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趙本山“趙家班”的落幕,該怪沒文化?
2009年,趙本山迎來了自己的第19次春晚時間。
這一年,他帶著《不差錢》和小沈陽走進了舞臺。
頭戴小花、穿著“蘇格蘭風情”背帶褲的小沈陽一夜爆紅,迎來了自己的人生之巔。
只不過,疑惑很快消替了觀眾對于新面孔的新鮮感,不禁發(fā)問:
趙本山的老搭檔范偉怎么沒來?
其實,范偉與趙本山的裂痕早有預兆。
早在2005年之前,范偉因孩子上學,舉家遷至北京,
開始在北京演電影,頗有自立門戶的意味。
趙本山與范偉的關系逐步有了縫隙,
這一年,高秀敏的離世無疑加速了這段關系的崩塌。
從那之后,范偉似乎異常忙碌,而趙本山在接受采訪時,則是帶著笑腔說:
“有范大腕賞光還能增加收視率呢,我得感謝他?!?/p>
而那一年,范偉“婉拒”上春晚,趙本山頂著壓力拍完《不差錢》,在后臺崩潰大哭。
從那之后,范偉開始朝著影視圈狂奔,而趙本山帶著了自己的“趙家班”一路北去。
但小沈陽的爆紅是他始料不及的結果,
對此,他曾說:
“他突然火了,大家都來看,他突然走了,觀眾就不來了,觀眾這種奔名人的習慣我們不要有?!?/p>
簡單粗暴的考慮、毫不掩飾的防備,讓人有些不解:這是親徒弟嗎?
但縱觀趙本山的一生,才發(fā)現(xiàn)他的顧慮頗有道理。
所以“趙家班”沒能讓小沈陽紅里透紫、再上一層樓;
反之,在小沈陽落寞之后,“趙家班”依舊穩(wěn)定運營。
只不過夕陽日落,再牛的隊伍,也終究迎來了自己的最后光輝。
為何落寞?真的是江郎才盡了?
一、
1957年10月2日,一個苦命東北娃出生在遼寧開原市,父親名叫趙德仁,沒什么文化。
在為孩子起名字時,他猶豫地說道:
“這孩子生在大山里,又是本字輩,為圖個好養(yǎng)活,就叫他本山吧。”
本山的名字,取得十分隨意,而他的童年,更是十分艱苦。
趙本山童年有多慘?堪稱鐵嶺版的苦兒流浪記。
1963年,在趙本山五歲時,在生產隊的母親張淑琴,積勞成疾,便撒手人寰。
剛剛喪母兩年的趙本山,在七歲那年,
父親趙德仁,因為餓得受不了了,流浪他鄉(xiāng),自此杳無音信。
趙本山徹底成了孤兒,只能吃著百家飯長大。
吃不飽成了趙本山童年的唯一字眼。
當時,17歲的趙本山在蓮花中學讀初中,
離家20里地,趙本山中午餓得受不了,
就趁同學不注意,偷偷躲在角落灌水喝,以此充饑。
孤苦伶仃的趙本山開始跟著盲人二叔學手藝、討生活。
在盲人二叔的教導下,趙本山從小便學會了拉二胡,
吹嗩吶,打手玉子,特別是三玄練得爐火純青。
1979年,22歲的趙本山依舊貧困潦倒,
沒有姑娘看得上他,于是他便成了“大齡光棍”。
碰巧,這一年,經(jīng)媒人介紹,趙本山認識了第一任妻子,
和趙本山一樣父母雙雙離去的葛淑珍。
雖然葛淑珍沒文化、沒學歷也沒背景,但卻把這個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1978年,公社曲藝團重組,靠老婆幫忙的趙本山,終于等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這一年,趙本山又吃上了“飯”,
本著對民間曲藝極高的領悟力,沒過兩年,趙本山就成了曲藝團的臺柱子。
1981年,鐵嶺文工團弄出個《摔三弦》,要找人演瞎子。
找來找去,發(fā)現(xiàn)全鐵嶺,這個人才非趙本山莫屬。
因為趙本山的學藝老師,也就是他二叔,本人就是瞎子。
學瞎,正是趙本山的一手絕活,
果然,《摔三弦》一演,火遍東北,還在全國拿了大獎。
本山大叔,從此被譽為“東北第一瞎”。
憑借《摔三弦》,趙本山進入了鐵嶺文工團。
1987年,30歲的趙本山,逼格大漲,又與潘長江合作《瞎子觀燈》,
每天在沈陽的演出就有四五場,在東北連演200場。
當時的趙本山有多火呢?尚有“一步一個笑料”的美稱。
甚至驚動了到東北演出的姜昆。
那時,趙本山還只是實現(xiàn)了從鐵嶺苦兒到紅人的跨越,
而姜昆卻憑借《虎口遐想》火遍了全中國。
彼時的全國紅人姜昆,正帶著中國廣播說唱團在全國巡演,
所到之處,全然是一片笑聲。
可來到鐵嶺演出,姜昆的拿手絕活,卻演不動了,
因為觀眾都不笑,只有寥寥幾聲客套地干笑。
姜昆以為是鐵嶺人不捧場,但當他詢問路人時,那人滿臉的不屑告訴他:
“你們這演得照我們鐵嶺的趙本山差遠了?!?/p>
于是不服氣的姜昆找來了鐵嶺劇團,看趙本山的演出。
結果趙本山剛在臺上演完,姜昆一行20幾個北京藝術家全都笑趴了。
姜昆徹底服了,向趙本山要來了一盤帶子,
回北京后就開始向央視春晚極力推薦趙本山。
趙本山,一個鐵嶺農民,一個“不入流”的演員,
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起初難登大雅之堂。
結果巧合的是,1990年的春晚彩排時,
馮鞏恰巧路過,恰巧又拿著趙本山的帶子,
節(jié)目組幾個人看過后,當時的負責人、著名喜劇大師王景愚當即就欽定:“就是他了!”
