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標注/補充】針對本人動態(tài)里關于古生物的內(nèi)容

前言
在2022年 7月 7日到現(xiàn)在 2023年 7月 16日這一年多里 本人共發(fā)了13條動態(tài),5個專欄(不包括刪除的)其中刪除的很多都是問題比較大的(保留的都是問題較少的)其中還有一個是圖片失效了,所以刪掉了
其中保留的動態(tài)問題也肯定存在,我只是一位普通的愛好者,知識儲備不高,很多問題是后知后覺,我自己也承認自身出現(xiàn)過的錯誤,本專欄在其基礎上加以說明和補充(相簿和專欄)順帶一些其他內(nèi)容,如還有未發(fā)現(xiàn)的錯誤或是補充的內(nèi)容不完全/不準確,仍請各位指正(因為我知道的也不多,是萌新,理解一下)
正文
范圍(2022.7.29~2023.1.20)
(1)關于霸王龍的專欄
在2022年 7月 29日 我在動態(tài)里發(fā)了一篇專欄
是關于霸王龍?zhí)K的,內(nèi)容具體就是簡單介紹了下霸王龍?zhí)K的發(fā)現(xiàn)和體型數(shù)據(jù)問題,外加一點個人的“隨大流”行為,整體來看質(zhì)量一般
那為什么要出專欄,原因簡單,因為我當時覺得劃水劃的差不多了,感覺可以整理一下自己了解的資料,以便再遇到相應問題時減少一些步驟,而且整理資料本身就很有成就感? 不是嗎:)
那該怎么走出這一步呢,霸王龍很明顯是最佳選擇,它足夠吸引人,吸引人的原因源于霸王龍本身的魅力,它的巨大相襯著強大,加上長久的恐龍文化的宣傳。相對應的資料也很齊全,各種條件加在一起,讓我清楚我該怎么做了,就是介紹一下霸王龍...
那么既然要介紹,那肯定需要資料支持,我當時并沒有去researchgate還有nature等科學研究雜志或?qū)W術資料網(wǎng)站上去直接了解文獻資料,僅僅是去上面簡短的瀏覽過幾篇,也并沒有下載論文文檔,所以當時我對于各項數(shù)據(jù)和相關信息的出處是不了解的,也并沒有從基礎的邏輯中出來,所以我是拿維基百科還有貼吧上的“二手資料”作為專欄內(nèi)容的參考,從而得到的那篇專欄

簡單說完了過程,來談談其中的問題
(1)數(shù)據(jù)問題
首先在第三段第二句話,我寫到“其中包含30多個化石標本”其加在前面的“君王霸王龍?”?上,問題出在霸王龍發(fā)現(xiàn)了不止30具標本,哪怕我自己去在后面加上”多“? 也不準確
霸王龍能統(tǒng)計的標本,包括私人收藏的,達到40+是沒有問題的,30多具化石標本,這個數(shù)據(jù),可能是來自Larson的統(tǒng)計,因為他在VARIATION AND SEXUAL DIMORPHISM IN TYRANNOSAURUS REX中記錄的標本是34個(26個)34個是加上T-X和矮暴龍
如果這樣想的話,那確實只有30多個標本,但只要多想多對比一下就知道。一方面,有些標本確實沒有記錄,像是一些收藏的標本就沒有記錄,如Hank,Barnum,Rex A,Rex B,Rex C這種,另一方面,這篇文章是2008年的,對于現(xiàn)在來講,有些年頭了,像是Lee-rex,Trix等標本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呢,所以我寫的這句話,有點小問題
還有在“蘇的體型”這個小標題的下方,其實也可以加一點補充說明,例如體長方面來自3D建模,大部分畫師也是按那個畫的(12.29m)? 臀高則是按論文中描述的肢體數(shù)據(jù)疊在一起,或者說是來自博物館宣傳(3.66m)? 體重出自坎皮恩的雙足公式(2014年 計算的8.4t) 這套數(shù)據(jù)就是這樣拼來的

另外頭骨方面的140cm,也不能說是下限,這是來自蘇的原件測量,就是那個被壓扁的形態(tài),給出的頭骨長度是138~140.7cm(Brochu 2003年文章最后的表格? 測量到方骨)

文段中剩下給的數(shù)據(jù)也談談,第一我得說我當時并沒有量過哈特曼的蘇,12.8m的數(shù)據(jù)是我從別人口中聽到的,索性就貼上去了,我的問題....那現(xiàn)在我稍微量了一下,直線長度剛剛接近12m,順彎是接近12.8m...忽略像素問題的話,是大差不差
但是問題出現(xiàn)了,原圖上格子,一格是一米,我量的是12m,但圖上的蘇很明顯直線長度距離12m的格子線有一段距離,所以實際考慮像素格以及原圖格子的情況下,哈特曼的蘇直線長度是11.6~11.7m,順彎測量是12.3m左右,因此說哈特曼的蘇12.8m的數(shù)據(jù)是不準確甚至可以說不正確的數(shù)值,12.8m是來源于博物館的宣傳數(shù)據(jù),我在之前專欄里也提過
所以這點是我的錯誤,也是專欄中存在的數(shù)據(jù)問題

簡單談一下最大版的蘇,因為我在專欄里說了這么一句話“蘇體長進行活體修正后(按最大版)直線長13.3m,順彎13.6m,綜合來看蘇的體長是12m~13m+的樣子,也沒必要去死扣數(shù)據(jù) ”那就來聊聊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蘇的到底有多大,我本人拼了三四次了,大小綜合在12.4~12.7m左右(順彎剛剛接近13m,感覺到13m有點費勁,最多卡13m邊上,要想讓其數(shù)據(jù)得到突破,只能調(diào)整骨骼間隙或重新調(diào)整姿態(tài)并校準比例尺)這個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我是拿Brochu給出的圖拼的。骨骼留有了些許間隙,大致情況如下圖(臨時做的,方便理解,并不準確)

所以我認為,蘇的體長到達12.3m以上問題不大,原材料支持這一數(shù)值,達到13m是有點費勁,但不至于到不了,反正考慮每次拼接和材料尺寸不出太多問題的話,蘇的體長差不多就接近13m,往小了說也可以,浮動值是有的,部位的數(shù)據(jù)不同會對其造成影響,看的是如何復原和重建了,標準差不多統(tǒng)一了,整體浮動差距就不大了
(至于13.6m的順彎長度我的理解是,每個部位按文獻中提供的最大值,然后拉大骨骼間隙,就像下圖似的,應該差不多是這個數(shù),當然具體操作情況和計算過程我并不清楚,以上是我隨便想的,間隙的話 實際參考鳥類和鱷魚椎骨間的軟組織應該沒有這么多,當然像霸王龍這種椎體大,關節(jié)粗的生物,軟組織是相對更多的)

那么說完個人觀點,來補充兩點,蘇的部分體長出處本人在其他專欄中說過
就是下圖

Henderson在論文里給過霸王龍12.0m的數(shù)據(jù),至于是不是蘇,對照一下就知道了,2007年論文里編號給的就是2081(上面還有10.7m的5027)所以一般他的文章里出現(xiàn)Tyrannosaurus rex?Length 12m時,都是指的蘇??
12m的數(shù)據(jù)出自Henderson自己的建模(大長腿霸王龍)就放張圖吧,這個模型一部分人應該會覺得很眼熟,因為直到2023年,Henderson依舊在使用自己當初的那套圖和模型

以及2011年的12.29m的蘇,這個是源于JRH的建模,上文也提到了
這個建模問題出在建模截圖不一定能對齊(建模是通過掃描裝架,但不是直接全方位掃描裝架,而是對骨骼分批次進行掃描出圖像再去進行后期處理拼接得到的建模,實際效果并不怎么好,對照Brochu提供的原始測量數(shù)據(jù)會有誤差)

