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社科的不同
首先要給出科學的標準或者定義,社科是不是科學取決于你認為什么是“科學”。一切盡在你采用或者偏愛哪個定義。
西方語境的“科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英語和法語的science基本代表了狹義的科學,即現(xiàn)代自然科學;德語Wissenschaft基本代表了廣義的科學,即自希臘以來追求確定性、系統(tǒng)性知識的理性探究傳統(tǒng)。狹義的科學構(gòu)成了科學的小傳統(tǒng),廣義的科學構(gòu)成了科學的大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仍然活躍在大傳統(tǒng)之中,是大傳統(tǒng)的一種特殊樣式。為了理解科學,我們既需要了解小傳統(tǒng),也需要了解大傳統(tǒng)?!獏菄ⅰ妒裁词强茖W》
而我們中文語境的“科學”基本沿用了西方語境下的意義。science是在法拉第那個時代取代了natural philosophy,現(xiàn)代自然科學是伽利略開創(chuàng)的觀測和實驗加上數(shù)學推理的范式,也就是我們一般語境下稱之為“科學”的東西。
1.社科毫無疑問是廣義上的科學,首先,作為一門理性知識,大量使用了概率論,統(tǒng)計學,博弈論等研究方法,無疑可以說是嚴謹?shù)摹?/p>
2.但是,社科不是狹義上的科學,或者科學一詞最常用的用法,即“現(xiàn)代自然科學”。
3.這里,強調(diào)一點,一些語境下談到的某學問是非科學其實想說的不是某學問不好。不是科學不是不對,不是沒用,不是錯誤,不是不嚴謹,只是分類上不能納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而已。
數(shù)學也不是科學(自然科學),一樣很嚴謹。對大眾來說這種學術(shù)問題當然不怎么關(guān)心,但對于一些像弦理論這樣未經(jīng)實驗就想冒充科學的情況,這樣的科學哲學問題就是必要的。不是科學沒什么不好,但冒充科學(偽科學)就對科學有害了。技術(shù)這樣的學問,從目的上和科學是不同的。人文也是一門好學問,但借鑒科學方法,運用現(xiàn)代科技,不代表就是自然科學。各有各的用途和特征。不否認科學邊界是模糊的。很多學問都是有其價值的,不用非冠以科學之名。而且,不要混淆廣義的科學和狹義的科學,科學一詞不加定語指的就是自然科學,比如“中國科學院”中“科學”指自然科學而“醫(yī)學科學院”等需要加定語。
科學對人類進步發(fā)揮了巨大威力,以至于這個詞兒后來被用爛了,尤其在中國。很多人說你不科學,其實他想說的真實意思是你不正確?!翱茖W”跟“正確”畫等號了,連政治理論也要與科學掛鉤,例如科學XX主義,估計科學家都一臉困惑。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硬核科學,領(lǐng)域是非常窄的。
科學一詞不加定語指的就是自然科學,指的就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領(lǐng)域,用實驗實證的方法來獲取知識,可證實,也可證偽。通過不斷的證偽來獲得升級。
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傳播廣的概念往往辯解模糊,今天的中國社會的確形成了“科學等于正確”、“科學等于好”的氛圍,這總體上是好事。但學科學或者學其他學科的時候,概念還是要狹義和明確??茖W的標準就是一條“能測量和驗證”或者具備“可證偽性”。其他的學科可以借鑒自然科學的范式和方法,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范式來解決各種問題,這并不影響各個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可以和科學同樣重要,甚至比科學還重要。干嘛非要泛化“科學”這個概念呢?
