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學漢語國際傳播學術(shù)碩士課程
一、字所對應(yīng)的語言單位。
1.?????? 詞素的一部分,有音無義 連綿詞 ?望洋興嘆 ?朦朧 ?蝴蝶珊瑚
2.?????? 詞素,有音有義 ??蝶 ?兵的武器義,兵的戰(zhàn)爭義
3.?????? 詞,有音有義且可以單獨使用。兵的士兵義。
4.?????? 有些一個字就可以是一句話了。
4.二、一字多詞,後,多字一詞,字詞交叉關(guān)系 經(jīng)典釋文
雕 ?凋 ?彫
呂呂膂
詞義引申 ?朝 名詞 動詞 館云 說 雨 飲 王 ?讀破 ?破讀
繁簡字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上次老師給的館的兩個繁體字。如發(fā)后云術(shù)歷,對應(yīng)多個繁體字。
繁簡字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如上次老師給的館的兩個繁體字。如發(fā)后云術(shù)歷,對應(yīng)多個繁體字。
三、造字造詞造句修辭,理據(jù)相通??煲婚_心一心花怒放,怡一甜蜜一心里甜滋滋的一像喝了蜜一般,愁一愁腸百結(jié)一郁結(jié)一心里有疙瘩,間一白駒過隙…
1. 快缺闕決玦-開心-心花怒放-心里樂開了花-腳步輕快-飛上云端-跨上彩虹-我心飛揚
二、2. 怡一甜蜜一心里甜滋滋的一像喝了蜜一般
三、法
四、怡 ?省聲 ??飴
五、3. 愁一愁腸百結(jié)一郁結(jié)一心里有疙瘩-心有千千結(jié)
六、揪 ?糾結(jié)
七、撫慰
八、撫平
九、熨平
4. 間一白駒過隙
十、四、同源字
五、常用部首
六、漢字文化,三個層次。相比較其他文字,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漢字的超越性。漢字造字體現(xiàn)出來的中華思維,又是一種文化。曾經(jīng)比較過法律的法語源‘。漢字法的源頭指向的是公平,而英語的law指向的源頭是秩序。公平與秩序是法律的兩大特點,東西兩種文化各取一端。漢字所代表的那個詞。所包含的其他語言所沒有的文化意義。如玉。
復習古漢的所有內(nèi)容? 增加音韻學的內(nèi)容
?增加文獻學的內(nèi)容(可以放到詞匯學中? 漢語史的分期? ??? 目錄? 版本? 訓詁學)
詞匯學? 詞本義? 詞義引申? 同義詞辨析? 詞的搭配? 離合詞 ?復合詞? 造詞法 構(gòu)詞法 構(gòu)式? 語塊? 隱喻? 《現(xiàn)代漢語》
一、常用在線詞典?? 漢典? 國學大師?? 甲骨文在線?
以工(上天下地中間人。天地人三才。人是溝通天地的。左為活人,右為死人,巫是溝通生死的人。)巫、覡(這兩個字說明,最明的巫默認是男的還是女的?女巫、巫婆的用法說明什么?巫應(yīng)該是女性做首領(lǐng)的時代產(chǎn)生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產(chǎn)生?)作(動手)、動(動腳,踵、動的繁體字動。查國學大師? 各早期字形? 字源? 與足有關(guān))、勞(體力、藍領(lǐng))作、工(工作、白領(lǐng))作、舞動、跳動、躍動;
力(耒 耕? 丁耙? 犁 翻地工具 耒耕需用力):劣、男、動、勞、戮(合力)、勤、
作 (無為)(天作)
為(人拉牛象耕地)
二、重要辭書? 《說文》《爾雅》《廣韻》《段注》《說文解字約注》《定聲》;《大字》《大詞》《方言大詞典》《故訓匯纂》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張相 《詩詞曲語辭匯釋》? 朱居易 《元劇俗語方言例釋》?? 顧學頡 王學奇《元曲釋詞》? 《說文解字詁林》《古文字詁林》? 作業(yè):1.到圖書館去查這些辭書。每本辭書看完至少一頁目錄。內(nèi)容至少看完三個詞。2. 《段注》每人查一個部首。簡介這個部首。例如這些字如何排列?有無規(guī)律?后來的辭書如何排列漢字?這些字之間的關(guān)系?3.看目錄。熟悉540部。
三、常用部首?? 以《段注》示部字為例。
彡 彩 彬? 顏? 彥? 彪
文章? 文:
????? 章:
形則? 原則? 規(guī)則? 守則? 則則:法則,規(guī)則,固定,不可改變的標準。古字從鼎,刀刻鼎銘為準則。后訛變?yōu)樨悺@頁?jù)變化,見《段注》《中華大字典》,貝、刀,古代貨幣。等價交換貨。仍有標準義。刀所以裁制也。范也。見《中華大字典》。
? 測測 度深曰測。水平儀。一碗水端平。 惻 惻 鍘鍘 與一般刀相比,刀安在底槽上,有一端固定,不可移動變化。惻:悲、痛、傷、愴。孟子仁之四端,惻隱。好生之德。不忍。同情、共情。上天有好生之德。
????? 形
????? 則
將就 就乎 就近? 就位 就職 就便
將就與固執(zhí)? 形則?