數(shù)據(jù)上的問題就這樣了,體重方面我那個專欄也沒提及什么多余的,18000kg是JRH為了求上限軟組織加的太多了導致的,畫師們給的數(shù)據(jù)也是從原圖給的摘過來的,臀高部分沒什么需要糾錯和補充的了
(2)專欄中的其他問題
在小標題“比蘇還大的獸腳類”下方,整個第二段
“但有一個例外,Scotty,斯科蒂是真正意義上的蘇級霸王龍,不過也不用細說,斯科蒂脊椎不完整,股骨數(shù)據(jù)與脛骨頭骨長度不如蘇(斯科蒂頭骨尚未完全融合,盡管年齡可能與蘇相仿,但頭骨有一點點可能會再發(fā)育)硬對比的話,斯科蒂(上限)大于蘇(下限)蘇(上限)大于斯科蒂(上限),斯科蒂與蘇差不多大,蘇稍大一點點”
我個人這一段是當時看的恐龍吧小吧主轉(zhuǎn)載并說明的內(nèi)容,以2019年的論文An Older and Exceptionally Large Adult Specimen of Tyrannosaurus rex為主要討論對象,當時我還沒有看這篇文章,所以轉(zhuǎn)也只能轉(zhuǎn)點文字語言了,數(shù)據(jù)的話,我當時考慮到自身水平,還是不轉(zhuǎn)了吧
現(xiàn)在重新回到這個問題上來,來淺談一下斯科蒂和蘇的問題
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對該專欄中的“但有一個例外,Scotty,斯科蒂是真正意義上的蘇級霸王龍”產(chǎn)生疑惑,蘇級霸王龍只有蘇和斯科蒂嗎
這種標準都是人為定的,只要在合理范圍內(nèi)即可,可以是和蘇的部位體尺差不多的個體(像是3698,如果你覺得它的齒骨支持它于蘇同級別,例如按蘇齒骨98cm?Hone 2011????3698按100cm+ 按Sullivan 2015年給的比例尺,齒骨長度差不多),也可以按體重 量級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行區(qū)分(像股骨公式計算的結果,Scotty是8.8t,sue是8.4t,就是這樣體重差距不大的,當然部位體尺差不多,體重差距也就不大了.....)這種分級個人感覺更多的是用于統(tǒng)計,不用太過較勁,還是接著說scotty吧
scotty這個個體,要想討論它,肯定是需要從2019年那篇論文說起的,畢竟在此之前,Scotty都是傳的玄乎,文獻描述很少且不好找,在此之前從未得到正式描述,所以大伙都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大,等到2019年,【較詳細】的描述終于來了 “老年且巨大的成年霸王龍標本”? ?
這篇論文被媒體們大肆宣傳,因為文中,斯科蒂的數(shù)據(jù)是壓蘇一頭的,也就是比蘇還大的個體,大部分身體部位數(shù)據(jù)都要占優(yōu)(按文中數(shù)據(jù),蘇只有腓骨更長,脛骨數(shù)據(jù)持平) 所以先列一下原文數(shù)據(jù)
RSM P 2523.8?? FMNH PR 2081 ( Philip J. Currie及其他相關人員測量)
齒列 長度(齒骨)? 595>585
肩胛骨寬度 78.4>68
前肢數(shù)據(jù) 98.5>78
腸骨長度 1545>1525
股骨長度 1333>1321? 周長 590>580
股骨近端寬度 426>380
脛骨長度 1140=1140
脛骨干寬度 184>160
腓骨長度 995<1030
腓骨干寬度 62>59
距骨高度 328? 數(shù)據(jù)未知
距骨寬度 310 數(shù)據(jù)未知
趾骨(Pedal?IV-1)長度數(shù)據(jù)? 184>154
體重(campione 2014) 8870>8462(以上是論文里給的數(shù)據(jù))
先從數(shù)據(jù)上說一下,大家要知道,數(shù)據(jù)間的對比是道“選擇題”,就像是我上文寫的,蘇的齒骨長度是98cm,這一數(shù)據(jù)來自諸城暴龍的建屬論文,但我卻沒有用101cm這另外一個測量數(shù)據(jù),就是為了讓3698數(shù)據(jù)高于蘇。所以很明顯,Persons在文中列出的數(shù)據(jù),肯定是動過一點手腳的,scotty的測量數(shù)據(jù)拿到手,與蘇對比肯定要做點小動作,蘇的齒骨齒列數(shù)據(jù)是620mm,那我就不用,用另外580mm的版本,蘇的上頜骨在實測數(shù)據(jù)中,都比scotty的上頜骨數(shù)據(jù)大,那我就不對比上頜骨,股骨長度偏不用Larson給的,用2003年的132.1cm....這樣搞,蘇哪能比得過呀(補充一句,論文里給出蘇股骨近端寬度380mm,這個可能有問題,9380的寬度給的399mm,蘇只給的380可能是測量方式有誤差)
兩者測量數(shù)據(jù)都比較接近,體型其實是差不多大的,體型上沒有什么懸殊,斯科蒂在軀干上可能更粗壯(肩胛骨和背椎)蘇在頭部和肢體上更加有優(yōu)勢(更長的脛骨和股骨,以及頭骨尺寸)誰大誰小硬要得結論 就去一點點比對測量數(shù)據(jù)吧
內(nèi)容補充
scotty的年齡
這一點直接按2019年給的右腓骨的骨組織學內(nèi)容研究圖和描述來看

先看肢體(也就是先看圖)scotty的腓骨上出現(xiàn)了外周休止線(EFS)這一分布在密致骨外由一條條密集的停滯線組成的結構的出現(xiàn),表明其Scotty的腓骨生長已停止,已骨成熟,腓骨沒有什么增長空間了,從這一點看,似乎Scotty的年齡會很大,事實確實如此
但問題出在,它其他很多部位有不完全融合的現(xiàn)象,這與腓骨的發(fā)育進度是不匹配的,文中描述 頭骨部分融合不對稱,像是外枕骨和方軛骨,基蝶骨等等部位,融合程度都不高,依舊可以看到明顯的縫合線,頭骨明顯沒有骨成熟痕跡,可能仍具有一定的生長空間。脊椎背部神經(jīng)弧也未與椎體完全融合,第三第四以及第五骶骨(薦椎)同樣如此,肩胛骨和烏喙骨融合程度也不高
因而我們可以知道Scotty的頭部和軀干部分成熟度不如腓骨,因此如果你通過腓骨去判斷Scotty的年齡與你通過頭骨之類的部位去判斷年齡,結果大概率是對應不上的,Scotty的年齡這邊可以用Carr 2020年文章中的圖表,年齡在23~27歲之間,接近蘇(蘇仍是28歲,這個數(shù)據(jù)好像最初是Erickson在2004年的文章中得到的,切了很多部位包括肋骨 腹膜肋 腓骨 等等部位)

專欄里剩余內(nèi)容沒什么好說的了,最后兩段看個人吧,我當時算是“站個隊,隨大流” 現(xiàn)今本人無力述說....翻個頁,去到下一個動態(tài)
(2)異特龍
在2022年 9月 27日,時隔近兩個月,我發(fā)了一條動態(tài)
是關于異龍屬未定種 NMMNH P 26083這一個個體(我必須承認一點,也是最關鍵的,目前? 大部分動態(tài),都是一心求快的結果,留下了一些問題,這個就是典型的例子)
首先,我參考了什么內(nèi)容呢,是參考(chao)外國某網(wǎng)站的古生物資料,可以說是外國的百度?大差不差吧,我看了個大概,其中最顯眼的就是那條,26083 Femur length 110cm,我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我當時沒找到原始材料描述,只看到了那個轉(zhuǎn)載消息的二手網(wǎng)站
然后呢,我找到了什么文獻呢,Andrew B. Heckert? 2003年的文章?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Brush Basin Member) Peterson Quarry, central New Mexico 然后我一看,里面不就有26083的圖片嗎,把這倆拼一起不就完了,在加上2003年的論文描述,這不齊活了....然后你就看到了9月份的那條動態(tài),就有了那行 110cm(Heckert? 2003)??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的很......

