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只是浪費錢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玩手機?
有的人說,旅游不過是一個人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待膩的地方而已;
也有的人說,旅游不過是換個地方玩手機而已。
這些話在一定角度上看是對的,換一種角度,可能就不一樣,這與認知、經歷的不同而變得不同。

在我上大學以前,對外出旅游是很不感興趣,覺得旅游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玩而已,浪費時間精力。
雖然那時不流行手機,但已經流行互聯網,而我對旅游不感興趣,就在于覺得自己在互聯網能做到的東西太多。
比如,網上已經有攝影大神去拍出世界之巔的美景,或者有很清晰的紀錄片記錄了每個地方,那我就沒有必要再去看了,反正也不大可能比他們拍的更好。
有這個錢和時間,還不如和我的朋友去網吧好好打上幾盤游戲來的劃算呢。
對的,那個階段的我,一有空就想著去網吧打游戲看電影啥的,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妥妥的不就是個宅男嘛。
即使有時候家里人提倡去哪里玩,甚至有問過我想去哪里旅游不,我都沒有絲毫的參與意愿。
因此,即使我初升高上了當地的重點,以及考上了大學的假期時間,我?guī)缀醵紱]有跑出當地小縣城,基本就是在網吧和朋友打游戲。
其實現在回望過去,那也是段很歡樂的時光,過得開心就好,只是每個人都會感慨:“要是當初的我,能做到……就好了?!?/p>
「改變」的一大途徑,是別人認知對我們固有認知的沖擊。
我對旅游改觀,源自大一聽了一位師姐分享的旅游經歷。
簡略說一下:這位師姐,自己一人坐火車勇闖云南,住民宿,走山路,途中有高原反應(頭疼感冒),很累很累,最終還是登了頂,看到雪山的日照金山的瞬間淚流滿面。
這分享對我的沖擊很大:為什么一個女生就這么敢去那么遠的地方的?她也沒去過那地方,是什么吸引她過去呢?一路上又病又累的,為什么還要爬山?以及日照金山真有那么好看嗎(當時她拍的照片應該是比較模糊)……
再看看自己的情況:待在五六七八線的老家那一帶多年,來到新城市上大學,連大馬路的天橋、地下通道都沒走過,也沒坐過火車啥的,看什么都新鮮——
即使在網上知道有這些東西的存在,但自己真去到的時候,連方向都不會認。
想到這些,一個念頭就涌現出來了:我要多出去走走!
動力來自于「好奇心」:在網上看到的東西,和在實際接觸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那么大,需要走一走才能感受到精彩。
也就是那時,我意識到“旅游”的精彩無法被音頻圖文完全替代,自己走一趟才能感受到其魅力。
我所在大學是三四線城市,聽完分享后我就陸續(xù)找在深圳、廣州的同學朋友去玩了,一個人去,還記得第一次去深圳時,下了大巴就到處找保安問地鐵在哪,問乘務員地鐵票怎么買,一開始還坐錯了方向……
那時能很明顯感受到,“走出去一趟,這個世界真的比想象中的廣闊”。

「改變」的另一大動力,是實踐體驗。
上一部分聊到,我更愿意走出去了,但還僅限于去大城市走走見識,令我想去見識世間大好河山的,已經是我出來工作2年后的階段了。

那一年,我啥徒步裝備都沒有,就硬是爬了一條線,那天還下雨,快到終點還抽筋,但還是給我爬上去了。
爬到山頂看到山下的大好風景,回想這一路的艱難爬坡,瞬間覺得風景更靚麗,也為自己的努力自豪鼓了個掌——
一切都值得了。
原來,別人拍的照片和視頻再怎么高質量精美,都不如自己身臨其境,用眼睛去看到色彩的變化,用耳朵去聆聽蟲鳴鳥叫,用鼻子嗅出泥土鮮草的芬芳,以及山崗涼風掠過皮膚的激靈感……
充分調用五官去感受的內容,著實比單調維度的相片影視來的更豐富。
“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學生時代沒太大感覺的詩詞,也在徒步的過程中變得有味道了。
另外,徒步還能讓我強身壯體,改善胃口,以及在路程上見識到各年齡段、各行各業(yè)的徒步者,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這幾年來我走了好幾十座山,去了廣東大部分地方,節(jié)假日也去了外省徒步,也相當于四處旅游了。

正是“認知+實踐”的雙重影響,我對這個世界更充滿了好奇,愿意去更多地方看更大的世界。

作為從小就喜歡香港文化(影視、音樂)的廣東人,長這么大沒去過香港著實可惜,即使19年香港有過黑青,20~22年有疫情,我依然也想去香港。
23年,疫情放開,我就立馬去查和問港澳通行證怎么開通,折騰了好一段時間才弄下來證,恰好搞到周董演唱會,周六就當特種兵跑去香港,晚上排隊坐夜車回深圳,早上高鐵回廣州,下午上班……
整個過程很累,但很開心,因為我親眼見識到了一直在影片資料里的香港,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文化,也邁過了“那邊會不會不歡迎內地”、“手續(xù)好麻煩”等心理障礙。
這是我第一次出大陸,下一次我還要去澳門,以后要出國,好好睜眼看這個世界!

有的朋友說,旅游很花錢,這也分角度:有人善于做攻略,敢于向別人請教,勇于開口講不同的語言;多少錢有多少錢的玩法,當特種兵也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去的多了,就知道如何避各種坑了……
我公司有一位退休的女投顧,北方人,卻說的一口好粵語,歐洲非洲都去過,靠的是敢于開口甚至打手勢,也能獲得很多幫助,玩的開心,花的錢很少。
對我而言,既然覺得旅游有意義,就果斷點把錢投入進去,然后好好感受路途上的一切就好了。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沒錢沒時間,實際卻不是如此,就是心里有各種借口,那怎么也是難以邁出去那一步的。
記得《飛屋環(huán)游記》這電影開頭說的就是,一對夫妻從相識就想著兩人要來一趟世界旅游,但雙方總有各個原因而擱置計劃,直至妻子逝去,丈夫垂暮也沒去成。
結果因為一點小意外,老爺爺發(fā)現給屋子上滿氣球飛上天空,才發(fā)現原來走出去,不需要萬事俱備,只需踏出去,就可以了。
這個世界很大,不辭職,我也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