為這個昭君墓,并不是人工修筑的古代墓葬,而是一座天然的石山,在石山上也沒有發(fā)現(xiàn)與墓葬有關的漢代文物,不可能是漢代的王昭君墓?!昂艉秃铺厥心辖嫉恼丫埂痹邳S河之北,但與托克縣城北東沙崗的唐代東受降城相距有百里之遙,古人視力再好也不會“西南望見受降城”??梢哉f,“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也無確切定論?!八分萸噻娬丫埂彪m然被歷史遺忘,被歷代文人遺忘,但是諸多歷史線索卻把昭君墓的位置匯集在了這里。明朝《馬邑縣志》模糊地記載有“青冢,在縣西南二十里。闊四五畝,高丈余,俗傳為王昭君墓。考明妃冢,在豐州砂灘,茲其傳者訛云。”明朝的“編志人”如何考證不得而知,但從此以后,把昭君墓推向了豐州砂灘確是事實,而且貫以了“傳者訛云”,壓制了后世文人對朔州青鐘昭君墓的探究。至今朔州人不敢稱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昭君墓。值得慶幸的是“編志人”沒有把“俗傳為王昭君墓”抹去,給后人也留下了些許疑問的空間?!锻跽丫兾摹分杏涊d有昭君遺言“妾死若留故地葬,臨時請報漢王知”。昭君生前數(shù)次請求回漢探親,漢王朝不準。昭君死后要求安葬故地秭歸,單于應允,這說明昭君靈柩要歸漢必然要按“出塞時路徑”返回,要途經(jīng)雁門關,途經(jīng)朔州青鐘村。昭君靈柩所以沒能跨過雁門關是因為“表奏龍廷,敕未至”,只能留在雁門關腳下安葬。昭君傾國而葬,“一百里鋪戳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边@說明安葬昭君的時候從單于廷出發(fā),行程遙遠,足足六百里。而從呼市單于廷經(jīng)右玉殺虎口,到朔州青鐘村也正好是六百里,非常吻合。
漢孝哀帝“差使楊少徵杖節(jié)來吊,入於虜廷,慰問蕃王”。在返回途中,“行至蕃漢界頭,遂見明妃之?!薄!稗瑵h界頭”當確指雁門關附近應該無疑。朔州青鐘村距雁門關近在腳下,而1847年前,青鐘村原名青冢村,此青冢應是“明妃之冢”很明顯?!睹麇鷤鳌分刑岬降摹爸唤裨嵩邳S河北,西南望見受降城”,看似與朔州青鐘昭君墓不相符,而事實是朔州昭君墓南100米左右原有一道河叫“黃水河”現(xiàn)只存古河道,古稱“小黃河”。此“黃水河”是不是《明妃傳》提到的“黃河”也未可知,退一步講,朔州青鐘昭君墓對于唐都洛陽人來說在黃河之北也不為過。而且墓地西南正好有一座古城——神武郡(隋朝時稱神武縣),距昭君墓地不到十里,抬眼就可望見,更為巧合的是,唐朝時的受降城在朔州也有一座?!吨袊沤竦孛筠o典》“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漢語大詞典》也記有“受降城,唐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朔州的受降城是不是神武郡,縣志和考古資料都沒有記錄也沒有否定,待考。但從“神武”二字來看,作為受降城又有極大的可能。歷史的真象可能是“昭君墓南緩緩流淌著玉帶般的黃水河,向西南望去可以看到雄偉的神武受降城?!?/p>
朔州青鐘昭君墓是否能摘去《馬邑縣志》記載的“傳者訛云”的古帽子,值得社會各界關注。但筆者更希望昭君文化能在朔州大地開枝散葉,發(fā)揚光大。金代元好問的《前題》寫得好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
重關獨居千尋嶺,深夏猶飛六出花。
云暗白楊連馬邑,天圍青冢渺龍沙。
憑高吊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shù)去鴉。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