大致講完了過程,現(xiàn)在來說一下問題
(1)剪影問題
因為我沒有對比骨骼圖,骨骼能否對應上剪影,部位比例是否在正常范圍內(nèi),是不清楚的,我只是按我印象中的異特龍模樣隨意繪制完成,其標準就是能否將骨骼繪制圖層中的內(nèi)容塞進去,所以剪影是一個問題,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僅僅是看起來比較順眼(是相較于第一版,而且第一版我已經(jīng)刪了,因為那個問題更大,跖骨前端過于膨大,肩胛骨比第二版還要短很多,后頸肌肉像肌腱斷裂了似的 等等問題,基本不能看,問題太明顯)
(2)圖內(nèi)的信息問題
這一點銷魂已經(jīng)在評論區(qū)補充了,感謝,這邊轉(zhuǎn)一下
“NMMNH 26083股骨103cm是 kilbourne補充材料里的,heckert只是給了張更清晰的材料實物圖,110cm的版本是原始描述里的(威廉森,1996年),原文摘要估了1075-1100mm的股骨(26083的股骨保存不完整,論文里指出已知長度99cm)”
我們這里還是按1996年論文里的110cm去看吧,是Williamson 文章里給出的,我圖里是標錯了

上圖就是1996年文章里的描述,原化石是殘缺的,保存的不完整,長度991mm,估計完整長度1100mm (下圖貼一張2003年的清晰的材料實物圖,1996的那個太糊了)

:A.骼骨和尾椎側視圖;B.股骨后視;C.脛骨側視圖;D.右坐骨;E.左坐骨;F-G.左腳趾骨II-1;H-.I左腳趾骨II-2;J-K.左腳趾骨III-2;L-M,左腳趾骨III-2??A~D比例尺為6cm,E~L比例尺為2cm??
這具標本保存的骨骼是 股骨(左側)脛骨(左側)以及坐骨和四塊趾骨 四塊尾椎,保存的情況如上圖所示
這個個體非常大,比傳統(tǒng)印象中的最大異龍AMNH 680大很多,股骨周長達到了460mm,比680的股骨要粗很多(381mm?carrona 1998? campione 2014)按照股骨公式(Campione 2014年的雙足公式)+補充材料(采用修正指數(shù)的均值) 得到的體重是5~6噸,即便按原公式也是4噸級別的,要知道高棘龍法蘭的股骨在Philip的描述中周長是425mm....26063的股骨可以說是非常粗壯了....當然實際體重還是看復原重建吧,體重方面并不是有股骨就能說清的
圖中的骨骼繪制也有問題,一是有一部分骨骼沒對比例尺,二就是形態(tài)與原材料也有區(qū)別,像是脛骨,髂骨等等肯定是對不上的
剩下的內(nèi)容就還算正常吧,灰色地面上的黑字是從論文描述里翻譯的,獅子和人問題也不大,比例尺有點問題,但整體還能對應,對于信息標錯來講還說得過去吧

(3)馬普龍
同樣是在2022年? 2022年 11月 11日
我發(fā)了一條關于馬普龍的動態(tài),當時對于鯊齒龍科了解可以說是一張白紙,連基本的形態(tài)特征都不知道,骨學特征更是想都不用想,所以重建的成品有些地方不是很好

我其實在動態(tài)里也說了,類似”我不了解,當個樂子“之類的護身buff,但這條動態(tài)真的在每看一次都是在撥動我的心弦:(? ? ???或許我該思考為什么我沒有刪這條動態(tài)....
過程就是拿2006年建屬論文里的骨骼圖進行拼接,參考了一下他人的作品(如Franoys和當時在圈內(nèi)挺流行的“新復原”,就是雙子山動態(tài)里發(fā)的那個) 問題還是有的,頭骨大致形態(tài)我當時和米拉西斯龍對了一下,感覺還挺吻合的,還按照米拉的頭骨又修了修,然后就有了這張圖
大致講完了過程,現(xiàn)在來說一下問題
(1)圖本身存在的問題
有幾點是很明顯的,從原動態(tài)第二張圖就能看出來一些問題

畫幾個圈圈方便理解,問題出在哪,簡單說說
①是鼻骨位置有點問題,我也不知道我當時為什么要這樣拼,既沒對上畫的模子,位置也靠后了(可能是因為馬普龍很多碎片來自不同個體,我比例沒把控好?)
②淚骨邊緣沒有對上圖像
③顴骨部分對不上原圖,實際上按論文里給的圖就可以,也有能區(qū)分的特征(例如顴骨和方顴骨的銜接....)齒骨也是,沒對齊

④參考近親的頭骨形態(tài),馬普龍應該是方骨更靠后,而不是鱗骨或枕骨,按上圖最大頭骨長度很明顯不是到方骨(下圖)

問題就先說到這,主要我覺得沒必要再糾結一張我以前就知道有錯誤的圖了,當時就清楚自己并不了解....屬于是莽撞了,還是補充一些內(nèi)容吧
內(nèi)容補充
在2006年馬普龍建屬論文中,其實描述的已經(jīng)算比較全了,類似與179這種個體都能得到描述,這篇文章頁數(shù)超過40頁,另一篇是Canale 2014年的文章,結合這兩篇文章簡單補充兩點內(nèi)容

馬普龍是1997年 阿根廷科考隊聯(lián)合加拿大科考隊在阿根廷地區(qū)的烏因庫爾組發(fā)現(xiàn)的,上圖就是化石發(fā)現(xiàn)地,圖中星號就是Ca?adón del Gato地區(qū),也就是發(fā)現(xiàn)地
①上頜骨
馬普龍在骨床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超過200塊骨骼,其中包括上頜骨,一共展示了兩個個體,分別是MCF-PVPH-108.115 以及MCF-PVPH-108.169

上圖A~B是標本108.169 C~D為標本108.115 其中可以看到標本169比115要大很多,但保存情況不如115,缺失部分比115要多,保留齒位1~6? 115保留的齒位3~12
169的保存長度為620mm,上頜齒列為560mm,比南方巨獸龍正模保存的齒列短了90mm
115是另一個體型稍小的右上頜骨,因為保存的更為完好,齒列長度為520mm
在2014年的研究中,放出了實物圖并進行了對比

顯示出明顯不同的表面紋理和質(zhì)感,從上圖就可以看出,115明顯表面更為光滑,沒有過多的“裂痕” 且在上頜骨側面的齒列上只有一排孔洞,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在異特龍身上觀察到?而169表面的紋理則更加粗糙復雜,褶皺更加明顯,還有一個108.11,比這兩個個體還要大,其表面紋路痕跡更深更粗糙,這一特征在南方巨獸龍MUCPV-CH1中也有體現(xiàn)
另外一個顯著差異就在眶前窩 ,115的上頜骨內(nèi)側邊緣高度是要高于外側的,這一特征同樣可以在異特龍身上觀察到,而169這一個體,內(nèi)側邊緣與外側邊緣相比差距不大,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因此,在側視圖中,169的眶前孔并不明顯,南方巨獸龍正模也類似
還有就是馬普龍115 上有兩個孔,一個是前上頜骨孔(premaxillary fenestra)另一個是上頜骨孔(maxillary fenestra)但是馬普龍169上只有前上頜骨孔,這同樣體現(xiàn)在MUCPV-CH1上,而南巨正模在2002年的描述中,明確表明有模糊不可見的縫合線,表明是成熟個體

這些內(nèi)容說明這一物種在發(fā)育過程中的變化,上頜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從光滑變得粗糙,且上頜骨孔會隨著不斷發(fā)育成長而消失不可見(因為169比115要大很多,所以115可能也是一只比169年輕很多的個體)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腭架(palatal shelf)這點占篇幅較少,沒注意.....這篇專欄差不多寫完檢查時才注意,大致就是年輕個體(115)的上頜骨內(nèi)側上的腭架突起程度相比年齡較大的個體(169)的突起程度更低
②齒骨
在眾多馬普龍標本中,也有保留有兩塊齒骨(一共四塊)其中要提及的一個是MCF-PVPH-108.2 另一個是MCF-PVPH-108.3