...(Mathematics is not a science from our point of view,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not anatural?science. The test of its?validity?is not experiment.) We must, incidentally, make it clear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if a thing is not a science, it is not necessarily bad. For example, love is not a science. So,?if something is said not to be a science,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 it just means that it is not a science.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4.一個理論要納入現(xiàn)代自然科學,就要滿足一定的標準。
先舉個例子:狄拉克從量子場論的計算中預測了電子的負能級,狄拉克提出“空穴假說”,將空穴解釋為存在正電子,進而預言了反物質(zhì)的存在,1932年的時候,卡爾·安德生通過對宇宙射線的威爾遜云室實驗發(fā)現(xiàn)并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繼安德生發(fā)現(xiàn)正電子后,1955年張伯萊發(fā)現(xiàn)了反質(zhì)子,1956年又發(fā)現(xiàn)了反中子。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又隨后發(fā)現(xiàn)一系列反粒子。
從一個理論中得到預言,用實驗(包括觀測)檢驗預言,若預言正確則納入自然科學,否則拋棄或者修正理論再做出預言,重復以上過程。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被證偽后,修正了適用范圍依然成立。若未經(jīng)實驗檢驗,則只能視作假說。
科學(自然科學)的意義不在于解釋,而在于預測。什么叫解釋?天狗食月也是一個解釋,但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不相信天狗食月而相信牛頓力學,正是因為牛頓力學可以準確預言下一次“天狗食月”發(fā)生在何時,能在何地進行觀測,即有可證偽性,而天狗食月說純粹是事后諸葛亮。量子力學有太多難以理解的東西,如果非要理解了才能學那就不用學了,量子力學就是純粹的計算,并且與實驗符合得很好;爭論各種詮釋(哥本哈根詮釋之類)沒有意義,實驗結(jié)果上無法區(qū)分,屬于哲學上的empty talk,不屬于科學問題。科學首先是對自然的邏輯上最簡單的描述,這種簡單體現(xiàn)在預言能力上,通過檢驗預言是否與實驗吻合,來確認該描述是否能被科學接納,即解釋的好不好,解釋也是科學的功能。比如解釋恒星發(fā)光等等,用更普遍的規(guī)律去概括,就可以認為是解釋。解釋對科學只是一個次要功能,如果不能預測,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其與物理世界存在關(guān)聯(lián)。科學的價值在于預測。一個科學理論做出預言,一個確鑿的反例就可以證偽該理論。證偽的關(guān)鍵是演繹,用再多歷史數(shù)據(jù)歸納出的內(nèi)容,也沒有任何超出歷史數(shù)據(jù)的內(nèi)容,沒有構(gòu)成對知識的擴展,已有歷史數(shù)據(jù)是已知內(nèi)容,歸納再多,也只是歸納而已。要演繹,得到已知內(nèi)容之外的知識,擺脫馬后炮嫌疑,就要預言實驗結(jié)果。并且被實驗無一例外地重復檢驗。
In quantum mechanics itself there is a probability amplitude, there is a potential, and there are many constructs that we cannot measure directly.?The basis of a science is its ability to?predict. To predict means to tell what will happen in an experiment that has never been done.?How can we do that??By assuming that we know what is there, independent of the experiment.?We must extrapolate the experiments to a region where they have not been done.?We must take our concepts and extend them to places where they have not yet been checked.?If we do not do that, we have no prediction.?So it was perfectly sensible for the classical?physicists?to go happily along and suppose that the position—which obviously means something for a baseball—meant something also for an electron.?It was not stupidity. It was a sensible procedure.Today we say that the law of relativity is supposed to be true at all?energies, but someday somebody may come along and say how stupid we were. We do not know where we are “stupid” until we “stick our neck out,” and so the whole idea is to put our neck out. And the only way to find out that we are wrong is to find out?what?our predictions are.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make constructs.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首先要成為自然科學,邏輯上,要做出可以被實驗證偽的預言;經(jīng)驗上,預言要與實驗數(shù)據(jù)擬合;歷史上,必須能包容已有的觀測數(shù)據(jù)(舊理論),物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等其他科學不能互相矛盾,經(jīng)典力學在低速下是相對論的很好的近似;社會學上,理論必須能解決已有問題,否則沒有存在的必要。我們建議還是嚴格按照可證偽性(比較符合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實際情況,得到自然科學界普遍接受),把科學定義成“現(xiàn)代自然科學”。