執(zhí)與握的區(qū)別? 執(zhí)政? 握手? 握筆? 秉筆
秉 兼:
即? 既
?王力第二冊? 《古代漢語》 李蕊 形近問道辨析 同形問道辨析? 部首的不同變體? ?常用聲符? 萬業(yè)馨 《》? 聲符為什么不表音了?音韻學? 古無舌上音?? 古無輕唇音? 等? 理想聲符 ???作業(yè):1.為什么聲符不表聲了?舉例說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兩個語音演變規(guī)律各舉至少一例。2.怎樣提高聲符的使用效率?參萬論文。分組排列。也。池、馳、弛。他、她。者。真。填、慎、縝、闐、鎮(zhèn)。
四、析形釋義? 形義關(guān)系?? 作業(yè):查自己的名字 解釋?
五、?
六、同源字?? 聲義關(guān)系?? 快、決、闕。晴、睛、箐、精、清等。
王圣美 的“右文說”開始。清程瑤田《果 贏轉(zhuǎn)語記》王念孫?《釋“大”》、《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章炳麟《文始》說起。王力先生的《同源字論》中提到:“凡是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span>
黃侃
章太炎在《語言緣起說》中提出“語基”“語根”這一觀點。他通過研究聲韻去探求詞語在變易過程中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揭示了詞語的古今源流關(guān)系,進而提出了“變易”和“孳乳”之說。他又在《文始》中進一步提出以文字形體為線索去研究語源。黃侃在文章中提出“音是語言的形式,義是語言的內(nèi)容”這一觀點。沈兼士則通過右文研究去區(qū)分其是否為同源詞,他認為漢字的聲符具有一定的特點,即聲符借固有的形符來比擬語音,這表明其既表音又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這個發(fā)現(xiàn)可以推導出聲符相同的漢字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從而歸納出漢語語根。
王力先生于1982年出版了《同源字典》,該字典很好地繼承了傳統(tǒng)語源學的研究,很多字條還引用了段玉裁、王念孫、徐灝等有較高成就的清代學者的有關(guān)意見,而且絕大部分引用恰當。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王力先生關(guān)于同源字研究的準確性。王力先生在字典中提出,同源字研究是漢語史研究的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詞的本義,更好的去認識和分析生僻字和生僻義。
劉鈞杰出版了《同源字典補》以及《同源字典再補》,對《同源字典》的進行了內(nèi)容上的補充以及例子引用范圍上的擴大,加入了現(xiàn)代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成果,這使得對文字形和義的分析僅局限于小篆這一不足得到彌補。在本世紀初,杜恒聯(lián)、張青松、姚炳祺、李玉、焦冬梅先后對《同源字典》進行補遺、??辈⑨槍σ恍┯袪幾h的同源字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中,李玉先后三次對王力和劉鈞杰的著作進行拾遺補闕。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學者指出了王力《同源字典》的疏漏和不足。邵文利、杜麗榮對《同源字典》所收的一千余組同源字的語音關(guān)系進行了全面的??焙瞬椋瑢Α锻醋值洹分械恼Z音關(guān)系標注提出質(zhì)疑并將這些問題歸結(jié)為標注失當、變通存疑和歸類待商等三個方面;殷寄明提出了《同源字典》的三點不足,分別是“出、孚、身、且”等字依據(jù)《說文》的解釋錯誤、同源的詞條當合未合以及顯見的同源詞當收未收;侯占虎認為《同源字典》沒有充分總結(jié)和利用“右文”說、缺少對“義類”說的研究和實踐以及只將“倫”與“類”系聯(lián)為同源詞而并未采納前人的成果;梁學廷、申重實以《同源字典》的得失為據(jù),提出同源字典的編纂不應(yīng)該忽視右文說理論的寶貴價值;王閏吉則認為《同源字典》對《釋名》探討同源詞的方法研究得不夠。關(guān)于王力先生編的教材《古代漢語》,朱棟、張文林以及邢雯芝、高職均指出了其中將同源字和通假字混淆這一錯誤。對于目前《同源字典》的研究來說,我認為對于其的補充和??钡墓ぷ魅匀环稚?,需要進一步系統(tǒng)化。對《同源詞典》研究思想的評價應(yīng)考慮到其編纂方法受到當時時代的限制而對其歷史地位進行客觀地看待。