最小的那個是108.3,最高的那個是108.2,兩者保存情況如圖所示,108.3部分殘缺,108.2則保留了中間一段齒骨,從108.125(即C~D)上可以看出馬普龍的下頜齒數(shù),推測齒骨有15顆牙齒
這兩個個體體型差距極大,它們的高度測量(Coria 2006)108.2的高度為112mm,108.3的高度是56mm,108.2要比108.3大上56%(Canale 2014)

同樣在2014年的研究中,進行了比較
文中指出,108.2的表面有許多溝槽和不同程度的顆粒,簡而言之就是齒骨表面較為粗糙,類似于MUCPV-CH1和MPEF-PV-1156/1157的齒骨表面,相對比之下,108.3的表面像大多數(shù)異特龍和高棘龍一樣光滑,以此得出,馬普龍的齒骨同上頜骨一樣,在發(fā)育中會逐漸由光滑變得粗糙
且還有一個差異,就在齒骨側面,有一種結構,叫外脊(lateral ridge)用于支撐一些神經(jīng)血管,在樣本108.3上,這一特征并不明顯,能力是最薄弱的(支撐血管的能力)但卻在最大樣本108.2上十分明顯,108.2這點與南巨正模和魁紂龍類似,而108.3則像異特龍和高棘龍

馬普龍相關內(nèi)容就補充那么多吧,接著下條動態(tài):)
(4)食肉牛龍
在2022年 11月18日?僅僅過去了一個星期,我就發(fā)了下一條動態(tài),是關于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目前只發(fā)現(xiàn)并描述了一個個體,就是MACN-CH 894,于1990年被Bonaparte等人初次描述,該個體十分完整,僅缺少部分肢體和尾部,發(fā)現(xiàn)地是阿根廷的丘布特省,于Gorro Frigio組,后更改為La Colonia組


簡單介紹了一下,來簡述一下過程,從我動態(tài)中也能看出我挺喜歡食肉牛龍的,所以早在異特龍(即第二個動態(tài)時,我就想過畫一畫它)
所以在11月份,我簡單看了看那兩篇文獻,就嘗試畫了一下食肉牛龍,稍微改了那么一兩次吧,然后就發(fā)了,現(xiàn)在看也是有點問題的
圖像上的問題我自己當時也注意了,因為我是對著建屬圖畫的,但不是描,所以骨學特征,細節(jié)之類基本把握不住,骨骼大小方面更不用說,只有頭骨和股骨可以勉強說明長度較為準確,剩下的地方我都不敢保證,都是大致能對上比例就行,所以我就在圖上打上一段文字“該圖展示的完整度和體型大小”以及“并非百分百按骨學特征繪制”
說明完后,來說一下問題
(1)食肉牛龍繪圖本身的問題
頭骨問題
首先,就是頭骨,這點我現(xiàn)在注意到了,之前沒注意,按原圖,頭骨下頜關節(jié)窩(glenoid)直接和方骨分開了,這....脫臼都算輕了,嘴巴是閉不上的

用上圖來理解,可以觀察下頜的內(nèi)側視圖,其中很明顯那個縮寫為gl的地方,是一個很光滑的淺窩,這個就是上下頜連接的地方,原圖像是直接搭在關節(jié)(articular)上了,很明顯是不準確的(上圖右面是正常情況,左邊用于說明問題)
而且方顴骨和方骨大小有點問題,還有就是下頜齒骨牙齒畫小了,整體頭骨各部分形態(tài)上都有點問題,例如這個前上頜骨就很明顯.....
頸部問題
還有就是頸部,這點說來話長,在幾個月前,就有人指出我把牛龍的頸部畫的太直了,乍一看一看跟瑪君龍似的,這一下讓我愣住了,因為我當時沒有考慮這么多,骨骼是看著建屬圖畫的,大致形態(tài)和造型參考的哈特曼的作品,而哈特曼畫的牛龍脖頸就是較直的。所以說這些,到頭來食肉牛龍的頸部到底是直的還是大眾眼中常規(guī)的S型,下面我將說說我的想法
像霸王龍,異特龍等等大家熟悉的恐龍頸部就是呈現(xiàn)S型

很多裝架上都是如此

其實也能挺直一些(自然姿態(tài)應該都呈現(xiàn)S型)就像下圖中一樣,圖片上方就是霸王龍斯坦的頸椎,下面是異特龍4734的頸椎

但是阿貝力龍科成員并不能因此而劃等號,我們也需要去觀察骨骼和看看相關描述

瑪君龍的頸椎數(shù)量和牛龍一樣多,都是十塊,但是骨骼特征上表現(xiàn)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區(qū)別,食肉牛龍頸部到第六頸椎時,椎體長度大于高度,第七頸椎時,椎體長度相對其高度變短 ,而在瑪君龍中,除了最后三節(jié)頸椎外,其它輪廓基本一致
在關節(jié)面傾斜角度和椎體關節(jié)面邊緣位置上,食肉牛龍是基本一致的,高度和角度差不多相同。而在瑪君龍中,椎骨傾斜角度比牛龍更強烈,且樞椎要低于后表面的中心高度,椎骨前表面的腹側高度接近后表面高度的一半,直到后幾節(jié)關節(jié)面才沒有這么明顯
所以根據(jù)以上信息(從圖中也能看出來)我們可以看出,牛龍的頸椎明顯更大更粗(下圖是測量數(shù)據(jù))且從描述中我們能得知,牛龍的關節(jié)連接時,彎曲程度要低于瑪君龍

從測量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Atlas(寰椎)~C10間的差距在哪里,對比同樣很直觀,食肉牛龍后幾節(jié)頸椎的數(shù)據(jù)很夸張(CL:最大測量長度 ACW:前關節(jié)面寬度 ACH:前關節(jié)面高度 PCW:后關節(jié)面寬度 TH:椎骨高度 TH/CL:椎骨高度和最大長度的比值 NSH:神經(jīng)棘高度 NSL:神經(jīng)棘長度 NSW:神經(jīng)棘寬度 AAS:前關節(jié)面角度 PAS:后關節(jié)面角度 MCW:椎體中部寬度 EH:上關節(jié)突的高度)
牛龍的頸部不僅長度長(相對于頭骨)而且非常粗壯,椎體是“全方位”的大,所以從椎骨上講,頸部形態(tài)應該是偏直的,椎骨本身也與其他獸腳類有很大的區(qū)別,可能能稍微彎曲一點,但總體是偏直就對了
所以我認為我原動態(tài)上的牛龍,頸部形態(tài)問題還可以解釋解釋,說得過去.....
身體部分
談完頸部,讓視野再靠后一點,來到軀干胸部以及后肢,看看這上面有什么問題

①是側視圖中的肩胛骨投影問題,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想過,首先,我們能想到 肩胛骨本身就有弧度,并不是像一塊板子一樣貼在肋骨兩側,而是靠近胸部前端,烏喙骨要合并的情況下(其實即便不合并,也不會像常規(guī)骨骼圖里那樣)側視圖中肩胛骨的投影面積沒有這么大,我的那個食肉牛龍是直接按論文里的給圖畫上去了(這里拿霸王龍5027的3D模型舉例子,使用的軟件是Blenber)

這里先從角度較為主視的視角看看肩胛骨,這個裝架上的烏喙骨沒有合并,但是并不意味著側視圖就會像常見的骨骼圖那樣,大部分畫師可能并不會考慮這一點,畫的時候直接將肩胛骨貼在身體兩側了

看上圖,側面視角中,5027的肩胛骨有一般骨骼圖中畫的這么“大”嗎?很明顯是沒有的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我在繪圖時,并沒有考慮肩胛骨的形態(tài)位置問題,導致了問題的出現(xiàn)?
反而是1990年論文里的肩胛骨擺放更接近實際(下圖)建屬里的圖,肩胛骨是有角度的,明顯是貼近胸部的,并非是直接擺在側面

②腸骨和薦椎
食肉牛龍的薦椎確實挺多的,一共有七塊(要是加上D11的話,有八塊)但我那張圖里,多少是有點問題了,不知是腸骨畫大了,還是薦椎畫小了,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當時我怎么搞得了,反正畫的有問題,就放張圖讓大家看看食肉牛龍的腸骨和薦椎到底是什么情況吧.......