綜合來說,我們判斷一個新理論能否被接受,過程是:能否被證偽(不能證偽的淘汰,能證偽的進入下一步),下一步是否符合現(xiàn)有實驗(不能符合的淘汰,能符合的進入下一步),下一步是否預言新現(xiàn)象(沒有預言的如果比舊理論更簡單就接受(地心說與日心說),如果比舊理論還復雜就淘汰,如果預言了新現(xiàn)象再進入下一步),下一步是在所有預言了新現(xiàn)象的理論中是否最簡單(最簡單的接受,不是最簡單的淘汰)
科學中,一個理論做出預言后,一個確鑿的反例就可以證偽該理論,否則淘汰。如果有一個化石證據(jù)(比如一個物種的化石出現(xiàn)在其不該出現(xiàn)的地質(zhì)年代)與進化論的預言不相吻合,進化論即被證偽。
5.社科與自然科學存在邏輯基礎(chǔ)的不同,有必要做出區(qū)分。迪爾凱姆在關(guān)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運用中也討論了類似的問題:
“因此要推翻這種共存關(guān)系......只指出在某些情況下運用契合法或差異法難以證明其存在那是不夠的。……如果兩個現(xiàn)象彼此有規(guī)律地發(fā)生變化即使在某些情況下其中一個現(xiàn)象單獨出現(xiàn)那也應(yīng)該承認它們之間有共存關(guān)系因為很可能是一個現(xiàn)象的原因由于某些相反原因的阻礙而未能產(chǎn)生結(jié)果…… ”
迪爾凱姆在這里討論的同樣是社會科學中的規(guī)律不能簡單地被單個案例證偽。社會科學研究不能運用一個反常案例去證偽一個一般性規(guī)律。覃方明則進一步從波普爾證偽主義的出發(fā)點闡述:
“波普爾在他的科學方法論理論中引入‘可證偽性’來取代 ‘可證實性’是因為科學理論命題在邏輯上的全稱性質(zhì)以及全稱命題涵蓋范圍的無限性質(zhì)所使然。然而對社會學理論來說。一般而言 ,其理論命題并不具有全稱陳述的性質(zhì)絕大多數(shù)表面上具有全稱陳述外貌的社會學理論命題。如果稍微深入地探究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不過是對大多數(shù)個體或情境作出概括性描述或預測的命題。因此,從根本上說來,對于社會學理論命題,不能僅僅由于否定性單稱陳述為真,就去證偽它換言之,不能引入波普爾意義上的可證偽性作為社會學理論是否有意義的標準?!?/blockquote>自然科學的顯著特征是精確的測量和受控的實驗。而一切社會活動都處于開放環(huán)境中,可觀測的結(jié)果來自于所有因素的作用,對理論單一方面的檢驗是無關(guān)痛癢的,復雜的世界早已準備好了無窮無盡的借口,讓理論免于經(jīng)驗的反駁。怎樣衡量物價水平、收入差距,不同的測量方式能得出差別很大的結(jié)果,面臨檢驗時,測量技術(shù)隨時能夠擋槍,讓理論免受證偽,這就是不充分決定性(underdetermination)。對于社科,檢驗的地位沒有科學那么高。注意:對于自然科學,中立的測量、可重復的實驗是可以實現(xiàn)的。一般自然科學出現(xiàn)不可證偽、標準不明確的情況,都會被懟得夠嗆,比如弦論和進化心理學。但是社科領(lǐng)域卻見怪不怪,幾乎每個重要議題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對于自然科學,客觀事實和主觀概念是容易分辨的。而社科中,一項事實本身僅是意見,經(jīng)濟學規(guī)律不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規(guī)律,是人們關(guān)于自己能做什么的信念,和一種設(shè)想中的社會,當理論自己解釋的通,與之相反的經(jīng)驗不能傷其分毫。同樣的事件能衍生出截然對立的理論,沒有任何一個經(jīng)驗事件能將其中任何一個完全滅掉,流派在社科中存在不可避免。
在社會科學中,由于社會科學命題的或然性,和輔助假說的存在,證偽并不可能。
6.最后求各位同學口下留情,本人不才,玻璃心??梢赃M行理性冷靜地交流,吵架就不要理我好了。如果社科類的同學們,覺得有冒犯,這里先道歉了。社科是非常有用,有價值的。我這里核心想說的就是:科學(自然科學)與社科存在邏輯基礎(chǔ)上的差異,是兩個不同的領(lǐng)域,但并無優(yōu)劣之分,各有各的方法,科學的方法不一定適用于社科(但有些地方也有效),反之亦然,大可不必強行靠近科學。我看過太多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鍵盤大戰(zhàn),其實都是因為雙方使用的科學一詞意義不同,其實完全不必。雙方友好理性地溝通其實可以討論清的。剛剛回答了另類似的一個問題,我不妨搬過來。名字是沒有威力的,只是一個筐而已。這也算打個預防針,各用各的術(shù)語就行了,不要出現(xiàn)類似的名詞之爭了,挺無聊的。
結(jié)論是:社科是廣義上的“科學”,但不是狹義上的“科學”。
拓展閱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7383/answer/12746380
https://www.zhihu.com/answer/660555649
https://www.zhihu.com/answer/15188838
https://mp.weixin.qq.com/s/WrbfsL_knZkCu0fNhRM9iw
https://mp.weixin.qq.com/s/vrxh4wfk1QvAz1BvwZaHDA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4994254/answer/941617754
有同學認為天體物理沒辦法做實驗或觀測,不是科學(指自然科學)。真的是那樣嗎?
在不能布置實驗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在實踐中,從觀察到測量是一個階梯,從測量 實驗又是一個階梯,通常認為天文學是一門只有觀測(包括觀察和測量)而基本上沒有實驗的科學,這種理解不全面.誠然,天文工作中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的變革,但卻可設(shè)計實驗,所謂設(shè)計實驗,主要是設(shè)計變革的手段和探測的方法。在天文世界里,“極端”的條件遠遠超過了地面實驗室所設(shè)想的情況(超真空、超高密、強磁場、超高溫等).這不但為實驗室的系統(tǒng)性實驗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配合,亦為開創(chuàng)研究領(lǐng)域提供了地面上不可能達到的理想環(huán)境.當然,天文學中變革研究對象的手段是“被動的”,即只能依賴大自然的“自我表演”來安排,這是一種欠缺.但這種“表演”是大量的,層出不窮的,是難能可貴的“被動實驗”,由于它的多樣性和極端性,獲得的結(jié)果與其他實驗同樣可觀.
天體物理學(第二版) 李宗偉 肖興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