還有一些專家和學者針對一組或幾個同源字從音、形、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張希峰出版《漢語詞族叢考》《漢語詞族續(xù)考》以及《漢語詞族三考》三本著作,先后對兩百余個漢語詞族進行了考釋,并按語義特征進行了分類。其他學者如楊雙安對“雔”進行了考證;郝文華對“間”族同源字進行了研究;蕭紅艷對“蔓”組同源詞及相關(guān)疊韻復合詞的音義關(guān)系進行了探析;蔡英杰在文章中論證了“含‘白’的伯、百、柏、舶諸字,俱有‘大’或‘長’義,與‘白’是聲近義通的一組同源字?!边@一觀點;史建偉認為從“睘/瞏”得聲的字具有音義同源的關(guān)系并進行了相關(guān)考釋;徐山考釋了“詹”,分析了“瞻”“檐”與“詹”本義之間的關(guān)系;安蘭朋論說了從“帚”的一組同源字;王剛考證了文獻中“皮”族的同源詞;焦艷陽論證了“巫”“武”與“舞”的同源字關(guān)系;王蘊智通過研究字形的變化對“夭”“示”“省”三組同源字進行了詳盡分析;陸正斌分類匯總了從“者”、“諸”得聲的形聲字的詞義,用以探索其與聲符“者”的詞義之間的關(guān)系;陸菡運用“聲符示源”的方法,考察以“番”為聲符的形聲字,并根據(jù)其詞義的不同分類,以探索以“番”為聲符的同源詞所構(gòu)建的語義系統(tǒng);劉光蓉則從語音、詞義、字形、語法四方面對“句”組同源詞進行分析,進而探求系統(tǒng)、全面研究同源詞的思路、路徑和方法。對一組同源詞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是確定同源詞的一種科學可行的方法。充分利用大量的文獻資料,從小的角度,到深入的探索,是研究有爭議同源詞的唯一途徑。
在同源詞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數(shù)以同源詞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索,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學者對某一本書中的同源詞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論述。研究成果最多的是《說文解字》這一類書籍。以書為基礎(chǔ),在時間上保證了研究對象具有共時性的特點,可以從小處著手去研究,以小見大,進而探討同源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詞義運動的規(guī)律。李茂康、顏嘉慧具體分析了《說文·示部》中所涉及的同源詞問題,他認為許慎在對《說文·示部》字的說解中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部分字與字之間的音義聯(lián)系,這對認識詞與詞的同源關(guān)系十分有幫助;侯尤峰以《說文解字注》中因聲求義的訓詁為依據(jù),歸納成“某之言某”“某與某音義同”“會意、形聲兩兼之字”“凡某之聲多(或皆)有某義”以及“段氏所注明的《說文》聲訓”五類材料,分析了其中的同源字情況,最后簡述了段氏在同源字研究上的特點和理論貢獻;李馨對散見于《說文解字系傳·通釋》中的同源詞進行了全面考察、分析和整理后以“是否使用術(shù)語”及“使用何種術(shù)語”為標準,將《說文解字系傳》中同源詞的表現(xiàn)形式分成兩大類十小類,他認為徐鍇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對研究同源詞的方法進行了發(fā)展,《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訓詁術(shù)語具有多種形式和豐富的內(nèi)涵,是對用傳統(tǒng)方法研究同源字的一個突破。葉慧瓊從漢語語源學的角度,對顏師古《漢書注》中的同源詞研究進行了探討,從語音語義的角度對顏師古《漢書注》中的同源詞進行了分析,并總結(jié)了顏師古《漢書注》中同源詞的系聯(lián)方式,同時也提出顏師古受時代背景和本身寫作悟”同源,“忤”與“逆”同源,所以“寤”“忤”可以系聯(lián)為同族詞。李娟將《史記》、《漢書》異文中的同源詞分為三類,即聲訓同源詞(“背”“負”為一組同源詞)、孳乳同源詞(“度”“渡”為一組同源詞)以及方言同源詞(“爾”“汝”為一組同源詞)。