Middl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內(nèi)容補充(主要是想提提爆誕龍)
這點的話,我本來是以為我脛骨畫地洞了,想先糾一下錯再補充的(當然不排除畫地洞了這個可能)但是我接著翻以前資料時,發(fā)現(xiàn)食肉牛龍的脛骨本身就是殘缺的(近端缺失了脛脊?cnemial crest)所以即便是我畫的那個有些許問題,我也就不一一對了,干脆補充點內(nèi)容
這里拿一篇很好的論文來做補充
Allometry and body length of abelisauroid theropods: Pycnonemosaurus nevesi is the new king
文章中對比了阿貝力龍科成員們的體型,對它們的體型進行評估,還附帶很多個體的材料圖,其內(nèi)容相當豐富,真的稱得上良心....我這里就提一點內(nèi)容,文章內(nèi)容很多,要是想了解的話復制上文給的標題搜索即可

A~L依次是 密林龍(DGM 859-R)爆誕龍(MUCPv 294)奧卡龍(MCF-PVPH 236)蝎獵龍(MMCH-PV 48)怪踝龍(UNPSJB-PV 184/612)酋爾龍(MPCA-PV-100) 阿克獵龍(MHNA-PV-2011.12) 某個未命名的阿貝力龍科材料(MCT 1783-R)瑪君龍(FMNH PR 2122)始阿貝力龍(MPEF PV 3990)瑪君龍(FMNH PR 2424)食肉牛龍(MACN-Pv-CH 894)
可以看出,密林龍是阿貝力龍科中最大的成員,脛骨很大,其次就是牛龍,看起來比其他屬的成員大不少,食肉牛龍的脛骨材料保存不完整,但不妨礙推測體型(看下圖,總共對37個樣本進行評估,按從大到小排序,灰色條是最小估值,深灰色是誤差/浮動值,黑色條是參考文獻中提供過的數(shù)據(jù),按體長即BL排名)

看清誰的浮動最大了嗎,沒錯,無論是論文數(shù)據(jù),還是深灰色浮動,都是爆誕龍,其中10~11m這個數(shù)據(jù)我們能從文中找到出處

是Valieri和Porfiri等人的2010年的研究

所以,那個突出的黑條到底是怎么來的,這些需要結合Valieri 2010年的文章來看
在2010年,一篇叫做New Information on Ekrixinatosaurus novasi Calvo et al 2004, a giant and massively-constructed Abelisauroid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的文章發(fā)表
通過標題我們可以得知,該文章是想討論關于爆誕龍的相關信息,基于此我們先看看2004年的建屬文章的相關描述,從建屬文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爆誕龍最大標本也就是正模MUCPv-294的完整度可以說很高了,發(fā)現(xiàn)了上頜骨和齒骨,顱底,部分牙齒,頸椎,大部分背椎,肋骨,腸骨和恥骨,坐骨近端,以及部分尾椎,完整的右股骨和左股骨遠端,右腿脛骨和腓骨,跖骨,指骨,發(fā)現(xiàn)地 A?elo西北約34公里處,巴塔哥尼亞西北部的Neuquén Province

文章中給出的體長是7~8米

簡單整理一下文章中給出的部分骨骼數(shù)據(jù)信息
上頜骨長度42cm? ?脛骨69cm? 股骨長度77cm 頭骨估測83cm 文章中討論了一下比例問題,食肉牛龍的股骨有103cm(1990) 與頭骨的比值 是0.58,而爆誕龍頭骨/股骨的比值是1.08,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
而這段在2010年的論文里被引用,文中講到? “在2004年初次描述中,7~8米的體長估計是基于股骨和脛骨數(shù)據(jù)指標上得出的,然而,他們也提到其中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就是頭骨與股骨的比例,所以,本次研究將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并討論其中的基本原理”
“很多研究中都給出了相對應的數(shù)據(jù),例如怪踝龍體長5m(Lamanna et al.,2002) 蝎獵龍6 m (Canale et al., 2009) 瑪君龍6~7m(O’Connor, 2007) 食肉牛龍8~9m(Bonaparte et al., 1990)當我們比較它們之間的比例時,我們能知道,上頜骨對于頭骨長度的影響判斷是巨大的,根據(jù)2009年的分類研究,我們可以將爆誕龍和牛龍以及瑪君龍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爆誕龍的上頜骨分別比它們大36%和51%,在其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類似的比例,所以我們估計爆誕龍的體長為10~11m,是當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阿貝力龍科成員”

后面的討論就與本次內(nèi)容沒太大關系了(物種分類的討論以及對于10~11m爆誕龍的評價總結)看看文中列出的表格數(shù)據(jù),下圖,用的是縮寫,還有高棘龍NCSM 14345的部分數(shù)據(jù),max:上頜骨 skull:頭骨 fem:股骨 tib:脛骨? mt:跖骨 fa:趾骨 L:長度?W:寬度,其實按表格中數(shù)據(jù)對比形式,得出爆誕龍比牛龍大也能理解,爆誕龍除股骨長度外,剩下的數(shù)據(jù)都占優(yōu),甚至上頜骨高度數(shù)值都能比高棘龍的大.....(33.1>31.2)

還有一個表格是關于部位比例的,這個對比的個體少一點,不過也足夠直觀了,縮寫含義與上文表達的內(nèi)容一致,可以看出爆蛋龍的股骨還是比較粗的
(不過我想說,感覺這篇文章明顯是傾向于爆誕龍的,特別是拿出高棘龍來對比,更有種說不上來的奇怪....)

這種奇怪感在我看到文章結尾兩段感覺就沒這么強烈了.......爆誕龍....強!

所以這篇論文中的部分內(nèi)容(指研究認為爆誕龍可能是最大的阿貝力龍科成員)毫不意外的在2013年被Novas等人給否認了,因為2010年的那篇研究是根據(jù)頭骨的絕對大小推斷的,并沒有列舉腿部數(shù)據(jù),僅僅是用其作為比例參考,所以,如果看股骨,食肉牛龍的股骨遠端寬度18.6cm,而爆誕龍的股骨遠端寬度是16.5cm,所以,食肉牛龍也可能比爆誕龍更大,只是頭骨相對更小

(4)食肉牛龍的相關內(nèi)容就補充到這,不得不說一句,食肉牛龍真的不適合拿來套個體以及討論比例,短頭加上大長腿,沒多少獸腳類能對上這個比例,強行對比是明顯不合適的
(5)霸王龍斯坦
這個動態(tài)是我于2022年 11月 27日發(fā)布的 內(nèi)容是關于霸王龍中的一個個體,BHI 3033

