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和父母傾訴反而越說越難受?
從學校到社會,從課堂到職場。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困惑和困難。在這些時刻,我們總會希望和父母聊上幾句,同時,也懼怕真的和父母聊上幾句。特別是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的我們當代的80、90后。
雖然,時常在和家里聯(lián)系,但不如意的事提的少之又少。即便有嘗試聊過。結果卻發(fā)現(xiàn)與父母分享的結果并不如意,甚至可能使我們感到更加困惑和難過。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代溝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父母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心理壓力和社交環(huán)境與他們當年所經(jīng)歷的完全不同。當我們嘗試描述某個現(xiàn)代問題或情境時,父母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可能會導致溝通障礙,甚至可能會引發(fā)誤解。
其次,父母的保護意識可能會過于強烈。作為子女,當我們面臨問題時,父母可能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護我們,而不是如何幫助我們自己找到解決之道。這種超前的保護往往會使我們感到被束縛,而不是得到支持。
再次,父母可能會對我們的選擇進行評判。由于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和觀念,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更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當我們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時,他們可能會給出他們認為正確的答案或建議,而這可能與我們的想法不同,從而產(chǎn)生沖突。
此外,父母和我們之間的角色關系也可能影響到溝通的效果。作為父母,他們往往希望在子女面前展現(xiàn)出強大和無懈可擊的形象。而當子女在他們面前展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安時,他們可能會覺得有失威嚴,從而產(chǎn)生回避或否認的心理。
當代還有言論說亞洲的父母,給的愛給的剛剛好,就是沒有好到快樂的長大,沒有感到滿滿的愛意,也沒有差到讓兒女不孝狠心對待,剛好能痛苦一生。一邊想逃離父母,一邊又想掙錢把最好的都回報給他們。一邊覺得他們說話很過分,從來不從我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一邊又覺得他們好辛苦。
這可能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切生感受吧。每一次都在討厭、反感和心疼徘徊。感覺每次和父母溝通完就像打完仗一樣。同時又想怎么樣去和自己和解。
想要和自己和解,我們就需要懂得一些心理學知識。法國布雷斯特高等商學院開設的【應用心理學與管理碩士】專業(yè),能有效的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認清情緒。同時還能拿到法國精英高商全球認可的碩士學位證。
總的來說,與父母溝通并非總是簡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反,通過反思、理解和調整溝通方式,學習心理學的課程。我們可以更好地與父母建立深厚的信任和理解,從而更加順暢地溝通。