從同源詞研究方法的微觀角度來看,同源詞的確定主要是基于傳統(tǒng)訓詁方法的解釋。對一組同源詞或者是一本書中同源詞進行深入分析,對于理解同源詞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存在及其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重要意義。自《同源字典》出版以來,對這一著作的討論和研究一直在繼續(xù),并產(chǎn)生了許多有意義的結(jié)果。這些研究成果將在未來《同源詞典》的補充和整理中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同時,應(yīng)該指出,同源詞理論的研究比較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相關(guān)成果和著作很少,這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對已經(jīng)研究出來的成果進行分類與匯總,使得同源字研究的條理更清楚,內(nèi)容更完整。
黃金貴在《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中將每一個同義詞組按一個義位列入主要同義詞,先簡證其同,然后用文化語言學和系統(tǒng)辨考的方法,從多手段和多角度著力訓釋諸詞的“同中之異”。即將若干互相聯(lián)系的同義詞組(篇)構(gòu)咸一個義類,再由若干義類構(gòu)成名、形、動三大詞類的多級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全書分系八大物類,將古代文化詞作為訓釋對象,分類、分組辨析考釋文化詞義。
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并對同義詞的研究進行了論述,他揭露、評析了古漢語同義詞辨釋長期存在的問題及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即因不明什么是同義詞以及其辨釋的功用、異同、古代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學者對其論述的得失而導致了夠組的隨意性、立義的寬泛性和以詞為單位的辨異,致使在研究中平庸的辨釋與貧乏的理論相互惡性循環(huán)。針對這些問題,黃金貴提出要堅持按“一義相同”說夠組、立義和辨異,這初步勾勒出古漢語同義詞辨釋的理論系統(tǒng)名和操作規(guī)范。與此同時,一些專家學者,如張一建、張百棟,邵祖成、周福原以及王政白等均出版了古漢語同義詞辨析的專著,這使古漢語同義詞的研究逐漸成熟了起來。
參考文獻
[1] 王力.同源字典[M].商務(wù)印書館:北京,1982.
[2] 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北京,1999.
[3] 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2.
[4]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5.
[5]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 約齋.字源[M].上海:上海書店,1986.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8]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9] 社科院語言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
[10] 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tǒng)性與驗證方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七、術(shù)語? 繁簡字(它們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嗎?)漢字是一直簡化的趨勢嗎?繁化與簡化的驅(qū)動力是什么?(一為讀認辨識快捷。一為書寫簡潔便利。這是兩個相反的要求。)? 通假字? 假借字? 異體字? 俗字? 正字? 訛字? 別字? 區(qū)別文? 古今字? 文與字的區(qū)別
八、漢字歷史?? 饒?? 文字的兩大來源。一 借形傳義 象形 二 借聲傳義? 字母? 區(qū)分:文字畫(印第安信件)?? ??與圖畫字? ??水書? 東巴文?? 甲骨文中的動物詞 漢字的幾種主要字體?
九、漢字三美??? 漢字 為什么是方的?漢字筆順的成因?審美與便捷? 對仗? 對聯(lián)? 駢文? 詩詞曲 平仄 書法? 聲美? 形美? 意蘊之美? 歷史悠久? 含義豐富? 同義字多? 多義字多?
十、造字三法?? 形義(象形 指事? 會意)? 聲義(假借字? 虛詞 代詞)? 形聲字
十一、?????? 臧克和 《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漢字單位觀念史考辯》
十二、?????? 林源博士論文
十三、?????? 漢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