這個個體非常有名,相關研究非常多,這得益于標本本身就有較高完整度,頭骨是完整的且并沒有像5027和蘇的頭骨那樣有明顯的擠壓變形

上圖是WitmerLab Collections的1/6斯坦頭骨模型

黑山研究所(BHI)的斯坦裝架,旁邊還有MOR 555,不過這圖沒拍全
其實這條動態(tài)本來不想拉過來的,因為沒什么大問題,但是前幾天突然見群里聊到換牙,這就不得不提斯坦了,主要是我那條動態(tài)里在右上角也寫了這么一句話”不過有可能是斯坦正處于換牙期,新的牙齒正在把舊的牙齒頂出去(即將脫落)導致看起來滿口齙牙”那我就干脆把這條動態(tài)拉過來補充一些內(nèi)容吧,談談?chuàng)Q牙這事
內(nèi)容補充
我找到了兩篇關于這方面的論文 ,時間都是在2019年(就拿摘要來簡單講講,文章中的內(nèi)容對于我一個小萌新來講還是太干了,不多說了,就簡單說幾張圖的內(nèi)容,具體研究方法和分析理解這里就先暫停)
在2019年,Michael D. D’Emic等人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內(nèi)容是估計三種獸腳類恐龍的換牙率,分別是異特龍,角鼻龍,瑪君龍,進行了切片,CT掃描,并創(chuàng)建數(shù)字庫,發(fā)現(xiàn)角鼻龍和異特龍的牙齒更換約100天,瑪君龍約56天,牙齒更換與體重關系不大,相反與恐龍的牙齒磨損程度快慢以及牙齒大小有關
例如,像蜥腳類恐龍每天需要進食大量的植物,牙齒磨損的很快,為了不影響進食,幾十天就能完成換牙,還有瑪君龍為代表的阿貝力龍,牙齒齒冠較短,齒根也不長,牙齒替換率就高了,換牙很快(瑪君龍是不是??泄穷^啊,兩個月?lián)Q一次,這得是霸王龍的多少倍呀.....畢竟它的牙肯定不如霸王龍的大,如果常啃骨頭,換牙快可以理解)?


上圖是瑪君龍的頭骨3D建模,用CT掃描來可視化齒骨內(nèi)部為萌出的牙齒,可以看到牙齒生長速度各不相同,導致進度也不同,新的牙齒正在把舊的牙齒慢慢頂出來,舊的牙齒也會在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揮它的作用
還有另一篇文章TOMOYA HANAI&TAKANOBU TSUIHIJI 2019年的文章
用到的是一只幼年特暴龍個體(MPC-D 107/7)
“為了闡明霸王龍類獸腳亞目的牙齒更換,我們檢查了保存完好的幼年特暴龍標本107/7的齒列(包括前上頜骨,上頜骨,齒骨)使用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CT)成像,以及3D的牙列渲染和替換牙齒的發(fā)育和牙齒的更替模式定量分析了這個標本,該標本展示出了奇數(shù)和偶數(shù)牙齒之間的更替,不過這種更替模式在上頜骨和前上頜骨間是不連續(xù)的,表明了不同形態(tài)的牙齒之間的更替模式和功能也各不相同”

“牙齒替換過程,上頜骨牙齒的奇數(shù)齒槽從遠端開始依次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替換現(xiàn)象,一些功能性牙齒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同時脫落(每隔一牙)這么普遍脫落的現(xiàn)象,在成年個體上卻從未有過相關報告,因為在這種模式下,成年個體的部分牙齒同時脫落可能會影響進食和捕獵,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以107/7為代表的幼年個體身上存在的短暫狀態(tài),隨著個體發(fā)育,這種情況會發(fā)生變化”

我這里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將圖漢化了一下(可能有問題,可以指出)

來說一下這張圖表達的什么意思,圖A 當牙列間的距離剛好為2時,即正好2個齒位時,牙齒的替換模式在奇數(shù)偶數(shù)間的規(guī)律下運轉(zhuǎn),圖B 當間隔大于兩個齒位時,牙齒依舊按照奇數(shù)偶數(shù)的替換模式進行,不過順序是不同的,是從近到遠依次萌發(fā) 圖C 如果將其間隔進一步拉大(2.4)就沒有什么普遍規(guī)律了,個換個的 圖D 那如果間隔減小了呢,沒錯,順序就反過來了,奇數(shù)偶數(shù)的替換模式,但是換了一下,而且是由遠及近 圖E 當距離進一步減小(1.6)規(guī)律也變得不明顯了
Carr 在2016年認為,在暴龍成長的過程中,牙齒的替換方向會發(fā)生逆轉(zhuǎn),這是對比上頜骨時得出的結論,而齒骨在對比中表明替換方向沒有變化,換言之,在一只暴龍成長過程中,上頜骨的牙列間距(Z間距)會經(jīng)過從小于兩個齒位到最終超過兩個齒位這一過程,而齒骨的Z間距會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即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保持大于2的間隔距離

以上就是兩篇文章中的部分內(nèi)容
簡單說了下這兩篇論文的摘要以及小段內(nèi)容,那么斯坦呢,斯坦是出了名的“大齙牙” 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因為斯坦的齒根露出來了,那也是牙齒正在替換的結果,現(xiàn)在可以這么認為.....至少像上頜骨上的長牙就是大概這么來的,在第5顆牙位上能看到清晰的替換齒和替換牙槽,其他位置的牙齒是否真的是被替換齒頂出來就不得而知了



關于這條動態(tài)的補充先說這么多吧,下一條
(6)諸城暴龍
來到了2023年,時間2023年 1月 4日我發(fā)了這條動態(tài),內(nèi)容是關于諸城暴龍

關于諸城暴龍的討論還是比較多的,我在發(fā)這條動態(tài)之前,是看到過不少討論的,內(nèi)容幾乎脫不開體型,因為正如我那條動態(tài)所說,諸城暴龍發(fā)現(xiàn)并描述的個體只有一個,也就是正模ZCDM V0031,保存了右上頜骨和左齒骨
我發(fā)這條動態(tài),是因為看到有一些人在討論諸城暴龍的體型,包括那塊分類不明的椎骨,認為它的體型會非常大....一下勾起了我的好奇,索性去看了看諸城暴龍的相關資料,然后就有了這條動態(tài)....

說說圖中的問題
(1)與異特龍那條一樣,因為我沒有對比骨骼圖,剩余骨骼能否對應上剪影是個問題,部位比例,這個剪影質(zhì)量確實比較差,繪畫的腿部骨骼也一樣,所以我在動態(tài)里也說了“P1畫的并不好,看看就好” 如果要畫骨骼圖的話,最好要有一個“態(tài)度”,覺得有問題就去改......
(2)圖中的信息問題,其中有一個我不確定的,2011年文章描述諸城正?;牧铣鐾劣赯angjiazhuang quarry,所以到底是藏家莊還是臧家莊,如果看2011年文章的話,肯定是看不出來的,要去找國內(nèi)新聞或紀實報道,根據(jù)當時的新聞報道和節(jié)目《中國恐龍大調(diào)查》我們可以知道?應該是臧家莊
然后就是圖中的編號打錯了,是V0031,原圖寫成了V00331是錯誤的

數(shù)據(jù)問題補充?
很多人都挺在乎諸城暴龍的體型的,包括我,因為我也挺期待能有一個更完整的個體被描述,早在2011年的建屬文章發(fā)布之前,在諸城當?shù)鼐陀幸伤票埧频墓趋辣话l(fā)現(xiàn),并且得到了初次描述(這部分資料非常難找,到最后我也只是從一些消息網(wǎng)站上找到了部分描述)

正模V0031 保存的上頜骨為64cm,下頜齒骨78cm?