于是小品《相親》登上1990年的央視舞臺,
趙本山就用一個守舊、沒世面的小市民形象,打開了通向全國的大門。
這一年,喜歡寫劇本的何慶魁看到了因小品爆紅的趙本山。
決定讓自己的愛人高秀敏也紅上一紅,
于是筆耕不輟,在全國拿下了大獎,還結識了趙本山。
1993年,范偉憑借《要賬》拿了個首屆相聲節(jié)一等獎。
從此,范偉的名字出現(xiàn)在趙本山的世界里。
同年,趙本山排小品《走毛道》,主動拉上了范偉。
第二年,兩人帶著《兒子大了》進京,當著十幾個領導表演時,范偉出了一身汗。
最終兩人帶著“回去吧”三個字,將作品帶回了東北。
1995年,鐵嶺文工團的崔凱給老趙弄了個本子,叫《紅高粱模特隊》,
本山演農民教練,范偉演洋專家。
1998年,趙本山拉著高秀敏、范偉、何慶魁的主創(chuàng)隊伍,攻進了春晚。
“鐵三角”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徹底揚名。
1999年,趙麗蓉在舞臺上演了最后一個作品《老將出馬》,
而趙本山與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徹底炸了,成為了春晚經(jīng)典小品。
2000年底,一個名叫宮凱波的編劇將《賣拐》劇本交到了趙本山的手里。
從那之后,“沒病走兩步”帶火了范偉,
再次將趙本山的地位奠定到無人可比的地步。
從那之后,“趙本山”不單單是個名字,還是春晚的活招牌。
2001年,何慶魁又幫本山弄了一個更出名的劇本,這就是當年收視率驚人的《劉老根》。
三人的光彩從戲內散發(fā)到了戲外。
但三人的合作卻不如外界所想的那樣和諧。
趙本山作為“鐵三角”的老大哥,范偉算是他帶出頭的,以至于分紅時有差距。
趙本山總是自信地認為:“自己就值這個價?!?/p>
久而久之的恩怨糾葛,讓三人走向了陌路。
2005年,高秀敏因突發(fā)性心臟病在家中離世,丈夫何慶魁說:“我的世界被連根拔起。”
但又何止是他一人的世界被連根拔起。
鐵三角缺了一個角,趙本山與范偉再也合作不下去,
索性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二、
在范偉不演小品、不上春晚后,
趙本山開始四處招攬徒弟,成立“本山傳媒”,開設了“劉老根大舞臺”。
2009年,北京“劉老根大舞臺”開業(yè)僅一年,就創(chuàng)下6000萬票房。
次年,趙本山買了一架私人商務飛機。
據(jù)了解,這架私人飛機造價約2億元,
日常維護、飛行員、保險等費用估計500萬左右,燃料費大概1.5萬元/小時。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公布趙本山年入超1億元。
這年,趙本山在北京投資近億元的“劉老根會館”開業(yè)。
圈內外的大腕來了很多,趙本山安排私人飛機專程接送。
這個時期,是趙本山以及“趙家班”最輝煌的時期。
說一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不為過。
在郭德綱還在為“逆徒”痛哭流涕時,
趙本山卻深懂用人之道,名下的徒弟全都要依靠他來過活。
而他的徒弟無一不是窮苦出身的二人轉演員,
在以前,二人轉演員還是跑街串巷的“低俗手藝”。
但在趙本山的操持下,二人轉也能與民同樂,登上了大雅之堂。
原本一眾徒弟只能在他的庇護下穩(wěn)妥生活,
但一個沒注意,小沈陽就成了“明日之子”。
隨即,演出費水漲船高,從幾百一場一路漲到了十幾萬一場。
家中的門檻更是被無數(shù)記者“踏爛”了。
從農村小子到“走穴春晚之王”,小沈陽威風十足。
