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小國武裝:盧森堡軍隊的前世今生(下)

上一篇,我們談到了盧森堡軍隊在1940年5月10日前的編制和戰(zhàn)爭當天的大體抵抗情況。盧森堡大公流亡在外的時候,這個國家的軍隊又何去何從呢?我們在這一篇來看一下。
再次注明:本篇不記述被德軍強制征發(fā)的盧森堡人,但對他們在戰(zhàn)爭中的犧牲表示尊敬和哀悼。

(一)本土的星星之火——盧森堡抵抗組織
在德軍占領盧森堡之后,這個小國的抵抗并未停止,而是很快以更為積極的規(guī)模卷土重來。甚至不僅游擊隊,各類抵抗組織也活躍著,提供相當重要的情報。
國家淪陷后僅僅半年不到,在1940年與1941年之交,盧森堡的抵抗組織開始在國家的各個角落迅速地興起。當時興起的抵抗組織數目較多,也有著不同的政治目標,但本質上都是抵抗組織。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盧森堡愛國聯(lián)盟(Luxembourgish Patriot League)和盧森堡“紅獅”組織(Luxembourgish Red Lion)、盧森堡人民聯(lián)盟(Luxembourgish People's Legion)。這些抵抗組織有一部分是直接從戰(zhàn)前的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發(fā)展出來的(比如童子軍),也有一些是自發(fā)性的學生和工人團體。
一般來說,游擊隊的武器要么來自于外國援助,要么來自于本國軍隊的遺留。但由于盧森堡國防軍極小的規(guī)模,而盧森堡本身又不足以引起外人關注,這些抵抗組織在早期嚴重缺乏武器,直到戰(zhàn)爭后期才得以普遍武裝。

盧森堡游擊隊和抵抗組織的最大貢獻,一是大量印發(fā)反德傳單,二是保護本國逃脫服德國兵役的成員(1942年開始德國在盧森堡進行強制征兵,12000人被征發(fā),其中3000人后來陣亡,1500人負傷,還有很多人拒服兵役并逃回,盧森堡抵抗組織為這些人提供安全屋,必要情況下幫助其出境,這一活動也大體開始于1942年)。
盧森堡抵抗組織在戰(zhàn)爭期間還積極走出國門,與其他勢力協(xié)作抵抗。一位名叫里昂-亨利·羅斯(Léon-Henri Roth)的盧森堡抵抗組織成員,甚至向盟軍提供了波羅的海海濱的佩內明德軍事研究中心的坐標(這一中心進行了V-2飛彈的測試)以便于盟軍轟炸,可謂是大功一件。
維克多·博德森(Victor Bodson),盧森堡流亡臨時政府首相,還因在占領期幫助100名猶太人經盧森堡逃脫,獲得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國際義人”稱號。
1944年秋天,隨著盧森堡得到解放,抵抗組織開始得到統(tǒng)一,合并為盧森堡自由組織聯(lián)盟(Unio'n vun de Fr?iheetsorganisatiounen,簡稱Unio'n,這一人民組織延續(xù)至今,2011年仍有150名注冊成員活躍)

盧森堡抵抗組織最可圈可點的戰(zhàn)斗發(fā)生在1944年11月,位于菲安登城堡,不妨將其稱為“菲安登城堡戰(zhàn)斗”。
11月15日,菲安登城堡觀察哨發(fā)現了一支11人的德軍巡邏隊,民兵們實施了伏擊,并造成了德軍5人陣亡。在此次交火后,德軍開始考慮對菲安登和周邊的城堡實施奪占行動,因為這一區(qū)域可以為盟軍提供德軍部隊動向的情報。然而,他們對盧森堡民兵的輕敵害苦了他們。11月19日,200名武裝黨衛(wèi)軍僅僅攜帶槍榴彈等輕武器就貿然趕到了菲安登。當時,民兵部隊在隊長維克多·阿本斯的指揮下疏散了該鎮(zhèn)的平民。他們沒能爭取到美軍援助,但成功要來了一批彈藥補給。就這樣,30人的民兵被一分為二,四人守衛(wèi)菲安登城堡,另外26人在小鎮(zhèn)周旋。
德軍的主攻放在了菲安登城堡,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后,六名德軍打開了城堡大門,然而在城堡中的巷戰(zhàn)的靈活性以及德軍本身人數的缺陷導致他們無力找出這四個人,因此在數人傷亡后撤回了菲安登鎮(zhèn),結果在城鎮(zhèn)中他們遭到26名民兵更為靈活的周旋抵抗,這種襲擾然德軍不厭其煩,被迫撤回河對岸,這場戰(zhàn)斗最終以德軍敗北告終。

德軍在此次戰(zhàn)斗中陣亡18人(算上15日的戰(zhàn)斗共23人),負傷人數不明,但明顯大于陣亡人數。盧森堡民兵在此戰(zhàn)中陣亡一人(里昂·羅杰(Leon Roger)),重傷三人(其中兩人在菲安登城堡駐守,一位名為菲利普·格列斯(Philippe Gleis),另一位名為米契·施耐德斯(Misch Schneiders),另一位是在菲安登鎮(zhèn)作戰(zhàn)的基恩·羅杰·克里寧(Jean Roger Corring)),輕傷三人??梢哉f這一場戰(zhàn)斗是盧森堡民兵的高光時刻。
(二)榮譽炮組和流亡軍隊——小而偉大的奮斗