當年的宣傳的12m并非空穴來風,因為論文里給出的其他暴龍類成員的數(shù)據(jù),大多是比不過諸城的,僅有霸王龍和特暴龍的部分個體能超越諸城的測量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根據(jù)引用知道表格中數(shù)據(jù)來源,其中,2081的上頜骨79cm出自Brochu 2003年的文章,也就是被壓扁的蘇測得的數(shù)據(jù),而23844則是取自1990年的文章,而23844的上頜骨后端是殘缺的,不完整,且早期頭骨重建有問題,頂骨太靠后了(Carr 2020年的文章中有所修改)

如果按照文中的數(shù)據(jù),早期給諸城的體長給到12m也不意外,上頜骨都不比23844短了,再加上缺少身體部分的材料,套用一下霸王龍,確實不會小多少
但我們根據(jù)描述以及后續(xù)研究可以得知,目前諸城的復原大多數(shù)參考了特暴龍,從存在時間和分類上關系較近,發(fā)現(xiàn)地點也都在亞洲,最重要的特暴龍有不少個體的部件大小與諸城暴龍接近或重疊,能為諸城暴龍的體型大小關鍵提供信息,為復原提供身體比例復原提供了參考模板
諸城暴龍的出現(xiàn)時間要早于特暴龍(當?shù)氐貙?放射性檢測測得年代為73.5 Ma 位于坎潘期)在系統(tǒng)分類上,位于暴龍科 暴龍亞科 暴龍族 下的諸城暴龍屬,屬下只有一個種,巨型諸城暴龍

2016年的觀點認為與霸王龍關系最近的是特暴龍,諸城暴龍作為這一單系的姊妹群存在
我們可以參考特暴龍的標本對諸城暴龍的體型進行簡單估計
特暴龍正模PIN551-1的上頜骨73cm 下頜齒骨83cm?其他大個體像MPC-D/IGM 107/2(不過它頭骨有點變形)按照2011年論文中給的比例尺上頜骨~62cm+ 頭骨長122cm ZPAL MGD 138上頜骨同樣有62cm(諸城建屬文章中,在其右上角有個字母a 代表該標本的骨骼不完整,那為啥沒給23844標注,可能是單純只是參考了1990年的文章)還有ZPAL MgD?I/4 Brusatte?2010年論文中給的圖片是有角度問題的(應該吧)大小按比例尺有一點不對,按2003年的骨學論文描述大小為63cm.....反正也是一個很大的個體
總之,如果對比特暴龍正模,諸城明顯還是要小一些的,與ZPAL MgD 14 和IGM 107/2差不多的水平? 都是10m級別,頭骨估測(對比551-1 pmx-p~135cm)接近130cm,參考107/2差不多是126cm,整體要比特暴龍正模小一點(比107/2相比稍微大一點或差不多)體長可能剛剛10m或多一點,以上僅僅是個人的觀點
另外特暴龍之所以體型比霸王龍小(特暴龍頭骨比較大,551-1的頭骨可以有130cm以上)不比一些11m+的霸王龍個體的頭骨小,所以為什么有時體長僅給到10m+,很難到11m呢,問題就出在,特暴龍發(fā)現(xiàn)了椎骨,其椎骨比較短,像是論文里給出的測量數(shù)據(jù),正模PIN 551-1 C3(第三頸椎)長度65mm C4長度75mm D3(第三背椎)長度80mm D4長度105mm?這椎骨有多短呢,我們這里不拿霸王龍,就拿Russell 在1970年給懼龍的椎骨數(shù)據(jù)對比,NMC 8506的C3長度為74mm C4長度85mm D3長度96mm D4長度113mm,PIN 551-1體型比8506大不少,但四塊椎骨長度數(shù)據(jù)沒一個超過的....

(這里說一下,V0031這個編號前的字母,是博物館名稱的縮寫,如ZCDM :Zhucheng Dinosaur Museum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又比如CMN: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 即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下——————一條!
(7)霸王龍的性別
在2023年 1月 20日,我發(fā)了這條專欄,內(nèi)容是關于霸王龍的性別

其實這個專欄沒什么大問題,問題可能出在很多內(nèi)容我都是直接一筆帶過了,說的不是很清楚,主要是當時龍爪發(fā)了個視頻,談到了脈弧可以判斷性別,于是就有很多人直接相信了,我當時覺得這個方法可能并不準確,于是翻了一下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就發(fā)了這篇專欄
在評論區(qū),有一位對古生物了解比較深的愛好者說了這么一段話“目前判斷恐龍性別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觀察骨組織學切片是否有髓質(zhì)組織medullary bone,只能判斷出來雌性,因為雌性需要生成卵殼,這種方法存在很大弊端,沒有這種組織的不能確定是雌性還是雄性,而一些像劍龍、棘龍、角龍類、副櫛龍等所謂的“二態(tài)性”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不能確定是否是不同發(fā)育階段或者地層擠壓導致的化石形態(tài)學上的差異”
他說的這段話是對于霸王龍性別判斷上較為客觀的回答,因為目前沒有其他方法,只有觀察是否有這種組織,才能判斷性別,MOR 1125?它是目前唯一有文獻記載的雌性霸王龍,也是唯一確定性別的霸王龍
這里補一句?前段時間奧克蘭戰(zhàn)爭紀念博物館公布了一具新標本,名字叫Barbara,在官方網(wǎng)站中,我們能找到關于它的簡單介紹,它有可能是一個雌性個體,發(fā)現(xiàn)這個個體死亡時,有攜帶卵子的痕跡

這個問題想補充的話,也可以,可以將關于這方面的文章簡單敘述一下
內(nèi)容補充
去探究給古生物判斷性別的方法是古脊椎生物學中一項很受歡迎的項目
早在近70年前,Romer就提過通過尾部脈弧的來判斷短吻鱷的性別,并以鱷魚與恐龍關系較近,以此來用脈弧來判斷恐龍(已滅絕的爬行動物)的性別,Romer明確說明了,可以看第一根人字骨/脈弧的位置來得知生物的性別,但是沒有更多實際證據(jù)證明他的觀點,但在隨后的研究中,為其提供了不少證據(jù)(1992~2000)但我就不一一說了,就單拿出Larson 1994年和Erickson 2005年的文章
在1994年,拉森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簡單明了“Tyrannosaurus sex” 霸王龍性別
這篇文章在摘要上說到“隨著越來越多的霸王龍標本被發(fā)現(xiàn),完整度高的標本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現(xiàn)在的霸王龍更粗壯,更巨大的標本是雌性”
那么這種論斷是怎么來的呢,這要從蘇講起,1990年8月份蘇被亨德里克森 在南達科他州的印第安部落保留地發(fā)現(xiàn),她在距離地表8英寸尺處,發(fā)現(xiàn)了一些脊椎骨,當她像周圍看去時,更多的化石被她所看到,那些化石裸露在巖層上,地表上也有一些散落的化石碎片
亨德里克森后找到正準備回去的團隊,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黑山地質(zhì)研究所(Black Hills ?Institute)的成員們隨即對發(fā)現(xiàn)化石的地區(qū)進行了挖掘,挖掘團隊決定從上往下開,讓化石盡可能多的暴露在地表,拉森先挖掘到了頭骨,隨著頭骨一點點在視線中變得完整,他驚訝到“它比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那只還大”
挖掘工作持續(xù)了17天,從頭骨到尾椎,霸王龍?zhí)K幾乎保留了全部骨骼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蘇的完整度很高,也保存了幾乎完整的尾部,所以1994年 拉森結合這些年的研究,又根據(jù)標本提供的解刨學信息,拉森認為蘇這具標本對于霸王龍的性別判斷,提供的信息將至關重要

早在1924年,就有研究人員提出過恐龍的“性二態(tài)” 提出像鴨嘴龍類的雌性的頭骨結構可能與雄性有些許細微差距,然后很多研究人員認可這種說法,提出了不少類似的“性二態(tài)” 其中比較流行的就是“R型”和“G型” 實際上就是強壯型(Robust)和纖細型(Gracile)
那么問題出現(xiàn)了,既然科學家認為存在這種“二態(tài)” 那么哪個形態(tài)代表雄性,哪種形態(tài)又代表雌性呢,大家按照第一印象,可能會認為更強壯的是雄性,因為印象里雄性的脊柱更粗,肌肉更發(fā)達,但是這樣理解是片面的,雌性需要去照顧幼崽,且強壯和纖細的標本數(shù)量上不成比例,雌性個體更多對于一個種群來講是有好處的,Reeth推測雌性個體是粗壯的
學者卡朋特(Carpenter)研究了包括霸王龍等大型獸腳類恐龍,得出了和Reeth一樣的結論,霸王龍的雌性個體會比雄性更粗壯,它們的骨骼形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雌性的坐骨,為了給產(chǎn)道騰出更多空間,而出現(xiàn)了與其他個體不一樣的形態(tài)