但這種爆紅基于趙本山,卻也不完全是師傅的功勞。
反之,趙本山一直本著“千萬別給觀眾吃大魚大肉,就給觀眾吃粗糧”的理念,
生怕“本山傳媒”會因一個徒弟倒下一片。
雖然這個商業(yè)思想不太“厚道”,但卻有奇異之效,
反觀郭德綱就是沒看透這一本質,才有了曹云金的退出事件。
在小沈陽紅了之后,趙本山這種“不太敢用小沈陽”的策略在初期貫徹得很徹底,
不僅舞臺演出小沈陽極少出現(xiàn),
連《鄉(xiāng)村愛情》這樣的大IP里小沈陽的戲份也少得可憐。
小沈陽剛紅時,正趕上《鄉(xiāng)村愛情》頭幾季制作播出,
觀眾很期待在劇中看到小沈陽的身影。
結果,小沈陽的戲不但越來越少,人物設定也漸偏反派,
最后竟從《鄉(xiāng)村愛情》中消失了。
本山傳媒主創(chuàng)的《關東大先生》里小沈陽出現(xiàn)了,戲份很少。
就連小沈陽的妻子沈春陽,趙本山都給量身打造了一部《櫻桃》,
小沈陽在劇中客串,戲份也很少。
所以徒弟的走紅始終是個意外,換句話來說“本山傳媒”根本不缺某一道菜。
但是外界的推動,讓趙本山最終將小沈陽推了出去,開始為他定制男主角。
從《怪俠歐陽德》到《后廚》,
就連電影《三槍拍案驚奇》與《大笑江湖》都帶著小沈陽一起玩。
而這些機會堪稱小沈陽的人生“恩典”。
但毫不更變的動作姿態(tài)、歌曲、才藝不免讓觀眾食之無味,小沈陽最終走下了神壇。
于是趙本山帶著宋小寶走上了遼寧的春晚,
雖然宋小寶不似小沈陽一般幸運,能夠做到一夜爆紅。
但讓觀眾具有深刻印象、頻上綜藝的趙家班成員,獨獨只有這兩份。
縱觀眾多的趙家班藝人,如此顯眼的很是少有,
《歡樂喜劇人》每一季都有趙家班的藝人,
但毫無更新的舊面孔、一言不合就上“絕活”的表演,看得觀眾甚是乏累。
除了表演小品,《鄉(xiāng)村愛情》系列也是趙家班常年走紅的第二個原因。
一群模樣普通的藝人著實演出了地道農民的家長里短,
而這也直接導致,《鄉(xiāng)村愛情》能夠壽命如此之長。
但實際上,這些演員在拜師的時候都是二人轉藝人的身份。
扮演謝廣坤的唐鑒軍,
少年時因為熱愛二人轉在五常市評劇團、永吉吉劇團專業(yè)學習過,
唱功在遼陽市的二人轉圈中無人能及;
張小飛世家出身,父母哥嫂全是二人轉演員,七歲登臺,唱紅遼寧吉林兩省。
諸如此類的藝人多如牛毛,而趙本山的出現(xiàn)成了號角,加速了這些人的聚攏。
2009年的收徒儀式上,趙本山說:“希望你們把二人轉的藝術傳承下去?!?/p>
但自打進了趙家班,除去在劇場的演出,不斷地翻跟斗、飆高音,表演絕活外,
反倒沒有在繼續(xù)接受傳統(tǒng)二人轉的系統(tǒng)訓練,而是一頭扎進了影視行業(yè),
但他們缺了一點小沈陽的運氣,成了偌大商業(yè)王國的螺絲釘。
2013年,趙本山宣布正式退出春晚舞臺。
此后專心于本山傳媒的發(fā)展。
他的公司依托于各地的會館開展娛樂業(yè)務,賺得盆滿缽滿。
在這之后,趙本山除了親自在會館演出之外,
就是在琢磨《劉老根》《鄉(xiāng)村愛情》系列電視劇。
而那些“趙家班”的演員們,因為缺少觀眾緣,自然缺少爆紅的機會,甚至是沒有。
無法單飛,只能牢牢地嵌在了趙家班這艘大船上,
他們沒有去拼一把的勇氣,也沒有對應的實力才藝。
久而久之,老了、舊了,自然成了過剩的“飯菜”。
他們紅過嗎?在趙本山正當壯年之時,在小沈陽紅了之后,
而剩下的那一顆顆螺絲釘只能躲在“本山”的陰影下,
所以,尚未體會過爆紅滋味,也談不上遺憾。
看著日落西山的“趙家班”,想必最為難受的應該是趙本山吧。
“趙家班”隨著他風光,也隨著他落幕。
想要在演藝界走得長遠,個人文化的積累,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