1940年5月10日的悲劇并沒有徹底抹去盧森堡國防軍——那一天他們付出了7人負傷,95人被俘的代價,但還有很多部隊沒有被俘虜。一些盧森堡國防軍的軍士和原國防軍大約半數的成員加入了法國外籍軍團,在北非作戰(zhàn)。當時加入作戰(zhàn)部隊的還包括從盧森堡逃離的一些公民,以及逃避德國兵役的盧森堡年輕人。
然而,這些作戰(zhàn)部隊雖然是盧森堡在盟軍中的大頭,他們的名氣并沒有官方組建的盧森堡部隊大。1944年3月,盧森堡流亡政府組織了一支70人左右的盧森堡籍志愿者(后達到80人),編入了比利時第1步兵旅(又稱“皮隆”旅(Brigade Piron))。這些部隊首先接受了兩名比利時軍官的訓練和指揮,1944年8月后,經過訓練的盧森堡軍官代替了他們的職責。
這支部隊是一支炮兵,隸屬于皮隆旅第1野戰(zhàn)炮兵連C分隊,操控4門QF 25磅榴彈炮,部隊標明屬于盧森堡,其四門炮也分別以女大公的四個孩子命名,分別為“伊麗莎白公主”、“瑪麗·阿德萊德公主”、“瑪麗·加布里埃爾公主”和“阿里克斯王子”。
1944年8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始兩個月后,也是諾曼底戰(zhàn)役接近尾聲時,皮隆旅在諾曼底登陸(同時期登陸的包括荷蘭“艾琳公主”旅和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然后投入了戰(zhàn)斗,盧森堡炮兵一路參戰(zhàn),還參與了9月解放布魯塞爾的戰(zhàn)役。
除了這些平民和志愿者外,王室成員也參與了這場戰(zhàn)爭:盧森堡女大公的兒子,日后的大公爵基恩王子,自1942年起便在愛爾蘭近衛(wèi)軍服役。和當時的英國王室的諸公主王子、斯大林的兒子等等一樣,他們都是積極參與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領導階層或其親屬的代表。
(三)戰(zhàn)爭結束前后的重建——盧森堡軍隊的高光時刻

1944年9月10日,盟軍裝甲部隊開入盧森堡,宣告國家的解放。這也宣告著盧森堡重建國家直屬武裝力量的開始。在這一時期,新建的部隊被稱為the Corps de la Garde Grand Ducale(盧森堡大公近衛(wèi)軍團)。
1945年7月,盧森堡大公近衛(wèi)軍團建立,共兩個營(分別在盧森堡的瓦爾弗爾當日和杜勒當日城建立),還有一個盧森堡大公近衛(wèi)連(該連在1945年3月建立,可以視為盧森堡軍隊重建的起點,但是如果考證沒錯的話,這個連可能是軍樂隊的歸屬單位,但不排除是流亡期間的軍隊的再整編),所有部隊駐扎在盧森堡城的圣靈軍營中。當是時,該軍團共2150人,遠遠超過戰(zhàn)前國防軍的規(guī)模。根據后來規(guī)范的編制,每一個營應當包括43名軍官、136名軍士、830名下士和士兵,總計1009人。
盧森堡軍隊也參與了對德國的占領。1945年11月,盧森堡國防軍的兩個營開入德國,接替部分法國占領區(qū):第1營負責薩爾堡區(qū)域的部分,第2營負責比特堡區(qū)域的部分。其中,在比特堡駐扎的第2營直到1955年才撤離。
(四)下篇與全篇小結
小國有大志,但非野心所許。盧森堡作為歐洲的彈丸小國,雖然有著極其弱小的武裝力量,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絞肉機的狂潮下,仍然能上下一心,協(xié)力抗敵。稱其為“不足為慮”的小國其實是一種莫名的心酸——那些默默奮斗,參與到第一線的小國軍人,往往沒能留下他們的姓名。今日,我們有幸知道盧森堡軍隊和民眾在二戰(zhàn)時期的英勇事跡,并希望大家籍此能學習到盧森堡的有趣歷史。
當人們走向為正義奮斗的道路時,任何一個人都是巨人,任何倒下的人都會成為不朽的豐碑!
(全篇完)

參考資料:
1.?https://www.armee.lu/historique/l-armee-luxembourgeoise-apres-la-liberation-1944-1967/les-debuts-de-1944-1954
2.?http://www.theinfolist.com/php/SummaryGet.php?FindGo=Luxembourg_Army
3.?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Luxembourg_Army#Corps_des_Gendarmes_et_Volontaires
4.?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Luxembourg_in_World_War_II#cite_note-Yapou1-19
5.?https://www.sohu.com/a/135712399_690888
6.?https://military.wikia.org/wiki/Battle_of_Viand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