類似的骨骼差異有很多,有15個標本可以進行分類,可以通過形態(tài)比較

更加粗壯的骨骼可以為生育做準備,雌性需要更寬的骶骨以及角度更陡的坐骨來為卵子提供更多的空間,這些條件似乎證明了這個觀點的邏輯是合理的....
我們回到一開始由Romer提出的觀點,鱷魚等爬行動物,雌性和尾部和雄性有區(qū)別,那么怎么證明
弗雷(Eberhard Frey)是來自卡爾斯魯厄的一位研究者,他長期以來在研究鱷魚,在調(diào)查過程中,他做了許多解剖,通過他的對生殖器官的解剖,他記錄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他也有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鱷魚的有性繁殖和排泄都是通過一個叫做泄殖腔的開口完成的,也就是說,像鱷魚,鳥類,烏龜這樣的動物,它們的生殖器官,功能上與哺乳動物相比是相似的,但在實際表現(xiàn)上,與哺乳動物是完全不一樣的??
弗雷觀察到雄性個體的生殖器官的肌肉是需要與第一尾脈弧連接的,也就是說,雄性鱷魚的第一尾脈弧對生殖器官起到了固定作用,而相比之下,雌性鱷魚的第一尾脈弧長度只有第二尾脈弧的一半,而且雄性的第一尾脈弧位于第二到第三尾椎,而雌性位于第三到第四尾椎,我們?nèi)绻茉诎酝觚埳砩嫌^察到這一點,那么也能為霸王龍性別討論提供一條證據(jù)

所以,蘇這個最完整的霸王龍標本,正好為這項研究提供了條件,蘇沒有第一尾脈弧特征,再結合其他標本,MOR 555這個個體發(fā)現(xiàn)了第一尾脈弧,而比較纖細,體型也比蘇小,蘇還是最大的個體(12500mm)且非常粗壯,條件幾乎全部符合,幾十年的研究結果幾乎全對上了
所以,研究認為雌性就可能是更粗壯的個體,這種“反向的性二態(tài)”?確實更難解釋,如果沒有太多證據(jù),我們可以從自然選擇和雄性競爭上解釋,如果雄性的體型能在競爭中取得更多優(yōu)勢,那么體型大的雄性就會有好處,因此雄性會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可以參考哺乳動物,但為什么一部分鳥類身上沒有出現(xiàn)這種雄性比雌性大的情況,那就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一夫一妻” 雌性和雄性之間的比例接近1:1,不需要多少競爭,雄性也不會獲得更多的權利,因此,雌性比雄性大
以上就是2003年以前關于霸王龍性別討論的部分內(nèi)容,我為什么要把時間定到2003年,因為在2003年,Brochu 描述了霸王龍的骨學特征根據(jù)蘇這一標本,并在論文里展示出了所謂消失的“尾脈弧” 這讓拉森的觀點受到了沖擊,讓之前關于霸王龍性別的討論被懷疑

因為蘇發(fā)現(xiàn)了第一尾脈弧,拉森及其他研究人員之前的觀點是“互相碰撞”的,想要解釋,不是去除掉一個觀點那么簡單的,必須從一開始的鱷魚來研究,重新論證
所以不出意外,兩年后 2005年,拉森以及埃里克森(Erickson)等人,重新發(fā)表相關研究,研究并解釋了關于性別判斷的問題
為什么鱷魚會有這樣的性別差異,我上文也說了,2005年的研究前文是又把以前的結論復述了一遍,本文的作者在解剖幾個用作教學標本的鱷魚標本后也是發(fā)現(xiàn)了這種差異,其實Brochu在2003年也承認這種差異,但是它認為這是個體差異,并非性別差異?

所以,要討論這一點,還是脫落不了鱷魚本身,從一開始比對數(shù)據(jù),重新分析,來回答第一尾脈弧是否在統(tǒng)計中表現(xiàn)出長度和位置的區(qū)別(對已知性別的標本)
最終,研究人員通過許可,獲得了36具密河鱷標本,這些標本來自佛羅里達州北部,其中有17個雌性標本,體長(TL)1.52~2.64m不等 雄性個體有19個 體長(TL)1.52~3.35m不等,每個個體為了保證實驗準確數(shù)據(jù)單位都確定到了cm,且每個標本都人工確定了性別(1968年已檢測過泄殖腔)每一個標本的第一尾脈弧都已被標注,測量單位精確到了mm,使用協(xié)方差分析來比較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間的差距,最后有33具標本符合研究標準(16具雌性和17具雄性,樣本量相對較少)

這對比中,可以看出在長度上,確實表現(xiàn)出了較大的差異,長度從29cm~70cm不等,相較于TL來講,也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但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如果將體長聯(lián)系起來,雄性和雌性的第一尾脈弧的差距并不大,如果忽略前面的性別,我們無法通過尾脈弧去區(qū)分鱷魚的性別,沒有顯著差異(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協(xié)方差分析表明,性別是不能從第一尾脈弧的相對長度來區(qū)分的

而且,在30多具鱷魚標本中,都有第一尾脈弧被發(fā)現(xiàn),并非全是雄性,其中有14例都是雌性個體,表明了鱷魚系統(tǒng)發(fā)育的多樣性
而霸王龍,有大部分化石并不完整,一部分樣本也不能拿來研究,很多都是研究人員推測的,目前沒有明確證據(jù)表明骨骼上呈現(xiàn)的“二態(tài)”是性別確認是可信的,統(tǒng)計學更是無可爭議的說明了骨骼特征無法為性別區(qū)分提供證據(jù),因此,除了像Sato等人在2005年從竊蛋龍科成員的上觀察到卵子外,目前研究人員無法確定任何恐龍標本的性別,第一尾脈弧的位置和長短對于霸王龍的性別判斷起到的作用是渺小的....
以上就是文章的部分內(nèi)容
隨便說兩句
中間有兩條動態(tài)我沒提到,分別是2022年 12月 17日的蠻龍專欄,另一個是2023年 1月 11日的蘇,蠻龍的話,主要是我不了解,發(fā)那個專欄是一時興起,補充內(nèi)容也怕出差錯,霸王龍?zhí)K的話,那個能講的太多了,什么比例尺問題,肌肉結構.....總之,我認為那條動態(tài)的問題單獨開一篇專欄都夠了。這個專欄我限定了范圍,也是為第二次【問題標準/補充】留下緩解時間,這個專欄寫了十天左右,總共2萬多字....比上次 霸老根的救贖 效率高一點
這一年過去了.....我覺得我整體還是進步的,盡管出過不少錯.....
最后放某篇文章里的兩段話(當然不是原話了)
使用建模進行力學分析時,咬合力測算出現(xiàn)誤差(被低估)的原因有很多,因為多體動力學分析的結果取決于多個輸入的數(shù)據(jù),如模型的幾何形狀(包括其他模塊的內(nèi)容)這些變量將會影響最終的結果,相關內(nèi)容研究者也可以通過其中的一個點進行計算(單拎其中一個點,如頭骨部位數(shù)據(jù))但模型并非如此,考慮的變化量更多,使整體程序變得更復雜,似乎提高了結果的可信度,但很明顯這是不準確的,結果的可信度與方法確實有很大的關系,但這也只是相對來講,不從相關規(guī)律和符合邏輯的角度出發(fā),使用再多復雜的方法測算再多數(shù)值也是空的,所以最后還是要回到用“合理邏輯看待的“變量上來(就像是肌纖維長度還有像肌肉組重量等等)
就像假如以為科學家去研究某某條件對與某動物咬力有什么影響,就拿現(xiàn)生動物進行研究,但最后由于對肌肉纖維長度的取值不準確,導致與實際測量的咬合力不匹配,而且本身模型就可能因為頭骨形態(tài)和咬合力測量值來自不同的個體而受到更多因素影響
參考文獻發(fā)評論吧,有點多
另外有錯誤請指出,有錯誤請指出,有錯誤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